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微信撕碎的生活

0 評論 12610 瀏覽 1 收藏 11 分鐘

2014年,我們在微信中醒來,在微信中睡去,在微信中擠地鐵,在微信中工作,在微信中吃飯,在微信中旅行。我們舍不得錯過每一條朋友圈的新鮮事,每一個社會話題或者明星八卦。

微信原本是用來填補碎片時間的工具,到頭來卻無情地撕碎了我們的生活。

為朋友圈而活

2014年微信應用產業峰會給出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7月底,微信月活躍用戶數已接近4億。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新聞與傳播研究》副主編劉瑞生看來,微信熱并不奇怪。

微信是完全基于移動網絡的社交工具,而它的用戶基礎又來自數量龐大的QQ用戶以及手機通訊錄,高黏度是它的特性。因此,用戶也更容易形成圈子性的交往。

相較而言,微博主要是一個被意見領袖所主導的傳播形態,它更像是一個輿情熱點的發布平臺。

“正是因為微信是一種強關系的鏈接,人們在微信上發布消息,往往希望獲得一些反饋,無論是點贊還是評價?!敝锌圃盒睦硭淌凇⒏毖芯繂T祝卓宏說,“響應的人越多,刺激的強度越大,就會逐漸形成所謂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從而強化這種行為?!?/p>

典型的例子:無論飯前飯后都必須照相的,刮風下雨都要自拍的,看到名牌就要合影的……如果這還不算什么,那么,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江曉原記憶中的一段旅行經歷,則讓人不得不感嘆朋友圈里的“本末倒置”。當一群朋友到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參觀,從進門起,同行的一個伙伴便連連抱怨Wi-Fi問題,一路都在“整治”,當Wi-Fi終于連上,他第一時間就是拍照并上傳到朋友圈。

那一刻,誰說不是在“為朋友圈而活”。

如今,隨著微信用戶數量的增長,朋友圈也開始迅速膨脹,隨之而來的是各種代購信息、心靈雞湯、養生秘籍,不堪其擾。種種被朋友圈綁架的行為,讓“逃離朋友圈”的行動悄然興起。

對此,祝卓宏認為,自我覺察非常重要。必須意識到,刷屏的行為是否真實地影響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如果是,就需要進行控制和管理。

碎片化時代的爭議

除了朋友圈,隨著微信的流行,公眾賬號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同樣是截至2014年7月底,它的總數達到了580萬個,且每日新增1.5萬個,接入App總量達6.7萬個,日均創建移動App達400個。

人們所接收的信息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以高度碎片化的形式出現。

劉瑞生認為,這對傳統閱讀模式的沖擊是不可避免的?!霸谝粋€信息社會,信息的碎片化就是一種潮流?!?/p>

對此,人們的評價始終褒貶不一。

腦科學得出的一種結論是,這種形式會嚴重分散人的注意力。研究顯示,前額葉處理問題的習慣傾向于每次只處理一個任務。多任務切換,只會消耗更多腦力,增加認知負荷。因此,有科學家相信,這種“淺嘗輒止”的方式,會使大腦在參與信息處理的過程中變得更加“膚淺”。

在堅定地反對這種“快閱讀”的隊伍中,美國埃默里大學英語教授馬克·鮑爾萊因是一位代表性人物。他所著的《最愚蠢的一代》一時間冒犯了諸多年輕人。

在他看來,互聯網的危險在于,它提供的知識與信息資源過于豐富,讓人們以為再也不需要將這些知識與信息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江曉原說:“我對人類的總體智慧是有信心的??芍辽僭谝徊糠秩四抢?,碎片化的閱讀會‘矮化’他們的文化。這是因為,他們已經沒有耐心和習慣去閱讀一本書籍,甚至是一篇長文。而文化是思想的產物,它需要創造者付出時間和專注力?!?/p>

也許有人會質疑,在沒有數字閱讀的時代,我們身邊又有多少人去選擇閱讀經典?但江曉原認為,每個人擁有的時間是有限的,當你無止境地將它貢獻給網絡信息,客觀上還是付出了巨大的機會成本。

不過,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約翰·帕爾弗并不這么看,他認為這些假設很可能是錯的,因為他們低估了年輕人在網絡上獲取知識的深度。他們也錯過了一個重要的特征,那就是“數字一代”如何感受新聞:用建設性的方法與信息互動。

不必害怕被時代“拋棄”

韓寒曾寫道:身邊的碎片越來越多,什么都是來得快去得快,多睡幾個小時就感覺和世界脫節了,關機一天就以為被人類拋棄了……

江曉原認為,網絡時代,人們的“瘋狂”并不是真正源于對信息的渴求,而是害怕被“out”。

你知道“同輩壓力”嗎?就是朋友之間要做同樣的事情,說同樣的話,穿同樣的衣服,遵循同樣的規則。

2014年冬天,韓劇《來自星星的你》火遍全中國。朋友圈中討論著各種相關的話題。根本用不著推薦,因為周圍人幾乎都在觀看。

那時候,如果你不知道“都教授”,恐怕就沒什么可聊的了。

“這種為了資本增值而創造的信息,我不認為它有任何價值。”江曉原的觀點在有些人看來可能過于“極端”。但也許可以迫使我們思考,什么對于我們而言才是最重要的。

一位美國創業家曾說過:我們處在一個對信息遺漏恐懼的時代,每個人都害怕自己會錯過些什么。我們擔心就在眨眼的那一刻,一個大機會就溜走了。但生活是很長的,你完全可以消失幾周,變得“無用”幾周。這樣帶來的影響反而讓你更加成功。

相反,真正可怕的是,因為害怕這種錯過,急于想要跟上時代的節奏,而亂了自己的步伐。

你真的會駕馭技術嗎

關于網絡時代的爭論,歸根結底是要提醒用戶:你是否能將這種技術駕馭得很好。一方面如何避免科技設下的“陷阱”,一方面如何恰到好處地在原本沒有使用技術的地方使用它。

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45.4%的人因為“方便隨時隨地閱讀”而選擇數字化閱讀方式;其次,31.1%的國民因為“信息量大”而選擇數字閱讀。

新媒體能夠滿足人們對于信息的需求,這是不可否認的。但是,它無法代替誦讀經典所能帶給我們的心靈上的收獲。劉瑞生認為,新媒體只是豐富了我們的閱讀方式,但不會徹底顛覆我們的閱讀習慣。

微信僅僅是用來填補碎片時間的工具,大塊的時間仍然是應該用來正經地工作、學習,以及閱讀嚴肅作品。

事實上,有閱讀習慣的人并不會放棄深度閱讀的時間。劉瑞生坦言,沒有統計數據顯示,國際上互聯網最為發達的國家的國民年人均讀書量在下降。

在他看來,靠改變媒體傳播形式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國民閱讀缺失的問題?!皬纳鐣幕徒逃龑用?,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恐怕更為迫切?!?/p>

江曉原也表示,無論在地鐵上還是航班上,發達國家乘客手持書本閱讀的比例明顯高于國人。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更早受益于新技術的人恰恰也更懂得抵御它、控制它。

他告訴記者,美國一項社會調查顯示,低學歷家庭的孩子平均每天的上網時間要多于高學歷家庭的孩子。這也引發了社會擔憂,前者更容易受到技術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后者因為具備更好的識別能力,更懂得趨利避害,這可能使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

“我們并不是要反對新媒體,而是必須時常反思,并對此保持警惕。無論何時,人類都不能被技術所主宰?!?/p>

 

摘自《讀者(2015年底9期)》

作者:胡珉琦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