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與征信體系解讀

0 評論 17354 瀏覽 50 收藏 14 分鐘

信貸市場上最大的問題是信息不對稱,互聯網的發展有助于解決這個難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突飛猛進,個人消費活動、興趣愛好甚至企業生產經營等都被有效地記錄下來,通過數據的積累和分析,研究個體在互聯網上的行為,從而幫助我們更加客觀地認識經濟規律,了解自然世界和人類社會。如今,小到企業微觀決策,大到國家宏觀政策,都離不開互聯網的支持。

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與“金融”的有機結合,重點在于后者。金融的本質是資金融通和借貸交易,核心是信用風險管理。盡管對于金融專業的人來講是老調常談,但是對于互聯網出身、新進入互聯網金融領域的人來說,可能需要對此多一些重視?;ヂ摼W金融一樣離不開風險識別、判斷、評估和管理。

互聯網以三種形式服務金融

當今互聯網金融的形式有眾籌、人人貸(Peer-to-Peer Lending,P2P)、余額寶等,拋開這些形式,從本質上來講,互聯網仍舊是一個工具,金融才是核心內容?;ヂ摼W作為一種工具,有三種形式服務于金融:

第一種形式是渠道功能。比如說商業銀行網銀,從商業銀行的角度上來講,可以說它是一種渠道,另外也可以說它是一種服務方式。以前需要個人到柜臺去辦理業務,現在把商業銀行的網點搬到互聯網上,互聯網成為消費者接觸銀行服務的一個渠道。例如,工商銀行的業務70%-80%都是通過互聯網來完成的。

第二種形式是信息來源。互聯網對人們生產、生活造成重要影響,是因為它記錄了不易被記錄的信息,互聯網成為信貸交易或者是金融交易中重要的信息來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阿里金融,阿里很容易、很方便地掌握商戶或消費者的一部分交易數據,根據這些信息并結合其他手段,就可以比較方便地對貸款人進行風險評估。如果對這些小微企業,用傳統的貸前調查方式逐一去調查,成本就太高了。

第三種形式是中介功能。互聯網在整個互聯網金融當中,起著中介的作用,就是把有錢的人和需要錢的人匹配在一起。最典型例子就是人人貸和眾籌模式。

人人貸融資模式風險

互聯網金融對中國整個金融體系的發展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推動力。我國現有的金融市場長期處于一種壓抑狀態,內部突破的動力不足,互聯網金融作為新鮮的外部沖擊,推動著中國金融體系的變革。比如,人人貸作為一種新型融資模式,打破金融壓抑的格局,受到公眾和業界的追捧。但是,人人貸融資模式的風險也值得關注,這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來看。

從宏觀層面來講,人人貸確實存在法律風險和政策風險。比如說,非法吸儲和挪用客戶資金,媒體一直都在報道人人貸機構攜款“跑路”等相關現象,這與人人貸業務流程中資金流轉路線有很大關系。在資金流轉過程中,第三方監管的缺位,使得人人貸平臺運營者和操作者享有客戶資金的實際控制權,存在著較高的道德風險,這與我國股票市場早期出現的券商挪用客戶保證金的現象非常類似。解決的思路,就是把“資金托管”的概念和理念有效地運用到人人貸業務中來,避免讓人人貸平臺的運行者和操作者對客戶的資金有實際的控制權。

目前一些人人貸業務平臺,僅依靠運行者個人道德來做信用支撐是走不遠的。對于新興業務或新生事物來說,未來要成為一種成熟的金融模式,僅依靠建立在個人道德基礎上的信用是不牢固的。所以,從宏觀角度來講,希望業內能夠盡快找到一種有效的方法,從制度層面,特別是技術的層面,解決人人貸業務中存在的宏觀風險。

從微觀層面來講,金融的本質、核心還是信用風險管理。借貸永恒的問題是“借款人是誰,人怎么樣,會不會還款?”.對于純粹的“線上”人人貸模式,能否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在信用風險管理方面與傳統銀行的優勢何在?當了解“現下”模式以后,從一定程度上講,我們認為目前的“線下”模式還是比較靠譜。

僅依靠“線上”模式很難徹底了解借款人的真實情況,所以,稍有風險意識的管理者都會尋求與一些小額貸款公司或擔保公司合作,通過小額貸款公司或擔保公司對小范圍區域內市場的了解,幫助“線上”的人人貸公司解決風險控制的問題。例如,京東商城的供應鏈融資也需要與金融機構合作,用所謂“線下”的方式進行信用風險管理。(搜索微信公眾號“投黑馬”專注于股權眾籌的O2O平臺)

個人隱私須立法保護

互聯網金融發展日新月異,記錄了很多以前不可能被記錄的信息,它幾乎使得每一個人都成為“透明人”.在這個過程當中,個人隱私保護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在互聯網上留下來的信息,哪些信息是可以用的,需要怎么來用,哪些不可以用于商業目的,這一系列問題都是需要回答,都需要有規則。

個人數據必須得到保護,是國際上普遍接受并認可的原則。在數據保護方面,歐洲國家曾經有過慘痛的教訓,所以目前歐洲人普遍具有較好的個人隱私保護意識,歐洲各國的個人數據保護工作也走在世界前列。如果確實需要使用個人信息和數據,需要有一定的原則。

首先,要有目的性。比如,建立征信系統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放貸機構來評估借款人的風險。

其次,采集數據還要有適當性原則。適當性原則就是說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這些信息確確實實是必要的。

此外,個人放棄隱私總要得到一些回報。拿征信系統來說,放棄隱私換回的是和金融機構發生信貸交易關系的可能性、便捷性,換回來的是更多的融資機會和較低的融資成本。

從這個意義上講,要盡快出臺個人數據保護法,喚醒社會公眾的數據保護意識。只有消費者個人有了數據和隱私保護的意識,并在社會上達成共識后,才能推動其成為一個法律。

互聯網金融與征信體系互為補充

首先澄清一個概念,什么是“征信”?征信并非銀行或金融機構所做的資信調查,征信的本質是放貸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那么,共享是什么?假如有一樣東西,本質上一致的東西,你也有,我也有,但是每個人所擁有的都不全面,當把所有信息湊起來的時候,才是一個比較全面的信息,我們把這個過程或行為叫做“共享”.

舉一個信貸信息共享的例子。

比如說,一個人在工商銀行有貸款,招商銀行也有貸款。工商銀行與招商銀行是競爭關系,那么,永遠不要期望他們之間能夠對話,或者去點對點互通信息。工商銀行只了解他的一部分負債,招商銀行也只了解他的部分負債。兩家銀行能對他的負債狀況進行評估的信息都不全面,從而很難判斷授信風險系數和額度。如果兩家銀行能夠把信息分享,就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客戶的情況。在這樣一個共享的過程中,要求信息具有同質性。

從這個意義上講,“政府部門與金融機構間信息共享”這種說法是不科學、不嚴密的。因為政府部門與金融機構等私營部門掌握的信息,性質上是完全不同的?!肮蚕怼钡姆懂爲摻缍榻鹑跈C構等私營部門之間,而對于政府部門的主要問題是加強信息公開。

我國的個人征信工作是從1999年開始試點,2004年開始建立全國集中統一的個人征信系統,2006年1月,企業征信系統和個人征信系統升級為全國統一的系統。2013年3月15日正式實施的《征信業管理條例》,將征信系統明確定位為國家建立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目前,征信系統已經為1800萬戶企業建立了信用檔案,為8.3億人建立了“經濟身份證”.自2006年以來,企業征信系統累計查詢3.4億次,2013年日均查詢約30萬次;個人征信系統累計查詢13.7億次,2013年日均查詢近100萬次。

有人講,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不如美國,主要是由于征信體系不發達。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因為無論從覆蓋地域,還是從覆蓋業務范圍來看,我國的征信系統都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問題根本癥結還是在于我國金融不夠發達。對于任何一個金融系統來說,它都要解決一個“陌生人”問題:當一個陌生人要走進正規的金融體系時,靠得還是“熟人社會”.現在很多銀行都在做社區銀行,就是要把金融的細枝末節伸展到基層社會的土壤里。阿里金融的成功就在于其創造了一個網絡的“熟人社會”.目前,中國整個金融體系所面臨的問題,是怎么能夠讓那些對于金融體系來說“陌生”的人,盡快進入到正規的金融體系里來。整個金融體系就像一顆參天大樹,底下必須有一個非常繁茂的根須系統。

人人貸金融、小額貸款公司或其他小型金融機構,就是要去做那些根須,去做深扎于土壤之內的“毛細血管”.中國有近14億人,征信系統里有近8億人,其中真正有記錄的、有過交易的,對金融系統來說是“熟人”的,被金融機構掃描過的只有3億多人。人人貸的機會在哪里?人人貸的機會就在另外5億人,這5億人有創業的需求、求學有發展的需求、有融資的需求,但是沒有人為他們服務。所以,現在很多人講我國人人貸行業發展受到我國征信體系不發達的制約,這句話顯然有失偏頗。

此外,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陌生人”會變成整個金融體系里的“熟人”,征信數據庫里面覆蓋人的范圍也會隨之逐漸擴大,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會促進征信系統的不斷完善。

 

作者:臧成都

來源:艾瑞網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