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到底是個什么概念
一
互聯網圈子里是喜歡炮制一些概念的,道理很簡單,風險投資需要概念。另外,媒體也需要概念。
有些概念很空很飄,不值一提。我在幾年前從業的時候,也炮制過一些概念去忽悠廣告主來著。
有些概念其實很實在,比如,我一向認為O2O其實是一個非常實在的概念。
那么,互聯網基因、互聯網思維、互聯網+這三個概念是飄著的呢?還是實實在在的呢?
二
互聯網基因。
這個詞在數年之前火過。大致上的用法是:如果批評某一個公司的時候,就說它沒有互聯網基因。
這個詞在吳軍那本很暢銷的《浪潮之巔》中出現過。
互聯網基因的要害是在說:有些公司不具備互聯網基因,就像一個人不具備某種基因,那是天生的,是無法改變的。
互聯網基因這個詞,基本上給太多的非互聯網公司判了死刑:你們就是恐龍,是無法改變的。基因這個東西,怎么變呢?
雖然我個人認為,大部分企業其實是很難轉型的——這也是基因說之所以能成立的重要理由——但這話公開說,總是有些得罪人。
比如馬云這句話很傷人心:銀行如果不改變,那就讓我們改變它。
傳統零售業對電子商務的耿耿于懷也在于此:看上去你是來消滅我的。
一個概念的提出,是必須要考慮公關層面的,樹敵太多總是不好。
互聯網基因這個詞,比較適合去做——如果真有的話,不太適合高調去談。
三
互聯網思維。
相對來說,互聯網思維比互聯網基因更討巧一點。
因為換思維,看上去比換基因容易很多。
互聯網思維的前提假設是:只要你改變思維,用互聯網思維武裝自己,你就可以順應大潮。
互聯網思維這一詞的火爆程度遠勝于互聯網基因,后者甚至在百度指數里都沒有被收錄過。
我曾經就互聯網思維寫過一篇惡搞性質的文章,不過我對互聯網思維真正的認識:產品思維+媒體思維。
簡單來說,就是產品思維極其重視用戶體驗,有所謂將“體驗做到極致”的說法。簡單易上手、滿足虛榮心(包括個性化需求)、有一定的驚喜感、讓用戶幫你傳吧等等,都是這一翼追求的目標。這部分不太考慮具體的商業收入。
媒體思維,就是羊毛出在狗身上。它和“免費經濟”有關。其實今天很多互聯網產品,在商業模式的構筑上,都有媒體的影子:部分用戶想獲取增值服務而繳費(比如媒體行業里有定制化報告的做法)、大部分免費用戶作為注意力產品售賣給第三方客戶(這是非常典型的廣告模式)。這兩塊收入加起來,遠超為了支撐免費用戶的成本,形成了利潤。
產品思維可以吸引大量的用戶,而且有足夠的行為數據支撐,于是商業化這一部分的媒體思維,得以展開。把用戶賣給客戶,或者把免費用戶變成收費用戶,不徹底了解用戶是不可能的。
互聯網思維的興起,也與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大背景有關。
依靠風險投資,依靠網絡炒作,一些非常年輕的企業或企業創始人迅速崛起,這讓太多的傳統企業領袖瞠目結舌。從質疑到膜拜,根子上都是:企業領袖們充滿著危機感。
與互聯網基因定論判死不同的是,互聯網思維看上去是能夠學習的。
當然趨之若鶩。
四
互聯網+。
這個詞之所以能上到總理發言的高度,是有原因的。
因為它含有強烈的“政治正確”。
互聯網+,顯然比互聯網思維更容易被傳統行業所接受。因為思維看上去太虛無縹緲了。
而且互聯網+,它暗示著這樣一個論斷:很多行業規律不是那么輕易可以被顛覆的。互聯網企業不可能將所有傳統企業打敗,而一個武裝了互聯網+的傳統企業,可能更勝于武裝了傳統行業某些元素的互聯網企業。
電子商務行業里有過很大的爭論,究竟是電子,還是商務。最后比較統一的看法是:商務是本質,電子是工具。事實上,很多迅速崛起的淘品牌,依然發現,他們需要在商務上補課。
一位很有名的淘品牌創始人和我說過,電子這個東西可以速成,但商務這個東西沒法速成。
這話說的大白話一點就是:前人走過的路,你還是要走一遍。
今天整個中國經濟的要害不是培育大量互聯網企業,而是利用互聯網,進行產業升級,說得再大一點,就是彎道超車。
產業升級,看上去就是原有的行業進行一次提升。但實質情況是:其實太多的企業根本無法提升。
產業升級的背后,老實講,是很殘酷的。
彎道超車,車速很快,離心力很強,很容易有人掉下去的。
五
如果要說產業升級的話,最一開始的互聯網+,是從媒體行業開始的——我說的是整個媒體行業。
可以這么說,大部分傳統媒體在媒體行業里的互聯網+大潮中,并沒有獲得勝利。
但現下也很難講它們萬劫不復,就此玩完。
無論是政治上的要求,還是它們自身的實力,這場升級運動,還沒有到可以宣布終結的時候。
事實上,有一些零星的傳統媒體,已經看到了曙光。
媒體行業的互聯網+,歷時二十年,有很多寶貴的經驗可以吸取。
我和聯想公司的一些人士聊過,我覺得聯想作為一個制造業的巨頭,其實面臨的很多問題,都是傳統媒體所面臨的問題。
比如說,聯想和傳統媒體一樣,不太知道自己的用戶究竟是誰,雖然每年都是億以上的銷售量。
六
互聯網+的核心是:匹配。對資源進行有效的供需匹配。
資源如果得以最大效率的利用,科學發展觀就成為一個可落地的價值主張。資源掠奪式的粗放式資本主義就得以成功擺脫。
前工業時代是個性化生產,以手工作坊為主。
工業時代是大規模生產,以流水線為主。
互聯網時代是個性化智能化的大平臺生產,它帶有一絲手工作坊的影子,故而工匠精神抬頭。
大平臺生產還能夠達到個性化,就必須智能化的匹配。
大平臺是一種中介,但和過去的中介不同的是,大平臺這種中介并不依靠阻隔供需雙方形成信息不對稱來賺錢(俗稱差價),而是靠有效匹配來獲取利益(其實是傭金)。
好了,你們應該可以看到這兩樣東西了:云計算、大數據。
七
也許,未來還會有其它什么名詞出現。
但在歷經千人一面的大規模流水線生產之后,一個更能滿足供需雙方的個性化的大規模生產,隨著互聯網的極大滲透,已然到來。
轉載自公眾號: 大家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