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投機思維,李彥宏為何不爽“風口與豬”?
導讀:從2000年回國,這15年來時時都處在風口中,吹得我難受,各種各樣的機會。讓我焦慮的是什么能夠不做,而不是還有哪些可以做。
09年至今,IT領袖峰會已經進入第6個年頭。因BAT等巨頭的高管同臺,這個峰會堪稱“中國互聯網最頂級對話”。除了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只有這個場合可以看到BAT三位大佬都聚齊,算是當之無愧的“領袖峰會”。有人在朋友圈吐槽說,“二馬一李”在臺上說的內容都是公關團隊的文稿,沒太大意思。顯然這人不太了解百度李彥宏的風格,這位工程師出身的CEO一直都是率性發聲,不按常理出牌,語驚四座已不是第一次。
這一次李彥宏直接對雷軍的“風口與豬”說法提出了質疑,李彥宏在對談環節說,“我覺得風口論包括豬論是充滿了投機思維的方向,所以我很不認可去探討這個東西。因為大家都想找捷徑,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是這種思維方式的話其實挺危險的,整個社會不應該鼓勵大家去找這種捷徑。包括元慶、Pony和吳鷹講的,整個中國市場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中國GDP連續這么多年快速成長,不斷出現各種各樣的機會。我們這一代人整體來說都是很幸運的,所以不用找風口。我從2000年回國到現在,這15年來時時都處在風口中,吹得我難受,各種各樣的機會。讓我焦慮的是什么能夠不做,而不是還有哪些可以做。我只有回答什么不做,我才能夠真正聚焦,把真正適合我的東西做好。”
要知道這次IT領袖峰會的主題便是“下一個風口”,李彥宏直接說咱們不應該找風口,不應該去探討這個東西,這簡直就是來砸主辦方的場,估計主持人吳鷹聽到Robin這樣說會臉上有汗,心中有塞。不過了解李彥宏性格的吳鷹也有心理準備,因此隨機應變,用一個“半條命”的問題把球拋給了李彥宏。
李彥宏的觀點雖然尖銳,卻是說了一句大實話。
風口與豬:成功者說什么都是對的?
先來看看“風口論和豬論”說的是什么。2013年12月,雷軍在另外一個企業家年會上用“風口論”來解釋小米成功,換一個說法是“順勢而為”,雷軍認為選擇最肥的市場、抓住好的時機,是小米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其次才是團隊、產品、營銷等等。
當時雷軍的原話是這樣的:
“成功靠勤奮是遠遠不夠的,最最重要的是找到一個大的市場,順勢而為,換句比較通俗的語言來表達,就是找一個最肥的市場,然后等待臺風,就是我們講的“臺風口”。我覺得成功,尤其是大成跟這個是高度相關的。所以,大家有時候不要羨慕那些成功者,其實他們不過就是運氣好,碰到了一次“臺風口”而已。有了“臺風口”以后才會靠本事,就是你怎么能飛著不掉下來,那是本事,但是要想飛起來最重要是“臺風口”,沒有臺風的時候,無論怎么努力,你飛著試一試。很多人談戰略,什么是戰略呢?戰略就是在對的時間點做了對的事情,其實對于一般的企業家來說,做對的事情是很容易判斷的,只要大家在這個行業里面有一定的經驗,做對的事情是比較容易的。但是,在對的時間點做對的事情是一件很難很難的事情。”
雷軍的意思是,成功的關鍵要選擇足夠大的市場、并且選擇最好的時機進入。小米也確實是這樣做的,在智能手機從普及到性價比競爭的的當口入場,贏得了智能手機市場。小米公司進軍不同的細分市場,比如運動攝像機、智能空氣凈化器、智能電視,同樣都是在看上去比較好的時點入場,非常精明。
問題在于,對的時間和對的事情只能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但是不是小米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卻值得商榷,雷軍這樣說可能是對其厚積薄發的資源積累、執行力強的小米團隊的謙虛,也可能是打太極給外界分享“正確的廢話”。倘若“成功經驗”是可以分享的,那么陳安之等成功學大師之流,也不會被明白人不齒了。
“風口與豬”已經被一些創業者奉為真理,成為互聯網行業、大公司或者創業者信手拈來的準則。而李彥宏的聲音則把大家拉回來,告訴大家不要“投機”,而是回歸初心、腳踏實地,敢坐冷板凳。
為什么我們要忘掉風口與豬?
“風口與豬”就像社會上的成功學一樣,與“互聯網思維”“微創新”這些理論一起,在小米成功的光環照耀下招搖過市、流毒甚廣。整個中國互聯網都充斥著這些“術語”,再次驗證了“成功的人說的P都是經驗”的規律。
李彥宏反感“風口”是可以理解的,他的觀點是,人們不能太投機,而是要從自身所擅長的、自己的初心出發去選擇做什么、不做什么。
百度能取得今天的成功,正是因為李彥宏以及其團隊最初就是想把搜索這個事情做成。李彥宏從學生時代到海外工作再到創立百度,都是在做從信息中找到答案。搜索是李彥宏和百度的初心,是其擅長。如果現在百度去找所謂的風口,就不大可能去投資人工智能、深度學習這些技術,因為這些技術都不是一朝一夕能見成效,需要幾年的投入才有顯著的產出,李彥宏在本次IT峰會也說深度學習對百度收入貢獻還說不清楚,5到10年后才會有非常大的貢獻??傊?,人工智能根本不存在所謂的風口,更不可能出現不懂不適合做這個的“豬”飛起來的狀況。
互聯網乃至整個世界,都有許多事情,需要有人在“風口”來之前去行動,或者一些根本沒有風口的行業還是需要有人去做,可以創造價值。如果人人都想去找臺風口,人人都想去做飛起來的豬,無人機、生物科學、人工智能、企業級軟件、環保、供應鏈、物流許多偏冷、偏慢事情都沒人去做了。
一個行業從萌芽到爆發,0-1的過程需要足夠長的時間,是坐冷板凳;1-100的早期增長階段會開始加速,是比速度搶時間;100-10000再不斷加0則是飛快的,拼資源和基礎。大家都想在100-10000這樣的階段去收割勝利的果實,誰去做0-1,1-100這個階段的事情呢?而且,早期進入的玩家不是吃素的,100-10000的風口,大多數還是屬于早期進入者,并不是每一個行業都會出現小米這樣的的黑馬。
就算有創業者非常僥幸,真的遇到了一個臺風口被吹了起來,如果沒有足夠堅實的基礎,沒有在被吹起來的過程中學會飛翔能力,最后被重重摔在地上,同樣會很慘。這樣的例子并不少,史玉柱的巨人在軟件時代飛過、陳一舟的人人在WEB2.0的風口飛過、模仿Youtube的6間房在視頻時代飛過……
而且在一個行業起來之前,又有幾個人能夠知道這個行業是不是最肥的市場,這個時間是不是最佳時機呢?“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只能在事后歸納時將其作為成功因素之一,但事前是無法作為指導準則的,因為沒人有預測未來的能力,誰都不能100%打包票自己選擇了對的事情和對的時間,但對于一件事情,是否與理想吻合、是否是自己擅長的,卻是可以確定的。
回頭來看,就算創業者選對了時間和事情,其失敗的幾率還是大過成功:互聯網、WEB2.0、移動App、智能手機、O2O、智能硬件、共享經濟,哪一個市場不都是創業者扎堆進入,最后成氣候的卻總是少數幾家?
選擇對的時間和選擇對的市場,是一個偽命題。
確實,現在是一個處處充滿機會的時代。牛市來了,不懂炒股的大媽都能賺得缽滿盆滿;土地財政則讓被拆的村民一夜暴富。在互聯網行業,這樣的案例同樣存在,小米殺出來了,聚美優品三年上市,不少創業者在BAT大戰這幾年因為被收購投資獲得了豐厚的回報,但別忘了,這些都是創業大軍中的“少數”,是“別人家的成功”,與大多數公司并無關系。
選擇風口,投資者或許可以這樣做,因為它們是選擇(準確的說法是押注)對的賽道和車手,但對于創業者而言,還是太虛了點。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且去做,認清自己擅長什么并且去匹配,都比去找尋飄渺的風口來得實際。
作者:羅超
來源:鈦媒體
原文地址:http://www.tmtpost.com/216889.html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