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底,跟隨百度百家BIG去了一趟美國硅谷。這一趟確實有很多收獲,同時也引發自己一系列的思考。只是2月份剛好遇上春節,所以把一直想要寫的主題一而再的推遲。其實,回來后發現,相似的主題很多同行的小伙伴都已經寫過,比如為什么硅谷會成為硅谷,又比如為什么硅谷會成為美國科技公司的創業搖籃等等主題,不過,我還是想說說我自己對于硅谷與創業之間的關系理解,以及國內科技創業的一些現狀和思考。
哪里會是中國下一個科技創業圣地?
首先來說,從硅谷回來,和我一起同行的很多媒體小伙伴都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的哪個地區會誕生像硅谷這樣的一個創業圣地?我也在思考同樣一個問題。
事實上,國內的互聯網創業氛圍不可謂不濃烈,瘋狂的熱錢和投資人,大量熱血創業青年,甚至遠超美國硅谷的同行。但是,這并不代表國內能夠誕生另一個像硅谷那樣的創業圣地。在國內,最像美國硅谷的就是北京中關村上地一帶。在這一帶中,幾乎矗立著國內所有數一數二的大公司。百度、新浪、搜狐、騰訊等等。并且跟硅谷相似的是,在這一代的周邊,也分布著國內頂尖的大學,清華,北大等國內名校都分布于此,如果只從這一點看,北京中關村有一點硅谷的影子。
不過,由于北京的房租成本和人力成本高昂,從2013年開始,國內的互聯網創業大軍又向全國其他城市分散的趨勢。除了上海、廣州、深圳這幾大傳統的互聯網創業城市之外,杭州、成都、重慶、青島、武漢等地都成為了移動互聯網創業者的新的落腳地。杭州由于出了阿里巴巴這樣的國內第一大互聯網公司而帶動了不少創業公司的出現,曾經的打車軟件雙雄之一的快的公司就誕生于此。而成都則從2013年開始,逐步成為了手機游戲的創業聚集地,而在重慶也有一些新興的移動互聯網公司正在孕育。而青島作為山東經濟最為發達的一個城市,也開始孕育一些正在創業的互聯網公司。而在之后的幾年里,這些互聯網創業公司的種子很可能在國內會呈現遍地開花的趨勢。但最為集中的依然會是在北上廣深這四大城市,因為這四大城市仍然是最能吸引人才和資本的地方。
不過,在國內是絕無可能再復制一個硅谷的。
中國為何無法復制“硅谷”?
不過分的說,在科技互聯網創業方面,美國硅谷及其孕育的眾多的優秀互聯網公司是中國互聯網創業者的導師。無論是在科技的創新方面,還是在商業模式的創新方面,曾經的中國創業者從硅谷學習和模仿到很多,以至于幾乎在硅谷的所有互聯網領先公司,在國內都能找到翻版。比如四大門戶之于雅虎,百度之于谷歌,人人網之于Facebook等等。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盡管甚至是在今天,如小米這樣的新興企業,它的學習榜樣也是總部在硅谷的蘋果公司。
不過,經過二十年的學習效仿之后,中國互聯網公司當中的不少佼佼者都已成才。目前在美國上市的互聯網公司有幾十個,市值幾億美金到2000億美金不等,特別是BAT三大互聯網巨頭,放在美國的互聯網公司當中也是顯得特別耀眼。然而,中國的科技互聯網行業真的實現對美國的反超了嗎?
我想并沒有。這其中有三個重要的差距。第一個是創新能力明顯不足;第二個是沒有創新基礎;第三個是創新動力不足。
第一、創新能力的問題
國內的互聯網創業者似乎有一個慣性,甚至可以說是惰性,創業的時候會先去國外看看有什么先進模式,然后想辦法在國內做一個本土化的產品,這樣的創業是典型的拿來主義,雖然很多產品拿來之后在本土生長的很好,有的甚至超過其美國的鼻祖。但是,這樣的成功始終欠缺一點底氣,特別是在資本市場,總是強調自己是中國的Facebook,或者中國youtube等等。
第二、創新基礎的問題
這一點尤其是去參觀了美國的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學院之后,更是感受深刻。中國的互聯網公司缺乏創新能力說到底還是創新的基礎太過薄弱的問題,科技創新來自于哪里,應該來源于實驗室和實業的碰撞之中,而在國內,高校在科技創新方面的貢獻不足,而國內的互聯網企業也鮮有跟大學合作進行創新項目研究的。這一點跟硅谷有明顯的不同,我們在斯坦福大學的實驗室里,親眼看到了很多創新的項目正在孕育,而包括很多互聯網公司也從哪些大學里的實驗室從中得到研究成果。
第三、創新動力的問題
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們明顯缺乏科技創新的動力,而更偏好于通過資本運作和商業并購來實現市場定位的穩固。這從幾大互聯網公司在近幾年內的資本動作就能窺見一二,哪些動輒上億美金的投資或收購幾乎成為這些大互聯網公司構建競爭壁壘的唯一方式。而中小互聯網公司的創新項目又常常會被一些巨頭直接抄襲,甚至是打壓和收編,這導致整個國內的互聯網市場缺乏創新的動力。
中國互聯網是否正在超越美國?
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每隔一段時間,國內就會掀起一陣對美國企業創始人或者科學家的膜拜之風。先是比爾·蓋茨,然后是史蒂夫·喬布斯,再然后是斯隆·馬斯克,最近國內又有媒體請來了一位大神,被尊稱為硅谷創投教父,他還是Paypal創始人、Facebook第一位外部投資者,名字叫彼得·蒂爾。與此同時,這位大神還帶來了他的一本新書《從0到1》。顯然,這只是一次商業活動,但是在媒體的過度吹捧和解讀下,又為國內互聯網創業者注入了一劑興奮劑。
與此同時,我們也不禁要問,為何國人會如此盲目的崇拜“外來的和尚”?有時候想想,國內還真的是沒有什么像樣的標桿人物?;蛟S馬云算一位。再回到硅谷之行上,這次美國硅谷之行是百度百家組織的,超過160家媒體和自媒體人獲邀參加。這次硅谷之行的一項重要的議程就是參加百度百家在谷歌總部的美國硅谷的計算機博物館舉辦一次The BIG Talk大會。在這次BIG大會上邀請了包括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博士、蘋果聯合創始人沃茲尼亞克、MIT人類動力實驗室主任,“世界上最權威的大數據專家之一”彭特拉教授等。無一例外的是,這些前沿科技的研究者和參與者全部都是來自美國的這些大學和企業當中,在先進的互聯網科技方面,國內的頂尖專家是長期空缺的。
事實上,在移動互聯網的發達程度上,中國互聯網甚至是領先美國的。特別是在移動互聯網創新項目上,國內的一些互聯網公司也是遠遠領先于美國的。在這一點認識上,就連在BIG大會認識的一個在美國硅谷工作十多年的華籍投資人也是深表認同。他認為,基于國內龐大的移動互聯網用戶群以及中國的國情,能由此誕生出很多的商業模式。比如快遞行業,在國內很多電商公司能夠做到當日達,而在美國當日到達基本上不敢想象。還有在O2O的商業模式創新,甚至國內的互聯網公司也已經遠遠領先于美國了。
不過,在美國硅谷,創新可能更多的集中在新技術變革和商業模式的創新上,而在國內,可能更多的是在商業模式的微創新上。就拿最為紅火的打車軟件來說,雖然滴滴和快的再國內發展迅速,并且都融到了巨資,但他們的產品創意還是拷貝硅谷一家叫uber的公司之嫌,只不過在國內,他們在產品上進行了微創新式的改良。而對于美國人還沒有概念的O2O模式,其實更多的拼的還是線下商業的重模式,依靠地推吸引大量的用戶到平臺上,然后再通過打通移動支付支付,從而實現為線下倒流或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
我想硅谷的精神和靈魂應該就是“真正的創新”。缺少了這一精神,硅谷就不稱之為硅谷,而如果沒有對新技術的追求和堅持創新的精神,中國的互聯網公司無論市值多高,地盤多大,都是”虛胖’,都沒辦法真正自信的傲立在世界互聯網的舞臺之上。
作者:李東樓,微信號:lidongl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