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恐懼和貪婪中前行,如何避免股權眾籌變“眾愁”?

0 評論 11316 瀏覽 2 收藏 13 分鐘

凱文凱利曾點名了包括可穿戴設備,大數據+云,電子貨幣等12項顛覆性科技,其中最后一項是股權眾籌——要知道,前面11項都是科技本身,只有股權眾籌是商業模式。聽著熟悉么?大概100多年前,另一位須發皆白的“預言家”馬克思就曾相信,股份制本身已是人類少有的幾項偉大制度發明之一。

事實上,廣義上的大眾集資,人類擁有漫長歷史,而當這種集資方式穿越到全民創業時代,對“全民投資”的美好想象也就順勢而為了。而由于沾染了社群,粉絲等運作方式,股權眾籌也堪稱互聯網思維的旗幟性舵手,但人們對此心懷期待的同時也陷入困惑與不安,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那句爛俗雞湯:忘了為什么出發?

兩方面來看:對于項目方,上線之前你至少得問問自己,我眾籌的目的是什么。單純為解決資金?尋找產品或服務的消費者甚至布道者?還是以聚群為幌子干點別的?而對于投資者,尤其那些只想著讓燙手的閑錢保值的尋常百姓,到底適不適合股權眾籌?適合哪種股權眾籌?畢竟在一定程度上,如今眾籌平臺的涌現就是民間資本無處安放的結果之一。所以,為了避免眾籌變成“眾愁”,以上問題還是蠻重要的。

領投+跟投

先從熱點談起。任何趨勢都逃脫不了巨頭敏銳的眼光,由于京東的入局,過去一段時間,“領投+跟投”這個詞火了。事實上,包括天使匯的“快速合投”,大家投的“千元起投”在內,不少眾籌平臺本質上都是“領投+跟投”模式的變型。

毫無疑問,領投人是此模式的核心要素。非上市企業股權投資是一種飄渺不定的行為,被各種不確定性籠罩,對領投人有著非常高的要求,這也讓他們成為國內平臺的稀缺資源。

領投人有什么用?要知道,股權眾籌一般常見于初創企業,初創企業的主旋律就是關門(相信你也常聽到這兩個數字:90%和95%)。當然,一旦項目成功可能會有上百倍回報,所以本質上風投拼的是概率。我看到的數據說,經緯去年投了86個項目,紅杉投了82個,它們中的大多數會在未來悄然死亡,但你記住的永遠是那些幸運兒。

嗯,專業投資人的必備素質是有一顆“大心臟”。他們憑借樂觀的心態,以及對風險的識別和承擔能力,將整個創業世界視作冒險樂園,大多數人不具備這種素質(好吧,主要因為沒有分散風險的充足資本)。所以業界基本達成共識,人人爭當“天使”不太現實——尤其在一個連股市都要掛著牌子上書“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的地方。普通投資者如果沒有專業能力或者完善的退出機制,那么其投資幾乎近似于賭博。

當然,若你真心不差錢,這種模式也許非常適合你,就當幾千元買一注彩票啦。

股權平分:咖啡廳的啟示

那其他人怎么辦?所謂大賭傷身,小賭怡情,同樣是買彩票,你可以試試不同于“領投+跟投”的其他模式——譬如,基于社群的股權平分式眾籌。

某種意義上,股權平分最符合人們對于眾籌的美好想象。畢竟,大家合伙出力,共同出資成就一番事業的愿景非常誘人,而沒了領投人,或許意味著大眾投資人對同一個項目有著相對確定的共同認知。所以這種模式常見于那些與此番“美好想象”暗合的實體店——其中,以入行成本相對低,公共空間屬性濃重,且可以圓不少人文藝夢想的咖啡館最具代表性。

事實上,早期投資人是一種專業性非常強的職業,依附在真金白銀之上的還有其專業能力與外部資源——更重要的是與創業者的共生關系。而在眾籌平臺上,當大多數普通投資者隔著冰冷的屏幕挑選項目,單純以金錢入股,對企業的未來價值似乎多少打了些折扣(當然,也有領投人會參與到后續的企業治理)。你知道,理想情況下,一名投資者最好也是消費者,傳播者,銷售者以及管理和建議者。但對于股權眾籌平臺上大多數還處于襁褓期的產品而言,作為一名普通投資者,相信與創業者的共生關系并非優先考量。

在不少人看來,這種共生關系可以在基于社群,且投資對象是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實體店的股權眾籌中體現。就拿咖啡店來說,2014年,全國各地幾乎在同一時間眾籌了不少咖啡館,它們之中有的非常成功。

不過,也有一些灰敗收場。對于這些所有股東股權比例完全平等的咖啡館而言,堅守這份“小而美”并不容易。由于過于平分,可能會導致激勵和約束機制的不健全——其背后邏輯再正常不過,有些投資者就是想體驗一把“主人的快感”,管理?不是還有別人么。

事實上,相比專業投資者,普通投資者大多利用業余時間眾籌,參與度不高——很多甚至不太在意營收。一篇熱文里,一家眾籌咖啡館發起人寫道:“開業當天我做為創始人,發起人,就已經發現了問題,而且注定了后面的敗局。50位股東從早上8時一直化妝到下午1時,每個人都希望更美一點,拖拖拉拉,幾乎沒人想過(包括我),今天自己角色是股東,當天活動不是走秀,而是一場開業促銷活動?!钡胶髞淼谝淮喂蓶|會只來了30多人,很多人說要上班或者帶孩子?!罢形⒐蓶|一股2萬,許多微股東投了2萬后就再也沒有出現過,可能2萬對她來說不算什么,但眾籌籌的不光是錢,最重要是籌人和籌智。”她說,“發起股東們至少要占60-70%以上的股份?!?/p>

好吧,回到開篇那個問題,發起眾籌的目的是什么?還拿咖啡廳來說,據我所知,這些小咖啡館單靠賣咖啡盈利蠻不容易的,但倘若大家眾籌的目的是拓展人脈與商機,不太甚至并不在意營收,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體驗式”股權眾籌

那么,關鍵問題來了:對于那些風險承受能力小又想讓資產保值的人,究竟是否適合股權眾籌?除了傳統的銀行理財產品以及亂花漸欲迷人眼的 P2P 之外,是否有針對此類人群的眾籌模式?

好吧,如果你覺得去銀行買理財產品的體驗有些無趣,又對自己的風險承擔能力有自知之明,同時還想體驗一把“主人的快感”,那么你或許可以玩一下所謂“體驗式”的消費連鎖品牌眾籌。

這種眾籌項目多以吃喝玩樂,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活服務類為主。其實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相比那些前景忽明忽暗,專業性要求又高的科技類項目,這類看得見摸得著的項目更易被“大眾”投資者接受。目前國內就有包括人人投,眾投天地,眾籌客,眾眾投等在內的一批專注于此類項目的垂直眾籌平臺。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平臺中,以品牌連鎖店分店為眾籌對象的眾投天地就是一家所謂“有擔保式”平臺——其上線的幾乎所有股權眾籌項目的品牌方都擔保投資人每年12%+的年化收益。

其實不難理解,如前所述,作為一種新型投資方式,股權眾籌在不少人眼中還是風險的代名詞,但在“有擔?!蹦J较拢娀I平臺可以通過一套風控體系先篩選出一批相對信譽度高的的項目方(譬如,估值1億元以上,擁有連鎖店面30家以上,已獲得知名投資機構的投資等),并由其擔保一定比例的受益。

另一方面,就拿眾投天地來說,在其所有眾籌項目中,發起項目的品牌方均占眾籌分店51%的股份,眾籌平臺只負責眾籌其余的49%——其背后商業邏輯是:企業通過出售低于50%的股權融資,小股東不直接參與經營(反正大多數人連財報都不會看……),保證品牌方在獲得資金同時不失去對自有品牌的控制,繼續用直營方式運作——你知道,對于一家“有追求”的連鎖企業而言,“速度”與“質量”往往存在矛盾。

那么問題來了,都保證年化收益了,品牌方為什么自己不投資呢?答案非常簡單——玩社群唄,讓投資人在成為股東的那一刻直接變成一個粉絲,當然還有前文提及的消費者,傳播者和銷售者。舉個例子,在眾投天地與唱吧麥頌KTV(嗯,就是那個唱吧APP的“實體店”)的合作項目里,投資者除了擁有股東福利(如長期有效的7折優惠特權),股東身份也會讓他們選擇重復消費,唱吧麥頌負責人嚴秋樸就曾表示:“KTV有淡旺季之分,在淡季即將到來前,我們會很坦誠地告訴股東,兄弟姐妹們,接下來兩個月大家如果可唱可不唱歌,那就來店里唱,如果身邊朋友想唱歌,就邀約到店面來唱……股東一定會響應,唱吧麥頌就很可能做到完全忽視行業規律?!?/p>

不過必須得承認,在本質上,這種有擔保的股權眾籌模式其實只是一種“可感知”的理財方式——相信我,倘若你生來就是一個“賭徒”,這種過于溫柔的投資方式肯定不適合你,你最好趕緊去投資下一個“阿里巴巴”。

所以,當我們在談論股權眾籌時我們在談論什么?其實無外乎那兩個掌管幾乎一切行為的開關:人性中的恐懼與貪婪。

作者@李北辰

轉載自:鈦媒體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