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刷單,淘寶躺槍
京東官方鼓勵刷單被抓的“丑聞”正愈演愈烈,除了媒體的質疑抨擊之外,不少商家也開始對此忿忿不平,再這么一發不可收拾的鬧下去的話,驚動美國股民可就麻煩了,這種具備官方性質的刷單行為,往大了說可能涉嫌財務造假,再鬧個集體訴訟問題就更大了。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大義凌然之下茍且刷單
其實,對于京東上存在刷單的行為無足為奇,這是整個電商行業的潛規則,甚至在傳統零售業也很普遍,只不過電商的市場環境使得刷單行為有不可代替的重要性,即便是各大電商都在嚴查刷單行為,但要徹底制止仍需要一段時間去探索解決辦法。
對待刷單問題京東一向大義凌然,而此次被抓則讓圍觀群眾知曉了其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戲碼。
首先不能否認的是京東確實一直在治理刷單行為,去年一年就對不守規矩的刷單賣家開出了2000萬元的罰單,年底時京東還曾因整治POP平臺刷單問題與商家爆發過矛盾,其中一家品牌內衣店被罰16萬。
但現在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京東明面一手打擊刷單行為,背地一手卻在鼓勵商家刷單,而且是大額刷單,難道我們此前看到的京東嚴打刷單的舉動是一場催人淚下的好戲?
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何必總是抨擊阿里呢?自打臉疼不疼?
毋庸置疑,刷單這件事肯定不是劉強東吩咐做的,不然他哪有臉經常出面抨擊阿里呢?這次京東下面工作人員被抓鼓勵刷單是硬生生的給了劉強東一記響亮的耳光,事件鬧的越大耳光就越響,誰讓劉強東整天的抨擊阿里呢?出來混遲早要還的,自己家也在做開放平臺不知道么?誰能保證京東POP平臺1000多億的交易額都是干凈的?
既然大家都存在問題,那就不要指責對方,做好自身分內的事就得了,平臺上存在刷單行為值得原諒,但不看自身問題卻一味指責對方就有點不可思議了。開放平臺本身就是魚龍混雜的地方,而刷單本來就是平臺模式的主要弊病之一,京東雖然在打擊刷單,但并不代表京東不存在此類行為,更何況這次是京東自己的工作人員在鼓勵商家刷單,性質就更不一樣了。
另外,阿里一直在嚴打刷單行為,今年1月天貓發布的2015服務新標準,其核心內容之一就是對備受關注的刷單、炒信行為將采取嚴厲打擊。這兩日菜鳥網絡就剛剛清退了一家幫助賣家刷單的快遞公司,阿里對打擊炒信的行動以從信息監控延展至物流環節,京東看到了么?
這件事情發生之后,京東需要明白一個道理,別在對同行打擊刷單的態度視而不見的去抨擊了,只做不說或更能取信于用戶,也不會被媒體抓到把柄,不然再被打臉,可就沒臉了。
鷹眼系統現驚天“漏洞” 日防夜防“家賊”難防
對于打擊刷單問題,京東內部有個“鷹眼系統”,建立了檢測和打擊虛假交易的模型。參考買家收貨地點、電話、店鋪交易轉化率等等數據,能夠分析出虛假交易的行為,并采取降權、懲罰、關店等措施,但現如今這套系統卻被爆出存在驚天“漏洞”。
日防夜防“家賊”難防,鷹眼系統是京東打擊刷新行為的依據,但現在卻出現了(不是臨時工的)京東人員鼓勵商家刷單的事件,而且用的是自己的B2B分銷業務來繞過鷹眼系統的監控。有一套用來打擊刷單的系統,還有另一套專門用來刷單的系統,這是要鬧哪樣?這可不僅是系統漏洞,而是體系漏洞的問題了。
京東一出事 阿里就躺槍?潑臟水的習慣可不好
坦白講,作為消費者,京東的購物體驗很好,尤其是買3C家電類產品,往往是用戶的首選,但在公關層面,京東的氛圍有些不太正,一出現什么問題就往阿里身上推,這一點讓不少媒體人反感。
就拿此次事件來說吧,最讓人受不了的是,京東在被抓住明顯證據的情況下,還在誤導輿論將事件推向阿里,暗示是被阿里“釣魚”了,依據是被鼓勵刷單的商家有阿里前員工的身影,所以這件事可能是阿里在搗鬼。這真是神邏輯,自己出了問題先怪別人,就因為商家法人此前在阿里工作過就暗指是阿里搞鬼?遺憾的是京東對此沒有證據只能影射,不然更會死咬不放。
有趣的是,京東一出問題,阿里就躺槍,此前曾鬧的沸沸揚揚的西紅柿事件,也被京東暗指是阿里背后推動。京東推卸責任的態度實在不敢恭維,不思己過反倒是向競爭對手潑臟水,這種危機公關的手段可不是好習慣。
說到這里不得不再吐槽兩句京東的神邏輯。在此次事件發生之后,負責此事的京東副總裁辛利軍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到了前幾天有關“淘寶的假貨店轉戰到了京東”報道,其認為那些被指售假被關的店鋪,根本不是“轉戰”,而是在很早以前就已經入駐京東。而京東對它們的產品進行抽檢,并未發現有假貨?!盀槭裁幢惶詫氷P的商家在京東不賣假貨?應該從自己的土壤與環境上找原因。
淘寶商家在京東不賣假貨,就是京東土壤好?這個邏輯也夠神,順帶還黑了下阿里。淘寶商家在京東不賣假貨的依據是抽檢未查到,拿抽檢結果證明一切,這種絕對的調調早晚又會被打臉,要知道年初工商總局抽檢時,京東售假可是赫然在列的。
官方鼓勵刷單是否涉嫌財務造假?美證監會不查查么?
勸京東盡快平息此事,若再鬧下去被傳到美國股民耳朵里就不太好了。之前聚美剛剛被起訴,阿里也因與工商總局大戰波及股價下跌,京東這件事再鬧大了,上升到財務造假的程度也不是沒可能的。
不妨簡單算算,根據截圖內容可以看到“有能力的做個幾百萬,最低50萬”來算,京東7萬POP商家,其中10%有能力的話7000家,平均一家刷個100萬,就是70億,一家一年刷個2~3次就是200億左右的GMV了,這對于1000億規模的京東POP平臺占比可不小呀。
當然,這里面的水究竟有多深,外人是不知道的,根據截圖內容所言是“很多”商家都在做,具體有多少呢?這個可能只有京東自己清楚。如果這件事要是引發美國證監會的追問調查可能就麻煩了,一年刷個200多億的話已經到了影響真實業務增速的程度了,這很可能誤導股民對京東未來前景的判斷,這簡直是一向多疑又愛壓榨上市公司的美國律所獲利的大好機會呀。
阿里此前不小心被盯上了,說不準這次京東也容易被盯上,若真是如此,股價波動是難免的了,再再搞大了所掀起的蝴蝶效應就更不好說了。所以,還是趁早偃旗息鼓息事寧人吧。
發展POP問題少不了 京東或該考慮品牌分拆
其實,京東或許應該考慮將POP平臺業務與自營業務品牌分拆。京東自營業務的口碑和發展都非常不錯,分拆之后至少可以保證京東自營業務的品牌不再受到POP業務影響。
京東要想繼續發展平臺業務,此后的出現的問題鐵定是少不了的,平臺越大,問題就會越多。而一旦問題太多的話,POP業務很容易會影響到京東自營的口碑,畢竟消費者才不會有耐心去分到底是自營還是平臺,出現問題就都是“京東”了。
阿里選擇將C2C與B2C分拆,又將“淘寶商城”更名“天貓商城”就是很成功的品牌分離策略,至少現在淘寶再出現問題時,B2C的“天貓”不會受到波及。當然品牌分離也有不成功的,國美在線與庫巴就是例子,但京東應該更相信自己會像阿里一樣成功,而不是國美的不成功。
在京東POP平臺發展初期的時候,確實需要依靠“京東”這個具備品質保證的牌子來帶動,但如今的POP體量已經足夠大了,再在“京東”羽翼之下只能禍害這個多年才打造出來的品牌。與其天天盯著阿里不放,還不如學學其成功的傳播經驗。
#專欄作家#
王利陽,微信公眾號:科技不吐不快(tucaokeji),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做過電商,搞過營銷、擅于分析、喜歡研究、創業途中,社區服務O2O領域專業人士,關注電商O2O、SNS、移動互聯網、電視視頻、智能硬件、移動醫療等科技領域。
轉載請保留上述作者信息并附帶本文鏈接
想耍單,找組織
下載 QT軟件 進入50518 去了之后 說 “紫冰推薦” 會有人帶你的. 若不行 QQ聊我: 945877787
加QQ138383737 專業技術總監為您解答店鋪運營 刷單降權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