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彈短信真是猛如“子彈”?還是言過其實

8 評論 6681 瀏覽 11 收藏 13 分鐘

子彈短信是一顆貨真價實的子彈,它無意間朝微信開了一槍,目前還不知道這顆子彈的威力如何。

有心種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8月20日,錘子舉辦新品發布會后極為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本為錘子發布會的主角堅果Pro 2S發布會后一直不溫不火,身為配角的子彈短信反客為主在發布會后出盡風頭。

物如其名,自發布會后子彈短信的發展勢頭正如其名一樣迅猛,在蘋果App Store社交榜上已經連續一周時間排在第一,還沖擊到蘋果 App Store 免費榜第一,令人刮目相看。大部分媒體認為子彈短信對微信構成威脅,能夠打破中國社交領域的傳統格局,甚至是威脅到微信在社交領域的霸主地位。

社交平臺雖成熟有余,但細節不足

中國社交領域的格局可概括為“一大、二霸、三強”,“一大”代表中國社交領域是騰訊一家獨大;“二霸”代表中國社交領域存在QQ和微信兩霸;“三強”代表中國社交領域還存在三個細分領域的社交平臺,分別為新浪微博、百度貼吧和陌陌。中國社交軟件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目前社交軟件的發展較為成熟。但是從子彈短信走紅的事件就不難看出,中國社交軟件領域表面上較為成熟,發展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1. 信息交換難

社交平臺的目的就是用互聯網將人們聯系起來,傳遞人們之間的信息,而目前市場上的社交軟件普遍存在信息交換難的問題,原因是信息傳遞受網絡和平臺的限制。

平臺限制方面較為明顯,信息傳遞雙方需要使用同一社交軟件才可實現信息傳遞,例如QQ和微信等都只能給同平臺的好友發送消息,不能跨平臺通信。

而在網絡限制方面,發送和接受信息時雙方都必須在線,這樣才能完成一次信息的傳遞,雖然現在網絡較為發達,但也不排除網絡信號差、流量用盡和無WiFi等特殊情況會影響信息傳遞的即時性。

2. 用戶體驗不足

中國社交軟件起步于1999年,迄今已有19年之久,經過一代又一代升級已完全成熟,但是用戶體驗方面的提升卻跟不上用戶的需求,導致用戶體驗不足。

社交軟件的核心屬性為信息傳遞,而大多數社交軟件現在卻有點反客為主,增加了太多不常用的功能,而且用戶不能自定義功能,導致軟件顯得臃腫從而影響用戶體驗,市場上較為成功的社交軟件都存在這個問題。

另外,目前市面上的社交軟件至少點擊三次才能發送一次信息,而發送文件等信息可能會更加麻煩,除此之外針對不同場景發送信息的需求并沒有一個良好的解決方法,目前僅為打字和語言輸入兩種方式,在某些場景下操作則存在極大的局限性。

例如在辦公室和圖書館等場所微信好友發送語音信息,接受方則極為不方便,導致用戶的體驗下降。

三把火點燃子彈短信

子彈短信的火就像子彈一樣突然,沒有任何征兆,可能當時連老羅自己都摸不著頭腦。在大眾都在討論子彈短信所取得的成就時,不妨靜下心來分析分析子彈短信為什么能夠突然火起來。子彈短信課針對上述問題切實做過許多功,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上訴問題,所以才有了子彈短信突然“走火”。

1. 用戶體驗佳

用戶是所有商業活動的中心,用戶體驗又是影響用戶選擇產品的重要因素,子彈短信成功的第一把火就是良好的用戶體驗。

  1. 界面清爽簡潔,不再顯得那么臃腫;
  2. 去除多余功能,突出社交的核心功能——信息傳遞,不再喧賓奪主;
  3. 操作方便快捷,通過加入全局懸浮按鈕,簡化信息發送步驟,加之首創語音文字同時發送,能夠實時轉行等功能,極大的豐富了子彈短信的使用場景,這一系列創新都讓用戶擁有了良好用戶體驗。

2. 信息交換限制

最先想要解決社交領域信息交換限制的軟件是飛信,但是飛信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子彈短信作為繼承者在不斷嘗試解決這個痛點。

子彈短信能夠與非子彈短信注冊用戶實現單方實時通訊,解決了非子彈短信用戶與子彈短信用戶跨平臺交流的問題,而且信息是以短信的形式發送出去,不受網絡的限制,有信號即可。

雖然目前還是單方面的實時通訊,非子彈短信用戶還不能給子彈短信用戶跨平臺發送消息,但是也實實在在減小了網絡和平臺對社交軟件信息傳遞的限制,這就成為點燃子彈短信的第二把火。

3. 營銷手段高明

點燃子彈短信共有三把火,最后一把火就是子彈短信高明的營銷手段。

之所以營銷手段高明是因為子彈短信開始火時并沒有運營團隊的推波助瀾,但在火之后運營團隊也解決子彈短信遇到的問題,拉近和用戶的距離,老羅在微博上持續更新關于子彈短信遇到的問題和優勢,不斷制造話題,最終讓子彈短信火得順其自然。

子彈短信雖然是突然火起來的,但是能夠連續一周登頂社交軟件榜首,這都離不開這三把猛火。

子彈短信雖出身自帶光環,但仍有先天不足之處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橫看近看子彈短信目前都是無懈可擊、風光無限,但是換個角度就會發現子彈短信其實并不完美,依然存在許許多多的不足之處。與媒體大眾普遍較為看好子彈短信,認為其有能力調整微信的社交地位不同,在筆者看來這些觀點卻有夸大其詞之意。

1. 功能不完善

子彈短信由于才發布三個月,上線也才10余天,功能還是比較欠缺。朋友圈功能是人們最看重的社交功能之一,而子彈短信居然沒有這個功能模塊;除此之外子彈短信還存在許多bug,影響用戶的使用體驗。

2. 社交+資訊存在較大爭議

子彈短信因其界面清爽簡潔,內容不再臃腫而受到用戶一致好評,但是子彈短信卻在首頁加入資訊這個單獨的功能模塊,可能是想延長用戶停留的時間和為公司帶來一部分廣告收入,盡管一部分用戶覺得此功能能更方便的看資訊,但大多數用戶對此功能持否定態度,認為脫離了社交軟件的初心,這樣看來子彈短信社交+資訊的模式就有點畫蛇添足了。

3. 難獲取大量用戶

社交軟件的主體還是用戶,而子彈短信就面臨獲取大量用戶難的問題。子彈短信獲取用戶有兩種途徑,一種是錘子手機系統升級強制加入,另一種則是用戶自發下載。

第一種途徑能讓子彈短信短時間內獲取到較多用戶,其獲取難度低,但是錘子手機2017年僅占中國手機市場分份額的0.17%,可見這種途徑獲取的用戶數量并不多。

手機自發下載子彈短信看起來是不錯的途徑,因為截止2018年6月,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7.88億人,但是由于子彈短信現階段用戶稀少,體驗者成功下載后在子彈短信中的好友太少,缺乏聊天樂趣,便會自行離去,導致子彈短信用戶更少,流失率高。

子彈短信這顆“子彈”未來會飛向何方

以目前的成績來看子彈短信似乎前途一片光明,但可能沒有想象中的一帆風順,那么子彈短信的未來會怎樣發展呢。

子彈短信不可能挑戰微信地位。都說子彈短信像子彈一樣擊中了微信,威脅到微信的霸主地位,雖然子彈短信在很多方面都有優勢,但是微信在社交領域橫行霸道近8年之久,用戶早已習慣使用微信,粘性極高;而且微信是一個集社交、支付、娛樂于一體的大生態,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微信還具有資本優勢,這一系列優勢是子彈短信無可比擬的,微信在社交領域的霸主地位憑子彈短信無可撼動。

子彈短信項目存在被收購和結盟兩種選擇,無法獨立經營。流量+資本是21世紀互聯網的常態,據老羅微博稱上線6天就有51家VC、7家科技巨頭的投資部找到子彈短信,這就意味著子彈短信存在著被收購的風險;同時老羅也稱支付寶很快就會入駐子彈短信,這就意味著子彈短信可能會與阿里巴巴結盟,對抗其他資本的入侵。但無論哪種選擇,子彈短信始終無法逃離資本的控制,不能獨立自主經營。

子彈短信在社交細分領域或能站穩腳跟。正如羅永浩自己所說子彈短信只是在做在意效率的人群的細分領域,并不能挑戰微信。目前主流社交領域的格局相當穩定,想要在社交領域分一杯羹選擇注重效率的人群的細分領域是明智的選擇,因為目前在注重效率人群這個細分領域還沒有出現其他社交軟件,所以子彈短信雖不能挑戰微信,但也能在社交細分領域占穩腳跟。

小結

子彈短信是一顆貨真價實的子彈,它無意間朝微信開了一槍,目前還不知道這顆子彈的威力如何。但敢肯定的是子彈短信是不能顛覆傳統社交模式,也不可能撼動微信在社交平臺中的地位,但是子彈短信有可能會打破傳統的社交格局,在社交細分領域中尋到自己的生存空間。

#專欄作家#

劉曠,微信公眾號:liukuang110,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海南三車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購團邦資訊創始人、知名自媒體。國內首創以禪宗與道學相結合參悟互聯網,把中國傳統文化與互聯網結合,以此形成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互聯網文化以及創新精神。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子彈短信怎么突然下載這么多?

    來自河南 回復
  2. 呃呃呃意料之中的事

    回復
  3. 就像去看錘子發布會一樣,很多事是去聽相聲的。

    來自北京 回復
  4. 老羅自己也摸不著頭腦?不見得吧,最起碼網上大量碰瓷微信的文章里有槍手寫的吧

    來自北京 回復
  5. 身邊也有不少人下載了子彈,但是根本沒人能真正用起來,往往都是隨波逐流

    來自浙江 回復
  6. 作者提到的“三把火點燃子彈短信”不敢茍同:

    1、“用戶體驗佳”?
    在本人使用的一周時間,發現用戶體驗不是很理想,界面簡潔、功能少是因為發展初期,沒有時間精力設計太多功能“小步快跑”的結果,并不是子彈短信目前的優勢;
    2、“信息交換限制”?
    這個問題并沒有解決,無力回絕。。。用過的都懂。
    3、“營銷手段高明”?
    短暫的炒作并不是營銷。

    作者提到的子彈短息的不足之處,分析很贊同。尤其是用戶問題,是子彈短信目前和將來需要面臨的大問題,長久的用戶習慣很難打破,小圈子使用畢竟不能成為主流社交。

    來自北京 回復
  7. 來自天津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