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運動的錘子軟件和身處迷局的子彈短信

9 評論 2865 瀏覽 4 收藏 15 分鐘

錘子作為一個軟硬兼施的公司,其硬件主打工業設計,軟件主打用戶體驗。本文主要來探討一下全身運動的錘子軟件和身處迷局的子彈短信。

作為錘粉,看完錘子2018夏季發布會后有些失望,看的過程中現場觀眾歡呼的時候也沒什么同感。究其原因,和幾年前發布“一步”、“ 大爆炸”時候的驚喜不同,這次首秀的無限屏和更新的子彈短信讓我感到失望和疑問。

看完發布會我想到了的兩個問題:

  1. 讓全身都參與進來的交互方式是退化
  2. 子彈短信顯現出定位不明確的問題

并且為了解決第一個問題,我設想了如果我是錘子的產品經理會如何解決。

讓全身都參與進來的交互方式是退化

縱觀錘子歷來發布的新功能,一步→大爆炸→閃念膠囊→子彈短信+TNT→無限屏。我將前三個app歸為階段一,在這個階段中,看上去錘子并沒有形成“交互理念”之類原則層面的東西。

一步、大爆炸、閃念膠囊三款軟件以“提高效率”為出發點分別解決了跨應用數據互通、文本處理和記錄信息的問題,三者互相配合還能產生一些化學反應,這套組合拳打得確實不錯,當時看發布會的時候感覺是驚艷的。而且系統層支持這樣的功能相比插件來說,無論是效率還是效果都會更優,這些也確實是系統的加分項。

之后來到第二階段,18年春季發布的TNT和桌面版子彈短信,當時發布會結束后的畫風是這樣的。

再到前日發布會的無限屏出來之后,畫風是這樣的。

進入第二階段后,我發覺錘子的交互設計思路陷入了一個怪圈:“為了自然而自然”,即為了還原“自然”的交互體驗,TNT秉承Touch & Talk的設計原則加入了大量肢體動作,“無限屏”的交互方式更甚,但在這個過程中似乎忽略了人的“進化”歷程。

TNT所倡導的“Touch & Talk”將使用電腦的成本從“手眼”協調提高到了“手眼嘴”協調,姑且不說目前識別錯誤、對周邊環境要求較高這些缺陷,僅以理想狀態去設想。

這樣的體驗并沒有從“操作方式”上去提升效率,更多的還是由功能流程本身提高效率,例如:用“閃念膠囊”配合“錘子文檔”直接生成幻燈片,亦或是水晶球(系統猜測你的下一步操作直接給你預選結果)之類的功能。

到了“無限屏”我感覺就有點過分了,舉著個手機晃來晃去真的很自然么?

說實話發布會看到的時候是失望的,只看前半部分的展示我還以為是任務管理器+陀螺儀合體而已,直到看到跨應用移動文件的操作,我也并沒有覺得比“一步”更先進,反而因為身子晃來晃去,眼睛盯著滑到的位置是不是想要的應用,兩只手同時按在屏幕而覺得全身都很累。

要知道老羅在發布會上發布Smartisan OS的語音操作指令的時候,懟siri的理由就是:在公交車上對手機說“Hey, Siri, 給某某打電話”很傻,那在公交車上舉個手機晃來晃去呢?

從iphone普及智能機至今手機已經成為人的延伸,絕大多數情況下僅使用手指就能完成全部操作,我認為這是虛擬世界帶來的人類與世界交互的進化。在這之前我們要搖頭晃腦地去看地圖,要走來走去看一輛車,要飛到天上看金字塔的全貌,但在屏幕中僅僅需要兩根手指就能把銀河系看個遍。這時非要我們再回到全身參與交互的時代,這是退化。

那么當下TNT可以怎樣進化呢?

從科幻電影去汲取些靈感的話,鋼鐵俠和Jarvis的配合絕對是無比自然和天衣無縫的,參考《鋼鐵俠2》里他發明新元素的場景。Jarvis把1974年Stark Expo建模形成可操作的全息投影后,Tony同時用語音和動作對模型進行了操作,雖然同樣是“手眼嘴”的協調但是依舊務必自然且看著不累,原因有二:

  1. 由語音完成可明確表達的指令,用雙手完成無法明確表達的指令。例如:用嘴說“去掉走道、去掉景觀、樹木”,用手拖動模型和旋轉Expo中央的地球儀。
  2. 和雙手交互的是真實還原的模型而不是屏幕。

那么和屏幕語音交互能不能做到自然呢?

當然也是可以的,《鋼鐵俠1》中Tony給Mk 3裝甲設計涂裝的時候,完全沒有手上的操作,直接語音輸入指令Jarvis就給出了反饋結果。當然目前的軟件技術和人工智能的Jarvis不可同日而語,但是這確實給了可參考和對比的我們方向。

《鋼鐵俠2》

《鋼鐵俠1》

這樣看來,眼球追蹤+語音控制的TNT喜不喜歡?

為了解決“手眼嘴”三官成本過高的問題,不如取消或者至少減少“手”的參與,使用眼球追蹤加語音的方式完成操作,實現“所見所說即所得”。只是這樣的操作方式同樣受技術和成本限制,不過想想還是挺美好的。雖然不能像鋼鐵俠那樣操作全息圖像,但是離未來又近了一步。

子彈短信顯現出定位不明確的問題

回顧錘子的軟件產品發展道路,除了前面說到的“自然”之外,一直以來它的另一個設計原則可以定義為“效率”,這可能也是老羅自身十分關注用戶體驗的一個體現。(我不是說效率=用戶體驗)

因此其看重并投資的子彈短信也是以“效率”為最大賣點,雖然本身是一款即時通訊類的工具產品,提升效率無可厚非,但也恰恰是因為對“效率”的強調讓我覺得它更像是一款與“釘釘”競爭的職場工具而不是普適的即時通信工具。

背景:子彈短信不是錘子做的,是他們投資的快如科技做的。

“傳統”即時通訊工具中,從列表進入一個對話界面這個動作,暗示著“進入了一個雙方專屬的聊天空間”,從和A的聊天界面切換到和B的聊天界面就好像進入不同的房間,這個房間里只有兩個人(對群來說房間里有群里的所有人)。而子彈短信所引導的在列表里處理所有聊天,則更像是在會議室里的老板,和A說完和B說,再轉頭和CDE一起說。

“待辦”這樣的功能則更像是為工作而準備的功能,一整個的待辦列表對“社交”來說未免過重了,況且微信有更輕量化的“提醒”功能。從“社交”的角度來看“待辦”并不是一個優勢功能。

問題的重點在于,子彈短信并不認為自己是一款職場即時通訊工具,老羅在發布會中反復強調“熟人社交”這個概念。然而“熟人”,無論是家庭成員、同學朋友、同事老板之間真的需要那么高的效率么,我認為這里存在一個問號。

至少從目前來看,微信是能滿足絕大多數的聊天和溝通需求的。況且社交從來都不是即時通訊而已,社交永遠需要“場景”(或者說話題、社交點…),子彈短信所強調的“高效率”的目標人群和場景恐怕太少了。

再對比微信“朋友圈”承載的社交作用在子彈短信中并沒有對標功能——子彈短信邏輯混亂地放入了“資訊流”,猜測背后的邏輯是“聊一些感興趣的事情”,但是我總覺得這個設計僵僵的。

簡單來說,子彈短信的定位不明確體現在:把自己定義為熟人社交卻缺少社交場景支撐,以提高效率為賣點卻不認為自己是職場通訊工具。這樣可能導致的后果是在可能在未來的產品設計過程中,左右為難、自己掣肘。子彈短信在迎來一波新增高峰之后,如何保持這些用戶活躍是一個更加嚴峻的問題,而且至少目前來看這款產品還沒有這樣的力量。

本文發布前子彈短信登頂蘋果App Store榜單,并且拿到了1.5億融資。這顆子彈一飛沖天,何時越過頂點呢?

在歷史上人類交流方式的幾次進步中,電報取代信件是由于效率的極大幅度提升,從需要較長的寄送時間變成了“即時收發”。電話取代電報是另一次效率的極大提升,實現了真正的“實時對話”。

基于互聯網的即時通訊工具實現的是“用戶可以利用碎片時間完成即時溝通”,不需要安排一段特定的時間發電報或打電話。移動即時通訊工具的崛起趕上了用戶從桌面端向移動端遷移的快車,讓人們的交流不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以上的“效率提高”都是質的跨越。

目前來看,從軟件層面以“效率”作為一款社交工具的增長點是行不通的,效率并不是剛需,或者說“一定范圍里的效率提升”并不是剛需。下一次即時通訊工具的變革還是需要技術驅動的硬件進步。于是我想到了已經失敗的Google Glass,然后想到了腦機接口,和各種科幻電影里的黑科技……

發布會三天后的8月23日“羅永浩”公眾號發布了一段文字。

后半段此處不談,前半段我的解讀是“微信我用著足夠了,只是如果有一些你的功能就更好了?!弊訌椂绦拍壳八龅摹疤岣咝省钡呐κ清\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能夠撬動多少用戶,這些用戶又能持續使用多長時間是要打一個問號的。當然也不排除量變引起質變的可能性,只是這種可能性比較小罷了。

另外,子彈短信用戶給非子彈短信用戶發送消息時對方會收到一條短信的設計,看上去像是一個妥協的結果:為了把一部分用戶(錘粉和愿意嘗鮮的用戶)先爭取過來,降低他們的使用門檻,卻有可能斷了自己的后路——你我都有微信,你用了一個新的通訊app,但是我用短信就能回復你的消息,我又何必再安裝一個app,況且請你用回微信好不好,短信要收費的。(后來老羅微博說未來快如科技會買單(快如是子彈短信的開發商)。感覺會被垃圾短信薅羊毛。)

最后,錘子作為一個軟硬兼施的公司,其硬件主打工業設計,軟件主打用戶體驗。Smartisan OS無疑是最優秀的安卓ROM之一,TNT發布之后錘子又向桌面端OS進軍,其夢想和野心實在值得稱贊。祝愿錘子,祝愿老羅。

 

本文由 @Shady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同意作者的觀點,錘子現在感覺有點走火入魔,為了創新而去創新

    來自江蘇 回復
  2. 一看就是沒用過無限屏,,,使用過的都知道咋回事,

    來自遼寧 回復
    1. 同意,作者在云體驗

      回復
  3. 服了,都沒體驗過無限屏的也能寫個文章來說體驗不好。呵呵噠

    回復
  4. 作者分析的好

    來自上海 回復
  5. 無限屏功能不一定要移動手機才能用

    來自廣東 回復
    1. 不動手機的無限屏是沒有靈魂的(笑~~)

      回復
  6. 子彈短信最走入人心的是,發語音時候轉化成文字,這對接受信息的人體驗太好了。但是中國人就是不考慮他人什么感受~~~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