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推出相互保,但它卻有2點硬傷
支付寶在昨天螞蟻保險板塊上線了一個相互保,相互保從很多方面改善了保險的體驗和門檻,讓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重疾保障,但它仍然存在許多的問題。
昨天支付寶內螞蟻保險板塊上線了一個新鮮事物——相互保。帶著好奇點進去,感覺支付寶真的又在搞事情:0費用加入相互保,自己生病的時候就能拿到最高30萬,如果其他成員得病,全體人員均攤賠付款,單次支付不超過1毛錢。
聽起來真的很誘人很慈善對不對,我第一反應也是這樣的。但是筆者自小被教育“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如果有也不會長久”,于是我帶著一絲絲懷疑就去查了一些資料。接下來筆者就談談對互助保險的看法,順帶懟懟相互保。
一、互助保險VS商業保險,誰在革誰的命?
其實,保險最初的形式就是誕生于互助。這句話很重要,真的很重要。
為什么?
進步來自于改變,而且改變一定是合理且正確的?;ブQ生于17世紀初歐洲工業革命的早期,大量的產業工人工作在惡劣的環境里,遇到疾病、工傷和死亡風險后得不到救助和保障,于是工人們自發組織互相救濟,從而萌發了互濟運動和互助保險。
那為什么后來又出現了商業保險呢?
因為商業保險從3個方面對互助保險進行了顛覆:
(1)商業保險開始對風險進行量化,解決了風險定價問題
之前互助僅僅是小范圍同業工種或者熟人圈子一起宣個誓,彼此照顧對方一生一世,出亂子大家一起兜著,這非常草率且不專業。假設大家都在一個極度危險行業,死亡率100%,那最后每個人為別人買的單和不參與互助是一樣的,那互助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而商業保險則開始采用生命表,通過精算測算出每一種疾病或意外的發生概率,進而計算出每1塊錢保額對應的價格。所有人都按照同一套風險價格表計算出所需繳納保費。
所以,商業保險解決了風險定價的問題。
(2)商業保險避免了逆向選擇
試想什么樣的人更愿意加入互助,一定是那些身體狀況不好或者自己抗風險能力更弱的人,這也是經濟學常說的搭便車現象。
更多身體不好的人加入后意味更多的賠付,意味著身體健康的人負擔的成本更高,所以身體健康的人就退出,最后只剩下那些身體不好的人等待賠付,直至沒人賠付為止。而更多抗風險能力弱的人加入會出現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沒人負擔得起賠付。
因為這類人說白了就是沒錢,他們加入是為了在自己出事的時候靠別人的救助活下去。而當別人需要救助時這些人根本拿不出錢,最終演變成抗風險能力強的人都走了,只剩下那群沒錢的人。所以互助的低門檻和自然選擇天生帶有逆向選擇的風險,也決定著互助模式很難長久活下去。
而商業保險則是以獨立法人的形式來運營保障和賠付工作,所以商業保險機構天生就會做客戶的身份、風險識別,判斷每個人的風險系數,通過差異化保費做到風險再平衡,所以絕對不會出現搭便車問題。
(3)商業保險從組織層面進一步轉移了風險
無論互助還是商保都是解決風險和不確定性,所以需要這些保險產品給予我們極大的確定性。互助模式本質上是在一定群體范圍內做到風險的均攤,但無法做到風險轉移。
而商保機構除了自身留存130%以上的風險準備金隨時準備賠付外,還通過再保來實現風險轉移,把自己經營的風險轉移給再保公司和同業公司,實現風險在更高一層的社會組織間的分攤。因此,商保從組織層面大大降低了用戶出現風險無法賠付的情況。
所以回顧保險發展的歷程,我們可以看到從互助演進到保險是不可逆的選擇。但并不是說互助在今天就不應該存在,否則我們還在這聊啥!
二、相互保躲不開的2條硬傷
回過頭來再說下支付寶的這款相互保,相互保確實從很多方面改善了保險的體驗和門檻,讓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重疾保障,這是互聯網帶來的改變——讓每個人平等獲得。但是我還是要給相互保提出2個問題:
(1)賠付均攤
賠付均攤聽起來很公平很透明,但恰恰是這款產品最大的硬傷。賠付均攤的理念其實與大同社會一樣,試圖忽略每個個體差異,做到表面上的整齊劃一。但其實我們都知道個體之間的差異客觀存在且不可改變。
一個18歲的小伙子和一個50歲的老年人誰更容易生病?誰的風險更高?他們同時加入相互保,誰更有可能獲得賠付?誰最有可能是那個接盤俠,每年都在掏錢為別人買單?
(2)逆向選擇
這個問題是承接上一個問題自然引發的,這個18歲的小伙子賠了2年之后發現“好像哪里有問題?我年輕的時候買這個不劃算啊,等到我50歲的時候再買,讓別人給我賠付”,于是小伙子做了一個非常理性的決定——50歲再來。慢慢地更多的小伙子都做出了理性的決定,最后只剩下那些50歲以上的老人。
于是,問題出現了。這群老年人賠付概率非常高,所以每個人均攤的錢也水漲船高,最后發現還不如自己買份保險便宜,于是所有人都退出了這場游戲。
以上,期待支付寶的產品經理給出我們更好的答案!
本文由 @北京小兵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相互寶的分攤是一年不超過188元
特意從微信公眾號過來評論,沒有數據的猜測都是耍流氓。
能夠有資格參加相互保的人群是什么人群?年齡分布是什么?
知道這個再來說。
作者需要注意的是,支付寶為這個其實做了很多的限制,比如螞蟻信用積分,一年等待期,40歲以上賠10萬,看商業運作會怎么樣吧,期待一年后的數據出來。再評價產品好壞
在這個過程中支付寶如何盈利呢
沒有實際的盈利,只收取了10%的管理費用,但是讓用戶在支付寶扎根的更深,是比簡單的盈利更有意義的
類似于穿著互助保險外衣的龐氏騙局,只不過把互助資金池改為按月扣除保險費,其實模式很簡單:不斷擴大新用戶數量,進而不斷攤派理賠金額給更多人。最終的問題就是文章中提到的,如何像商業保險一樣,篩選出低風險用戶使其真正運營成可持續的商業項目。
昨天剛加入
作者太過極端,如果是30-40年齡段的人,誰能保證不會生病,60歲后就不能投保,投保人群肯定是正態分布,誰也不知道自己好久生病,支助了別人,也當做個慈善
我同意你的慈善觀點。如果刨除business因素,相互保會成為一種不錯的慈善形式
我不認為作者極端。作者說的只是風控的常識。逆向選擇導致的搭便車的現象,可能不會在一次就完成,但是會使得天平慢慢往一方傾向,最后一定會失衡崩盤。
還是心態問題,如果1毛錢可以幫助一個人,那吃這個虧又何妨。所謂互助險應該先考慮幫助別人,再考慮自己能不能用上吧,作者除了在分析產品特點外還應該考慮價值觀和產品意義。
多謝建議
截止目前參與相互保人數281萬人,假如每年有10%的人需要賠付,那就是28萬人,每個人每年需要賠付29893元,你還愿意參與嗎?
2012年前9個月的財產保險的賠付率為48.85%,健康保險的賠付率為32.66%,意外傷害險的賠付率為22.86%。(來源:蘭州商學院金融學院副院長、經濟學博士龐楷《保險業的賠付率告訴我們什么?》)
年賠付率到不了百分之10 吧
昨天我都加入了,但是一想好像沒有那么簡單,又退出來了。今天看到這篇文章,讓我看到了另一面。
作者很好的考慮到了傳統環境下的互助風險,問題是:支付寶在擁有用戶眾多數據的情況下,是否有意識的提前做了用戶篩選?收到邀請的會不會大部分都是20-40的年輕用戶?
是的,目前支付寶通過芝麻分做了一定程度的篩選,相對降低了風險,但支付寶要做的決不僅僅是小部分人的支付寶,他們遲早會遇到這個問題。
感覺和股票里面的接盤俠是一樣的,除非有同等層次,同等年齡,真的是你的朋友和你一起玩。但是隨著風險均攤,會逐漸影響到你和朋友的關系,到時候真的不會相互保了,是相互散~
和一樓同感,昨天看了關于這個,總覺得哪里不太合理,看到這篇文章確實是這樣,贊!
昨天看到了沒敢下手,想到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所以思考一下,哈哈于是看到了你的文章,給我這個小白科普了一下,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