為什么小米、樂視都要重復特斯拉造車的“故事”?

1 評論 8725 瀏覽 0 收藏 12 分鐘

yy有話說:最近Letv是怎么了?似乎各大互聯網媒體都在關注著Letv的手機、電視、智能系統,聚焦點最大的莫過于是“造車”了。到底這些事情有怎樣的關聯?似乎又跟小米有關?這到底是汽車市場的競爭,還是關乎互聯網的動蕩?

賈躍亭歸國后,臥床大談樂視造車計劃,小米重臣黎萬強遠赴美國閉關死磕,成績不俗情況下特斯拉中國被強勢換帥……這三件事之間看似南轅北轍,其實背后隱藏著隱秘的關聯,既攸關價值萬億美元的汽車市場,也攸關互聯網的下一步發展。

一家影視公司,一家手機公司,如何講新能源汽車的故事?

先說樂視。剔除縈繞數年的“緋紅”光環,這家以視頻切入的創業板龍頭公司,實則已經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圍繞“版權+媒體平臺+硬件”構建了獨一無二的生態圈。雖然資金鏈和政策面上都面臨著巨大挑戰,但其在電視領域的魄力和成功,以及這個生態的獨有性和想象力確實很動人,這是樂視市值超越老牌視頻網站優酷的根本原因所在。

必須看到,樂視之前的版權+媒體平臺+硬件生態只存在于影視和電視領域,現在它正試圖把這個模式復制到汽車領域,甚或生鮮。不應該相信在樂視汽車上播放樂視視頻的故事,一個孩子撐不起汽車這個大氅。個人猜測,樂視的目標就是制造高性價比的互聯網概念汽車。反正視頻網站的故事已經講得七七八八,裹挾已有的用戶,以現有生態為基礎,過幾年搖身一變為互聯網汽車公司,有什么不可以?

再說小米。人紅是非多,盡管大家對它成功背后的邏輯莫衷一是,但沒什么人再質疑它的市場成功和對新領域的威懾力。個人認為:小米在實踐中已經練就幾把殺手锏:高性價比電子消費品的研制能力(Apple可以冷笑,三星只能苦笑)、以用戶為核心的市場開拓能力(微信撇嘴)、極強的生態鏈把控能力(董總杏眼圓睜),以及小米模式在近似領域的快速復制能力。這四把殺手锏還可以進一步歸結為——小米兵團優勢。

通過小米手機發展,小米兵團囤積了大量人才與現金儲備,研發了“小米閃電戰”的戰術,發現了潛在的可占據巨大市場,加上極高的作戰欲望和來勢洶洶發展態勢,當然還要加上厚積薄發數年前就發狠要干票大的的總司令雷軍。當然,高速成長的背后,它需要迅速提高產品性能,進行技術研發和專利儲備,解決高速發展所帶來的虛胖和未來被透支的弊病。

最后說特斯拉。經過10多年發展,從信息/互聯網產業對傳統商業的改造歷史進程來看,整個發展遵循著從硬件(Intel)到軟件(微軟)再到互聯網(Google),從為商業改造基礎設施(信息化)到重構運營環境(CRM、營銷服務),再到以自己為核心重構整個商業形態(Google之于新聞頁,Amazon之于出版業)的遞進過程。前人種樹,后人砍柴。從芯片到互聯網,從輔助到做主人,從營銷、服務到實體制造業,從信息革命到互聯網革命,現在信息已經徹底網絡化,甚至社交都已經網絡化……故事講這里似乎快結束了。

但需要說明的是,這里說說的互聯網并非狹義的PC和移動互聯網,可粗淺理解為廣義的連接;吞噬也并非消滅到,而是將之變成自己的一個部件。在這個信仰之下,我們認為接下來最好的商業故事,不再是市場層面,不再是營銷層面,而是裹挾網絡思維改變物理產品和制造業行業本身,將市場要素的關系重構。

這是特斯拉正在做的事,從頭到尾以互聯網的思維和方法來制造產品,構建生態,建立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鏈接,然后以自我為中心重構整個行業。這對于特斯拉這種聚集了行業最優人才,獲得了市場支撐、現金儲備、研發力量等優勢。

雖然,樂視、小米體量和各要素暫時無法與之媲美,但本質上都在做同樣的事情,探知了物理商品將要發生的裂變信息,全情投入,而且獲得了第一階段的勝利。

樂視、小米造車、特斯拉造車故事背后的邏輯

那么,樂視、小米和特斯拉在電動車上這個故事的背后發生了什么呢?這個誘人的趨勢,如何去落地?

中央經濟會議上都常常說的那個詞——物聯網-IOT(Internet?Of?Things)。

回顧一下信息工業發展和比特世界吞噬原子世界的路徑:最初是信息本身(圖文、音視頻信息),然后是可以完全信息化的服務行為(社交、網上夜總會等),然后是現階段不能完全信息化的服務行為(GroupOn、美團,用O2O的方式暫時過渡),如上幾種的特征是都通過現有的互聯網通道(PC和移動)連接。這個現有通道的優點是,通道是現成的,基礎設施都建設好了,遞進改良,容易聯合傳統行業,先聯姻聯盟,時機成熟,摔杯為號,起事(嗯,搜房說的就是你,跟大眾點評和美團合作的企業也要長點心)。

這個通道的缺點也很明顯:都要經人,先把物理世界變成信息,再通過網絡傳遞,人解碼接受再做出反饋。人是靠不住的。作為“硬件-軟件-濕件(人)”構成的互聯網來說,人已經成為制約整個網絡發展的部件了。既然人是障礙,那就繞過人。不要用人解讀信息再做出判斷,比如:不要人說要去哪,地圖給出路線,人做決定再出發?;ヂ摼W汽車直接給干了完事。自動駕駛一定超過人的駕駛,學駕照這事將成為歷史笑談,將來的高速公路可能會禁止人肉駕駛。

以麥克盧漢“肢體延伸”的理論來看,目前的互聯網已經把人的效能發揮的差不多了,人的五官能已經制約了進一步的發展。所以,如果不能改造人,就要把人的官能權力下放給程序和機器。結合程序智能、運算盈余和網絡通信技術的互聯網汽車將替代傳統的機械汽車。不只汽車,天地之間,目光所及,一切都將智能和網絡化。這就是物聯網的故事。小米、樂視和特斯拉的故事這是這個大歷史大趨勢中的一朵小浪花。它們能走多遠要看自己的造化,它們走不完,后面的人會扛起槍接著上。

選擇造車的兩個突破點

為什么是汽車?其實也不只是汽車,很多領域都在發生,只不過汽車這個領域夠特殊,吸引了足夠的目光,資本都往這里去,于是這個堤壩也會率先垮了。

3

雖然經過100年的發展,汽車市場已經發育成熟,但仍然保持著穩健的增長速度。看上面這張表,只有在金融危機爆發后的2008年和2009年,產量出現了短暫下滑,很快又超過了2007年的高點,進入新一輪穩健增長。不算后市場,新車市場在全球的規模便以億萬美元,汽車制造也是德國、日本這些國家的支柱產業,簡單概括就是市場夠大。這還不是要點,要點是這個龐大的市場自出現以來,產品沒有出現過本質的變化,也就是說無論在四個輪子一個沙發這件事上,還是用戶踩油門駕駛汽車這件事上,100年來沒有發生過本質變化。

敢進入這個成熟市場,是因為在駕駛這件事上,現在已經具備了實現質變的可能。電池技術,芯片、感應器和互聯網的發展,在物理條件上已經做好了儲備,可以做改變了。對比下傳統汽車和互聯網汽車的關鍵性能就可以知道,未來屬于誰了……

4

長路漫漫,破局有兩個方向:

1、電腦+輪子,令汽車具有巨大的延展性,不斷升級系統,通過半自動駕駛和自動駕駛技術重新定義汽車和駕駛,優化用戶體驗。提升汽車性能,和用戶行為多樣性。

2、建立全新銷售模式,打破現有低效的“廠商-經銷商-消費者”體系,渠道集約,更多利益讓給用戶。

在現實層面看,互聯網汽車公司面臨著巨大的研發和市場拓展,甚至是法律法規方面(和州政府打官司的特斯拉可以嘆氣了)的困難;傳統廠商也擁有巨大的資金和技術優勢。在優勢與劣勢,在傳統與新廠商之間隔著一把閃亮的雙刃劍——互聯網思維。有了它,劣勢也能成為優勢;沒了它,巨大的優勢也會成為負累。

對于“互聯網思維”這個被熱捧又被黑透的詞,有機會再詳述(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找張小龍最近的那個演講了解),需要在這廓清一下的是,這里的“互聯網思維”不是雷軍那個“專注、極致、快、口碑”。

本文作者:@特迷/TeslaHead;

轉載自:虎嗅網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腦子不夠使,還是靜觀其變吧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