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萬引發的一連串追問 互聯網的發展速度真的那么快?

0 評論 6567 瀏覽 0 收藏 11 分鐘

我們都知道互聯網如野火般席卷全球,但是在美國,互聯網的普及速度真的有收音機或電視那么快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充滿著高度不確定性,但是這并不妨礙一個傳遍互聯網的「事實」。

上周,我們報道了由兩位牛津大學經濟學家撰寫的一篇關于創新與就業的報告,長達 100 頁,其中引用了一組奪人眼球的數據:電話普及到 5000 萬用戶花了 75 年,而游戲應用「憤怒的小鳥」35 天就達到了這一目標。作為對比,收音機花了 38 年,電視是 13 年??雌饋恚@組數據是經過徹底調查得出來的,可信度極高。

然而,并非如此。這樣的衡量標準有誤導讀者的嫌疑。

首先,這張表格濫用了基本的可比性原則:電話、電視、收音機的用戶是以家庭為單位的,這一數據由美國人口普查局提供;而在互聯網上,Facebook 及憤怒的小鳥等應用是以個人為單位的。

實際上,「互聯網」這一詞本身就存疑?;ヂ摼W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幾十年前,軍隊和高??蒲袡C構將電腦連接到一起。隨后,才創造了萬維網,并迅速擴展至百萬級用戶。

至于「5000」萬的里程碑,在 20 世紀 50 年代之前,美國甚至還沒有這么多的家庭數,所以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電話這種的早期發明花了很長時間才打到這一數據。所以說以上的對比意義不大,那么怎么樣的對比方式才更有意義呢?在特定的時間內,某項技術在絕大多數美國人中間普及的速度有多快,不僅僅以家庭為單位,而是任何地方。大部分美國人在工作中初次使用互聯網,隨后才走向家庭。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發明生來平等。像「憤怒的小鳥」這類應用可以通過網絡向數百萬人傳播——因為有一套系統提供了提供了這種功能。馬賽諸塞州技術研究學院經濟學家斯科特·斯特恩(Scott Stern)表示。而普及電話系統需要架電線,建電站,自然,電話普及的速度慢得多。

但諷刺的是,圖表背后反映的基本理念可能是對的。

“新技術的傳播速度比老技術快得多,就這點來看,互聯網并不例外。”達特茅斯經濟學家迪亞哥·科明(Diego Comin)說,他的專長是研究新技術是如何在全球范圍內傳播的。比如,他的研究顯示,心臟和腎移植等健康領域的突破在全球范圍內傳播的速度與互聯網幾乎同樣快。

但是問題不止于此。

數據來源存疑

實際上,很多組這種數據并沒有一個嚴謹的根基支持。確實,各種各樣的變種說法在互聯網上已經存在了近二十幾年,即使他們并不知道牛津大學這兩位經濟學家寫的報告。

這兩位經濟學家聲稱其數據來源是數位策略團隊 Citi GPS,這組數據由他們提供并提供支持。

當我們帶著問題詢問 Citi 團隊詢問其數據來源,團隊的一位成員桑迪普·戴夫通過郵件回復說其實他們的數據來源于科菲·安南?!肝掖_信我們使用了聯合國的某篇報道的數據,但是不幸的是,我記不起具體是哪一篇?!顾€說 Citi 不應該把數據歸功于自己的團隊。

但是科菲·安南?前聯合國秘書長?這可不是。

其實,戴夫給出的引用鏈接并不是來源于聯合國報告。而是來源于科菲·安南,他是紐約一個技術員和作家。稱這組數據和聯合國沒有任何關系?!溉藗兘洺栁疫@個,」他笑著說。當他參加 SXSW 峰會的時候,他說這組數據是網上收集的資料混合的結果。數據來源很多,如?The 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的報告(實際上,這份報告數據來源于某個房地產機構博客里的視頻),還有一個能源保護團體,他們的數據是基于社交網站用戶從 1 億增長到 2 億所需的時間。(報道稱,九個月以內,數據來源 Mashable)。至于「憤怒的小鳥」的數據,他說來源于他在?The Verge?和?Engadget?讀到的文章。

但 The Verge 等科技網站也有問題。根據「憤怒的小鳥」創始人的說法,憤怒的小鳥增長到 5000 萬用戶花了整整一年時間,隨后的版本”憤怒的小鳥太空版”才在 35 天達到了這一數字。

為什么是5000萬?

實際上,」5000 萬「這個數字是有一系列的淵源的。挪威計算機科學家 Gisle Hannemyr 出于興趣小小追溯了一下這個數字的起源,他說他最早注意到」5000 萬「這個基準線的時間是 2001 年,之后他開始收集相關資料。2003 年,他發表了一篇名為」互聯網夸張法(The Internet as Hyperbole)「。

他認為采用」5000 萬「基準線去比較技術的普及率最早源于 1887 年摩根斯坦利一份關于在線零售商的報告。報道的引語寫道:報道中一個條形圖比較了」新媒體在美國到達 5000 萬家庭使用的時間「——收音機是 38 年,電視是 13 篇,有線電視是 10 年,而互聯網大概是 5 年。

在收音機和電視方面,這一數據與之前表格中的數據一致,但是這里使用了更為精確的」家庭數「,而非」用戶數「。

「這些數據可能并不是完全捏造出來的,但是引用來源非常混亂,無疑拿蘋果跟橘子比較。」Hannemyr 在郵件中寫道。他還說他聯系了摩根斯坦劉,但是其沒有解釋數據的來源。

除了摩根斯坦利以外,這份報告還引用自 Paul Kagan, 他當時在緊密追蹤有線電視用戶數據;以及 MacCann-Erickson,一年發布兩份關于廣告支出的報告,但是該公司發言人表示,公司并不清楚那部分數據被引用了。

盡管這些數據的來源并不是那么嚴謹,但是也不妨礙這組數據迅速傳播開來。1998 年,美國商務部在一篇名為「新興數字經濟」的報告中就使用了這組數據?!富ヂ摼W的普及速度超過了之前任何一項科技。收音機花了 38 年才有了 5000 萬用戶,電視是 13 年…… 而互聯網,一旦對公眾開放,在四年間就達到了這一標準?!?/p>

隨后,「5000 萬」這個數字出現在了歐洲委員會的你報告中,不久,一家新加坡的銀行引用了這組數據,但稱其來源是亞洲。經過一系列的波折,這組數據出現在了 2000 年聯合國的一份出版物上,其來源不是別人,正是科菲·安南。

進一步傳播

這項「事實」存在了長達數十年之久。2012 年,英特爾發布的一份白皮書就包含了安南的數據,還參考了其他的數據包括一篇博客,而博客中的數據來源顯示「未知來源」。

作為 Hannemyr 唐吉可德式追尋的一部分,他作出了自己的比較:他的數據大多數來源于美國人口普查局,他試圖將家庭數以某種比例轉化成用戶數,這樣比較菜更加公平。詳細數據在他的這篇論文可以找到。

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界定一項新技術的開始。尤其是互聯網,起點非常模糊。關于互聯網的起點,至少有 7 種不同的時間節點。他將起點設置在 1989 年,這一年,在美國,第一項商用互聯網服務開始投入運營。終點在于當互聯網的發展速度不如之前老技術發展速度的時候。他總結后的數據顯示:在十年間,收音機、電視以及互聯網都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發展了 5000 萬個人用戶。

隨著美國人口數量的不斷增長,到達 5000 萬這一目標也更加容易。若以這點作為衡量標準,他發現互聯網用戶增長速度并不如收音機和電視。

來源:WSJ

陳剛編譯

譯文來源:TECH2IPO/創見

譯文地址:http://tech2ipo.com/96537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