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糾結「小程序」跟不跟?怎么跟?

1 評論 3311 瀏覽 21 收藏 20 分鐘

互聯網已經進入了「用戶時間爭奪戰」的時代,在這樣的一種大環境下,任何能節省用戶時間的事物,從長遠來說會越來越有價值。而用小程序被寄希望于連接everything,節約每一個人的時間,以至節約整個社會的時間。

一、小程序的期望與價值

張小龍在2016年年底拋出了“小程序”這個新物種,一個定位「用完即走」的新物種,引起了劇烈的反響。后續經歷了探索期的唱衰聲后,2018年它真正爆發了,這背后經歷了什么?

我們先來看下小程序僅有的2次數據披露:

  • 第一次是2018.1.15,正逢小程序一周年,當時是58W個小程序、100W開發者,2300個第三方平臺。
  • 第二次披露數據是2018.7.11,100W個小程序、150W開發者、5000個第三方平臺。

可以看到,這半年幾乎約等于17年一整年的發展,各方都在加速入場。

再來看下功能迭代的歷史:

▲收集于App Store中小程序相關的更新日志

▲小程序相關重要功能上線時間

從這些更新日志和功能迭代來看,微信在小程序的探索期一直圍繞著“尋找用戶場景”在做,喚起小程序的入口不斷增加,特別在2017年的10月之前節奏更快。另外,其中標紅的三點改動更加明確了「小程序」不是代替「公眾號」,而是相輔相成的作用,是對公眾號的價值延伸,起到了與用戶更進一步的「連接」作用。

甚至2018.6.20的公眾號消息改成信息流,可以看成是公眾號真正站到幕后的標志性之舉,至此「內容」之外的場景都是小程序的主戰場。

用「三級火箭論」回頭去看,微信用免費的通訊工具,培養起了9E的需求側用戶,完成了「第一級火箭」的搭建。用免費的公眾號培養起了2000W的供給側商家和自媒體等,沉淀了用戶的商業場景,完成了「第二級火箭」的構造。

現在的小程序越來越像是為了完成整個微信生態的商業閉環而生的「第三級火箭」,在這前2級火箭的巨大勢能下,這閉環如果形成,騰訊可真的是“壟斷”了。

供需兩側的兩個大池之間的通道如果被小程序打通,形成閉環,能產生的結果是充滿想象空間的。因為這不是簡單的相加,它會產生新的化學反應,新的價值。

題外話,小程序的出現讓微信體系內的電商產業更進一步的侵占到阿里的地盤,阿里也在17年7月上線了支付寶小程序作為防守,并且做了個1688的微信小程序“體驗一把”。阿里的電商雖是巨無霸,但本質還只是個「入口」,入口對用戶來說是需要刻意去尋找的,不像微信的「連接」作用那么自然。

因為連接能使得到處都是小入口,讓統一的大入口沒有存在的價值,反之則不能。如果大大小小的中小商家包括線下實體店在微信的連接和“彈藥(技術賦能)”支持下與阿里開戰,有沒有一種「農村包圍城市」的既視感,阿里有多大勝算?

有個數據可以了解以下:

據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7年網絡零售交易額71751億,占到總的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9.6%。可以推算出,2017年線下零售額達到將近30萬億,而2017年阿里的GMV是2萬億左右。

現在有一種說法,如今的互聯網進入了「用戶時間爭奪戰」的時代。

▲所組合的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在這樣的一種大環境下,任何能節省用戶時間的事物,從長遠來說會越來越有價值。

那么小程序在這個方面目前展現的作用是:

  • 線上:無需下載即可使用,授權即注冊。大大降低了上手體驗的時間成本。
  • 線下:實體店線上化,實物數據化,服務自助化。比如:以前提供一項服務,需要人去做,現在一個小程序碼就等于一項服務,一個小店的整體價值由多個小程序碼共同組成,大大優化了線下實體店的運作效率和用戶花費的時間成本。

總結一句:用小程序被寄希望于連接everything,節約每一個人的時間,以至節約整個社會的時間。

二、小程序的發展狀況

我們能用小程序做什么?

我想這個問題可以從2017年1月上線到現在,期間涌現出的爆款小程序中找到一部分答案。

1. 匿名聊聊(2017年5月18日)

首個刷屏小程序誕生,5個小時創造的1700萬PV,但是隨后由于《涉嫌誘導分享》被封。它除了是第一個爆款之外,還有另外一層重大意義,站在了當時普遍認為的「小程序流量來源于線下」觀點的「對立面」,并取得了成功。

▲圖片來源于匿名聊聊官方截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 實用心理測試大全(2017年10月25日)

又一個千萬級PV的小程序,被封的原因是涉及《測試類信息朋友圈傳播》。后續據說被扒出里面的測試結果代碼是隨機的,并無任何科學依據。但它能成為爆款,引用作者的原話是「第一是有趣,第二是用戶喜歡和朋友比較」。

▲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3. 圣誕頭像(2017年12月22日)

與上面兩者不同的是,這是一位個人開發者的作品,并且沒有被封。就著圣誕節這個「天時」,3天7500W的PV,引發了一場現象級的換頭像事件。本質上還是滿足了大家的顯擺、凸顯與眾不同的心理。

▲所組合的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4. 頭腦王者(2018年1月30日)

這個時間不是上線時間,是被封的時間(注:2018年4月1日有重新上線),原因是違反《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據網上資料說是2017年9月第一次上線,最高日活2400W。

筆者印象中,當時不但掀起了一波答題風,還帶起了一眾“答題神器”,包括百度、搜狗等也參與其中蹭流量。

值得注意的是:這款小程序審核通過上線的時候是9月,此時微信官方還未開放小游戲類目,是故意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來試水嗎?

▲所組合的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這些只是典型,其它的爆款小程序還有「跳一跳」、「西瓜足跡」、「猜畫小歌」等。我們可以發現:小程序的確不單單是為「線下」而生的,「線上」類型的應用可以利用小程序來制造巨大的流量。當然相比線下的玩家們,線上的這些玩家明顯更懂用戶,也更會玩這些套路,深諳人性。

從眾心態是人的天性,動靜大的總會先引起大家的注意,那么最初想成為線下流量入口的期望,發展的如何了呢?

▲所組合的圖片來源于阿拉丁指數,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為了便于對比,可以看下面的表格:

可以看到,經過這7個月之后,「小游戲」類目已經快占據榜單的半邊天了,并且占比還在上升。游戲的生命周期雖短,但賺的是快錢。因為微信的重度用戶們,大部分都是“閑人”,的確是游戲產業的沃土,誰都想卯足了勁分得一杯羹。

反觀線下,雖稍有起色,但還未形成一套現象級的玩法,在大街小巷看到隨處可見的小程序碼的場景不知何時會到來。

三、小程序已被驗證的作用

雖然現在還未撬動線下的資源,但是有價值的作用不分線上線下的,我們從這些小程序中可以發現一些被驗證過的作用,還是可以為我們所用的。

1. 新的流量入口

增量用戶的增長見頂,進入存量用戶的搏殺。

存量用戶哪里最多?

很多人都知道是微信,這個答案也在互聯網女皇Mary Meeker送出的最新《互聯網趨勢》報告中得到了印證,中國用戶每天花在移動應用上的時間達31億小時,而光微信自己就占了9億小時。

目前小程序在微信的入口達到了64個,并且推測還會增加。更重要的是,官方的動作也往著培養用戶主動打開小程序的方向在走。

可以看到7月的公開課發布的數據:

▲圖片來源于微信公開課——第七季

2. 易傳播

授權即注冊,打開即用,相比自建H5和APP,大大降低了新用戶的上手成本。再配合上對人性的把握,進行社交裂變。不怕沒流量,就怕hold不住,前面羅列的這些爆款都是典型的案例。

另外7月公開課公布的計劃,會增加「群動態消息」,這又是一支新的“催化劑”。

3. 更具效率的觸達用戶

相比短信更低的成本投入,更豐富的展現形式,只需一步操作即可進入小程序內進行指定操作。7月公開課的一個案例,電商用戶下單后未付款,發送「催付款通知」后打開率42.3%,轉化率14.2%。

可能有人會說APP通知呢?先不說現在讓用戶裝APP的成本有多高了,就算裝了有多少人會默認打開通知呢?

另外7月公開課公布的計劃,會增加「訂閱消息」,可以看作這是在有嚴苛限制的「服務通知」之外開辟的一條新的道路。

4. 高性價比的開發成本

不用再開發IOS和Android兩端的APP了,甚至微信已經把React Native之類的解決方案無法觸達的部分工作都做了,完完全全的只要寫一套代碼即可通用。

5. 用戶體驗不是一個人的戰斗

微信官方的不斷性能優化和功能開放,讓原本自建時需要花更多精力解決的用戶體驗更容易了。并且諸如可全局共享的「我的地址」模塊明顯給實物銷售類小程序拉新帶來了巨大的便利。

雖然公開課的案例肯定是挑好的講,但是這些數據哪怕打些折扣,也對現在為了流量、轉化率痛苦不堪的商家來說是“雪中送炭”。

最后來看一下我在寫這邊文章時最近一周的Top20榜單:

▲圖片來源于阿拉丁指數,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除了能夠打發時間+強社交的小游戲和綜合電商之外,上榜的酒店機票火車(同城旅游)、貓眼、美團外賣、摩拜單車皆是「用戶明確知道自己要什么」的生活剛需型應用。這些應用對用戶來說,只是在TA需要的時候完成TA的需求就好,不需要的時候不用出現在TA眼前,非常符合「用完即走」的定位。

所以選擇什么方向去做,也很顯而易見了。

四、難點

在軟件開發領域有個“沒有銀彈”的說法,同樣的小程序也不是萬能藥,目前主要面臨的難點有以下四點:

1. 非購物類小程序如何變現

這也是很多爆款小程序面臨的問題,能爆的都不容易變現。從目前來,看除了做廣告好像還是做廣告,如果有小程序矩陣布局的,也就多了導流一條路。

2. 小程序產生的流量如何存儲下來

如今雖然開放了「我的小程序」欄目,但那畢竟是獨木橋,搶占不上去的,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用戶流失。大家都在《誘導關注》的夾縫中尋找往公眾號導流的方式,之前流行的通過「客服消息」引導關注,現在明確會被封。

目前唯一認可的渠道就是支付后可自動彈窗,以關注同一主體的服務號(注:不是訂閱號),且50W粉絲以下服務號關注選項是默認勾選。不過7月的公開課中,有提到后續會開放一個「掃碼場景關注公眾號」的功能,能否解決這個難點,拭目以待。

3. 「服務通知」的限制,不利于低頻型產品

▲圖片來源于微信開放平臺

以上的限制非常不利于低頻型產品對用戶的喚醒,比如:一些金融類、醫療類的小程序。一旦7天后沒有沉淀到公眾號,又只能用短信喚醒了,寄希望于后續推出的「訂閱消息」看看。

4. 小程序包最大8M

這個限制剛開始是2M,后續逐漸放寬限制,并且還出了分包加載。這些都是為了達到官方所要求的「」、「」作出的硬性限制,在保證極致體驗的同時也對大而全的“大程序”關上了大門。當然這個相對來說還有辦法,可以布局小程序矩陣,相互跳轉來解決。

五、可以嘗試的突破口

「小程序」只是個工具或者說媒介,關鍵在于它上面承載什么。目前在線上線下分別也摸索出了一些可行的突破方式。

1. 線上

  • 內容/服務+小程序:這個模式在很長時間內都能活得很好,因為內容和服務都是非標準化的東西,這些東西就是你的核心競爭力。比如:內容+電商,內容講的越好,活得越好。
  • 高頻+小程序:能活,但競爭會很激烈,搶坑位,做不到頭部就沒得玩。注:這里的高頻是指以天為單位的產品,如果一天會用好幾次或者用很長時間的,做小程序就不一定好于獨立APP,比如:大型游戲、視頻、資訊類等。
  • 內容/服務+高頻+小程序:這個就厲害了,都在Top榜里能看到,比如:小游戲就是完美符合。

2. 線下

線下雖然發展的沒線上熱火,但也摸索出了兩套模式。

  • 小程序+到店:據7月公開課的案例,百貨商場運用到店模式后除了主動拉客的作用外,產生復購聯單的概率達到40%。
  • 小程序+到家:擴大門店的輻射范圍,增加坪效。

為什么上面描述的線上和線下中,「小程序」這三個字擺放的位置不同。因為前者是形變而非質變,只是APP推廣變成了小程序推廣。而后者是質變,是新的商業模式,也就是所謂的「新零售」范疇。

當然應該還存在未被挖掘的模式,等待著我們去開發。甚至,可能已經有人在悶聲發大財了。

六、結語

用完即走」,沒說不讓「走了再來」。從目前來看,「我的小程序」是最佳位置,誰能搶占上去,分到的蛋糕也越多。怎么感覺這有點類似手機OS上的App坑位之爭了,會不會也出個「小程序文件夾」呢?

最后,微信+小程序+小程序碼,這個生態一旦形成,除了新零售,我們離萬物互聯的時代還遠嗎?

 

作者:Zachary,微信公眾號:跨界架構師(ID:Zachary_ZF),堅持用心打磨每一篇高質量原創。

本文由 @Zachary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