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媒體內部創業需直面的“五大癥”

0 評論 2509 瀏覽 0 收藏 11 分鐘

而面對內部更多的需要轉型的存量員工,如何發揮他們的價值,在新產品和新業務拓展方面貢獻力量就成為重大課題,而鼓勵媒體內部創業孵化就成為一種很好,也很自然的選擇。

傳統媒體轉型走到當下,原有廣告商業模式的不可持續,或者不足以支撐曾經經濟規模體量的當下,傳統媒體需要發現更多的創新業務和全新商業模式,基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新產品和新業務的研發開拓成為了必須,解決新產品研發,新商業模式創新的路徑無非有以下幾種方法:

首先是自己投入大搞新媒體,這條路徑被多少次,多少個傳統媒體證明是無法取得實質性成效的,一方面由于其基因和資源的現實缺乏,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當下被公認主流的所謂的成功的新媒體,本身并不賺錢,因此單靠新媒體本身轉型顯得勢單力薄。

要么通過對外投資方式收購具有一定戰略投資價值的新產品和新業務,這一點上,又不是所有的媒體都有如此的眼光,或者有眼光也缺少如此大規模的投資資金,也只有進入資本市場的華聞、浙報這樣的傳媒集團才有可能嘗試,不具備普適性。

而面對內部更多的需要轉型的存量員工,如何發揮他們的價值,在新產品和新業務拓展方面貢獻力量就成為重大課題,而鼓勵媒體內部創業孵化就成為一種很好,也很自然的選擇。

然而,長期在固定的崗位工作,思維的慣性,以及長期形成的精英意識,在某種程度上也阻礙了傳統媒體內部員工的創業轉型,在此之上,還有更多需要直面的挑戰,或者說需要解決的癥結,以下結合道哥的經歷總結出幾大突出的問題。

1、基因缺失癥

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使得每一個社會個體對于互聯網的理解水平都飛速提升,基礎網絡設施水平的提高,智能手機等終端的普及,以及更多與生活相關的移動應用的盛行,讓更多普通百姓能夠真切感受到可觸摸到的互聯網,或者對于互聯網思維也有所理解,然而這種理解如果用作社會個體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消費者的視角去審視這一切變化,則任何人的理解水平都可能是合格的,然而作為創業者,其對于互聯網本源精神的理解是必須的,也比普通的,作為消費者個體的理解要更加深刻,而傳統媒體的創業員工并未意識到自己對于互聯網的理解與普通消費者無差別,距離一個真正的創業者需要理解的層次水平還相去甚遠。

如果簡單將自己作為互聯網消費者的體驗和理解,替代一個創業者應該從市場、用戶、技術、理念等層面對于互聯網思維本質去理解,則意味著最為基本的創業基因的缺失。

長期以來以報道者,見證者而非親歷者身份參與新聞報道和事件還原的媒體從業者,往往將創業理解為一個idea那么簡單,而對于促成idea變成現實背后所需要的諸多落地實踐和付出缺乏深刻的理解,這或許是媒體人創業基因缺失的典型表現。

2、玩票依賴癥

內部創業孵化,往往采取一些配套保障措施,這一方面是媒體組織主觀上需要能夠為內部創業員工提供更為舒適的環境,包括基本的保障,而作為創業者個體,也需要最大限度的降低風險,往往會保持創業員工的基本待遇,或者在一定時間里保持原有的職位等等,這表面上看去是一種對于雙方都有利的保護措施,然而在實際過程中卻發揮了更多的負向作用。

更多的主觀上的提供保障愿望,以及創業者對于匱乏感的感知缺失,使得創業過程缺失必要的饑餓感,雖然項目繼續進行,但是擁有更多退路的員工往往對于最終的結果缺乏必要的渴望,往往追求過程大于結果,也必然使得創業過程的投入具有玩票性質,大大阻礙了項目的正常進行。

而這一舉措又使得員工未能真金白銀投入自己的金錢到創業項目中,增加自己對于創業項目的投入度,也導致了玩票性質明顯,十分不利創業的最后成功。

3、資源幻象癥

媒體能夠提供給創業員工的資源之中,更多的是媒體本身具備的,包括媒體版面、渠道、客戶等資源,而這些資源的之于創業員工本身的價值究竟有多大,是每個創業員工都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現實過程中往往出現的情況是,媒體本身具有價值的隱形資源價值往往不被發現,而所謂的顯性的資源往往都是那些實質上無法發揮價值的資源,而創業員工并無法很好的發現,因此會陷入資源依賴癥和資源幻象癥之中,以為所謂的資源能夠為其提供無所不能的保障,而躬身之后發現這些資源的價值十分有限,到那時候追悔莫及。

以媒體報道為例,當下傳統媒體的傳播渠道,包括傳統報紙版面以及媒體的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產品,雖然擁有眾多的粉絲,但卻因為缺乏必要的用戶積累,使得傳播效果大打折扣,入報紙版面,對于創業公司的報道更多的集中在大型知名企業,或者是進入B輪融資的新創企業,而那些早期創業項目一般無法在報紙版面上呈現,而內部創業員工如果誤認為自己的創業項目上了自家的媒體版面就能夠引來用戶或者關注,就大錯特錯,他們真正需要的是那些垂直的,關注早期創業項目傳播報道的新媒體資源,而這些資源是傳統媒體所無法提供的,這也導致了資源幻象長期存在,一直無法消散。

4、知行分離癥

長期以來,由于傳統媒體生產模式相對成熟,各個工種之間的配合流程比較規范,分工較細,比如負責營銷策劃的人員,會根據大概的情況做一個項目規劃或者活動策劃方案,再將這種方案交給執行人員去做,交稿之后往往不再去理會接下來的執行情況,這就造成了策劃者和執行者的分離狀態,雖然大大影響實際的效率,但卻一直無法找到解決方案。

而在傳統媒體內部創業過程中,創業項目的發起者,往往都是那些活躍的思想者,具有宏觀的規劃和統籌能力者,已經習慣了去制定那些或許具有價值,但是缺少可執行性內容的空的方案,甚至是有些脫離實踐的項目規劃,而這些規劃被書寫出來之后需要自己去執行,而不是有配合執行的團隊去做,則意味著創業項目發起者自然無法適應,用自己的現身說法只印證了自己創業項目規劃的不靠譜,再去返工項目規劃本身,亦或再去彌補執行角色的不足,浪費的都是時間和精力,也帶來的銳氣的受挫。

5、人才缺失癥

當下的傳統媒體內部創業,其人員往往來自傳統業務模塊之中,同類型人才扎堆,同質化現象嚴重,雖然在政策上都有開放吸納外部人才,包括技術人才的措施,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收效甚微,創業團隊的負責人,往往缺乏必要的外部的通聯,也缺乏跨界人才資源的基本儲備,在組建一個結構合理,分工明確的完整意義上的創業團隊的能力十分缺乏,導致了創業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團隊打造這一環節嚴重脫節,直接阻礙了項目的進展,傳統媒體組織轉型過程中的人才短板,特別是互聯網技術和運營人才的缺失問題又一次困擾了內部創業孵化。

雖然諸多的癥結都導致了傳統媒體內部創業孵化的道路的艱辛,但是當下的環境,如何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在發揮社會化力量在傳統媒體品牌、內容、資源等的變現方面做足功夫,是不得不面對的話題,而雖然艱辛,內部創業孵化這條路都是必須選擇或者邁出堅實一步的,否則便無法紓解內部的創新創業激情,無法突破傳統媒體體制機制對于創新人才的舒服,更無法留住那些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潛力的優秀員工,則意味著最后一批具有未來轉型潛力的優秀員工將隨著市場上創業環境的日漸成熟,而逐步選擇離開傳統媒體,到那是即使再有回春的發展機遇,也將面臨無可用人才的窘境,是選擇也是抉擇,如何最終定性當下的內部創業孵化,還需時間去考驗。

 

本文為作者 @欒春暉 授權發布,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并附帶本文鏈接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