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事:卡諾模型的前世今生
卡諾模型產生的背景是什么?主要說明了什么觀點?如何應用在產品運營上?本文將會給你一一解答。enjoy~
在這里小編為大家講解一個愛情故事,小明小紅的愛情故事:
小明與小紅是鄰居,小時候經常在一起玩,兩小無猜,但是對彼此都沒有什么特殊的感覺(無差異屬性)。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二人已經到了十七,十八歲的青澀年了,忽然彼此看對了眼,迸出愛的火花,愛苗漸長,二人已到看到對方就很高興(魅力屬性)。
終于,小明和小紅結婚了,再有小紅陪同并幫忙處理家事的時候,小明就感覺很幸福,當小紅不在幫忙處理家事的時候,小明就不高興了(核心屬性)。當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小明漸漸習慣于小紅的存在,當小紅表現的再好,對于小明來說知識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沒什么稀奇了(變成了必備屬性)。
在這個故事場景中會發現:
- 生命周期:魅力屬性的定義一直沒有變化過,而時間一直在不斷的變化,魅力屬性演變成為必備屬性,這就是卡諾模型的生命周期。
- 魅力屬性創造:實際就是重新創造,不斷的去創造新的內容去注入到產品中,發揮創造力,重新變為魅力屬性。
大家一定很熟悉,這就是大家一項熟知的卡諾模型,那么下面就有小編為大家科普一下卡諾模型中你所不知道的事:
KANO 模型是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Noriaki Kano)1984年發明的對用戶需求分類和優先排序的有用工具,以分析用戶需求對用戶滿意的影響為基礎,體現了產品性能和用戶滿意之間的非線性關系。
歷史背景
經濟低速增長階段(1973-1990年),日本資本瘋狂擴張,日本制造產品充滿全球,日本經濟將進入“新的成長軌道”,泡沫經濟隨之出現,對應的則是第三消費社會,消費偏好呈現個性化、高端化、品牌化趨勢,消費升級顯著;經濟的增長,消費升級,催生出存在如何提高產品質量和企業服務這個問題,因此促生了卡諾模型的提出(時勢造模型),成功解決了當時的這個難題。
理論關聯
KANO模型是受行為科學家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的啟發:
雙因素理論:又名激勵一保健理論,美國心理學家赫茲伯格1959年提出,主要把企業分為兩個關鍵因素,即:滿意因素和不滿意因素。滿意因素是指可以使人得到滿足和激勵的因素(成就,贊賞,挑戰性,責任感……),不滿意因素是指容易產生意見和消極行為的因素,即保健因素(工資,工作條件,公司政策,管理……)。
理論誕生
受雙因素理論的啟發,與產品質量相結合,教授狩野紀昭(Noriaki Kano)把滿意與不滿意標準引入,并提出滿意度的二維模式,即KANO模型。
KANO的本質是持續創新,目標是為了提升產品品質與產品服務,同時是一個項目排期與需求管理、需求分析的一個利器。
KANO從兩個維度進行分析:滿意與功能。
曾經,我們一味的增加功能,卻忽略了功能對用戶心智所承擔的負重,造成了用戶對產品的不滿與吐槽成為產品一直以來的詬,造成產品質量急劇下滑;而KANO模型的目標正好解決這一問題。
如上圖,為大家講解一下五種屬性(反向屬性沒有放在圖中):
- 無差異屬性:功能的提供與不提供,用戶滿意度不會改變,用戶不在乎這個功能的存在。
- 必備屬性:這是產品的基本要求,如果不滿足該需求,用戶滿意度會大幅降低。
- 期望屬性:提供該功能,客戶滿意度提高,如果不提供該功能,客戶就會不滿。
- 魅力屬性:讓用戶感到驚喜的屬性,如果不提供此屬性,不會降低用戶的滿意度,一旦提供魅力屬性,用戶滿意度會大幅提升。
- 反向屬性:用戶沒有這個需求,臆想出來或者對需求的判斷失誤,提供后用戶滿意度反而會下降。
理論如何創新出有價值的產品?
如果我最初問消費者他們想要什么,他們會告訴我要一匹更快的馬。
——亨利·福特
在這句話中可以引入兩個概念“問題解決性”和“課題發生性”:
- 問題解決性:不斷的去解決問題;比如我想更快的到達公司,節省時間,我是尋找近路,還是自己去鍛煉每天去練習跑步呢?這就是被限制在一個框架內。
- 課題發生性:我們跳出框架;我想要更快的到達公司,我可以選擇騎自行車,乘公交車,乘地鐵,完全不同的概念,打破現狀創新。
理論運用
按照理論中的方法是進行問卷設計、發放、分析、得出結論,當然按照這套理論進行設計是沒有問題的,理論的嚴謹性毫無置疑。
但是實行較為困難,有四點原因進行探討:
- 需要大量的問卷進行支持;
- 根據行業屬性(如B端,金融行業因私密性);
- 產品階段,有時大家會對問卷的發放獲取量較小,問卷存在風險性,造成判斷失誤;
- 因為時間緊急,工作安排較重,根本來不及發放問卷等待結果。
這就是理論一旦與現實結合,就會存在差異性,尤其在每個國家企業文化不同的情況下造成的不同帶來的差異,需要把卡諾模型靈活運用。
那么小編為大家提供另一種靈活運用的方法:
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現有資源),尋找自己身邊的同事、朋友、親戚或者專家進行深度訪談或者電話訪問。在深度訪談之前需要先定義問題,了解用戶對功能的感知程度,盡快的獲取用戶的態度以及行為,做出判斷。
那么有人就要質疑小編了,我們的產品針對的用戶群體,我們去訪談自己身邊的朋友并不是目標群體,這個前期可以去利用社交網絡(微信、QQ、知乎、大數據網站,或者利用自己公司資源添加幾個用戶進行聊天,了解用戶對功能的感知);肯定還有人問,那同樣還會產生誤差呀,然后這個需要結合大家對產品的感知、公司數據的反饋、開發人員的開發難度,進行合理化的判斷。
在這里小編就不教大家如何利用現有資源,如何定義問題、如何聊天、如何感知產品、如何進行合理化判斷,這個應該是因人而異,不斷的經驗進行積累,方法論的運用也可搜索其他卡諾模型的使用方法,講解的都是比較全,比較好的。
最后補充一點,當然大家時間充足的情況下,還是需要調查問卷和專家訪談。Brtter-worse系數分析進行制作的,小編就不在這里一一說明了,小編只是從不同的角度、時代,引入我們自身現狀來為大家探討。
總體來說,小編還是很佩服日本研究人員的專業、嚴謹、科學;吸取精華,去其糟粕,結合我們自身發展,適當運用。
本文由@小鬼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又是一個裝逼模型
個人覺得跟緊急且重要的那個四象限法則是相輔相成的,那個是從商業出發,這個才是從用戶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