颶風過后,互聯網設計行業新勢態
可以預見的是,互聯網設計行業要變天,這將導致設計價值得到提升的同時,設計師的比例減少。這個趨勢和AI一樣有著極大的不確定性,但是方向是不會有錯的。
就在幾年前,天空颶風呼嘯,只要能舉互聯網大旗,想飛多有就飛多遠。多少美工借機咸魚翻身,各色馬甲往身上一套,轉眼變成了:UI、UE、UX、交互、視覺……
這兩年颶風連續降了好幾級,當巨頭們漸行漸緩,對有能者來說反而是各顯神通的好時機,因為那些強撐著的眼看再不換個姿勢就要不行了。
互聯網里有問題的不在少數,設計是其中最容易受影響的之一,因為:
- 單純的人力成本,有極大的拉伸和壓縮空間
- 入行門檻很低導致之前吸收了不少水貨
- 短暫的發展時間里根本沒有搭建起可靠的框架
- 設計本身難以直接產生價值,必須依附于其它產業
何出此言
空口無憑不可信,還是阿里這種直接和錢打交道的互聯網公司有充足的務實精神,前段時間接二連三地揭露出互聯網設計行業的潛在問題:
1. 設計行業充斥著大量重復性工作,這些都可以被程序替代
2. 設計行業還充斥著大量非創造性工作,這些也可能被程序替代
《人工智能字體來了?!阿里×漢儀的全球首個人工智能中文字庫面世!》
3. 設計崗位類型可能刪減
《阿里巴巴將以“全鏈路”設計取代UI/交互崗位,高手怎么看?》
對于一個單一產品線的產品,有時候我們會發現,把設計師團隊從3個人削減到2個人,并沒有什么影響。再從2個人削減到1個人,項目仍然可以按部就班的正常推進,但是請問這一個人是算UI還是交互還是視覺?
新勢態
可以預見的是,互聯網設計行業要變天,這將導致設計價值得到提升的同時,設計師的比例減少。這個趨勢和AI一樣有著極大的不確定性,但是方向是不會有錯的。
這個新勢態里,蘊藏著兩條伏線,并不僅僅是“全鏈路”那么簡單:
1. 職能整合
之前體驗設計膨脹過猛,細分出了很多設計崗位,從而導致設計流程過于繁瑣。很多有條件的大型互聯網公司里,一個需求從確定要做到開始開發之間,設計方案要經歷:用戶調研→交互設計→視覺設計→用戶測試。
如果是工廠流水線,這四個步驟一點不嫌多。但是設計屬于創造性質工作,設計師需要兼備足夠豐富的知識和技能儲備才能發揮價值,把每個角色限制在一個小小的框架里,其實反而限制了其潛力。
更何況實際情況大部分互聯網產品除了初創期外,需求通常都是快速迭代、碎片化的,甚至重復性的,每次都把這個完整設計流程執行一邊根本就不現實,也沒有必要。
更貼近實際互聯網產業的設計師,是具備多面技能,能夠全面快速處理各種新需求,這樣才能順應瞬息萬變的市場以及快速迭代的產品。
那么這是不是說明,用戶調研、交互和視覺設計就可以完全交給一個人做呢?
當然不是。用戶調研和視覺設計其實完全可以從產品研發中剝離出來,前者向傳統的市場調研、數據分析靠攏,后者與傳統的品牌設計、外觀設計結合。因為這兩者本來就不是互聯網公司才有的,只是被互聯網公司發揚光大了而已。
2. 門類細分
最開始的時候,我們只有一個UI設計師,后來細分出體驗設計、交互設計、視覺設計……現在又要整合,這難道是時代的倒退?
其實,整合的只是設計職能,設計門類反倒要更加細分才是。
APP火的時候,一堆設計師趕著要去做APP設計;AI火的時候,一堆設計師趕著要去做AI設計,AR火的時候,一堆設計師又趕著要去做AR設計;語言交互最近火了,一堆設計師……終于不知道要怎么辦才好了。
有沒有發現,很多設計師拼了命地追趕熱點,然而不論熱點成功與否,除了噱頭之外,都并不能從中獲得太多好處,為什么?
不同門類的產品的設計比想象中差別更大,例如:設計智能音箱需要有語言學基礎、設計車載導航需要會開車、設計AR眼鏡要會3D建模……雖然都離不開用戶體驗,但是如果沒有扎實的相關知識,難以做出有競爭力的設計。最開始的時候也許大家并不在意,因為所有的設計師都缺乏產品門類的相關知識。但是隨著行業日趨成熟,門類差距會更加明顯。
這個交互形式層出不窮的時代,正是設計門類的分水嶺,一旦各類市場成熟起來,隔行如隔山。
需要準備些什么嗎?
與手頭上的準備相比,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準備。在認清設計在產業與經濟上的依賴性的同時,也要明確設計的內核在于創造而并非技巧。做有價值的事,并以開放的心態迎接挑戰。
作者:Z_Yuhan,公眾號:交互進階
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0a70f4f8fcb9
本文由 @Z_Yuhan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