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網絡輿論的摳腳大漢們
一些陳年老謠,每年都會在網上改頭換面出現,豪取幾千萬閱讀量后消失。
我將此類帖子的作者統稱為:摳腳大漢。其典型形象,是網吧里,目光呆滯地盯著屏幕,邊摳腳丫邊吃泡面,沒日沒夜發帖的單身男性。無論動機是利益還是精神驅動,他們的目標就是讓特定言論得到最大范圍的傳播。在網上他們可能呼風喚雨,一旦離開網絡輿論平臺,就變成養家糊口的普通人,可能比別人混得還要差很多。
為什么這類人能占據網絡輿論的江山?
網絡輿論規律1:制造假信息和垃圾信息的成本,遠遠低于制造有效信息的成本。假如兩者地位相同,那么垃圾信息就會充斥輿論空間。
網絡有信息平權的特點。你費老大勁寫了篇理據過硬的學術論文,這是一個帖子;你打個哈哈說今天午飯真難吃,也是一個帖子。它們占據的注意力資源完全相同。人一旦變多,水貼便開始泛濫。
程序員、版主和網民讀者們,一度試圖通過字數與論述的詳盡程度,來分辨文章質量的高低,其結果是催生了網絡寫手這個行業。這是因為:
網絡輿論規律2:同等篇幅的帖子,是嚴謹論證,還是瞎侃一通,普通讀者很難判定。
比如,一個嚴肅的調查團隊,通過三個月的調查,走訪了數百人,得出結論:“北京吃豆腐腦的人群中,喜歡甜的有30%,喜歡咸的有50%,沒有偏好占20%?!?這是一條有效信息。
摳腳大漢在打DOTA的間隙,花一分鐘也制造了一條類似信息:“北京吃豆腐腦的人群中,喜歡甜的有50%,喜歡咸的有30%,沒有偏好占20%。” 這是一條垃圾信息。但作為讀者,除了分辨信息來源是否值得信任以外,你沒有任何辦法把它和上面那條有效信息區分開來。
有效信息的發布者該怎么辦?貼出詳細數據?摳腳大漢也能編造啊。貼出用戶的具體回答?摳腳大漢編造的回答在網民眼中顯得更真實。掃描所有原始調查問卷答復上網?那偽造起來是困難了。很可惜,它們過于臃腫,不適合網絡傳播。因為:
網絡輿論規律3:短小精悍、直指人性弱點、煽動偏激情緒、信息密度極高的帖子最容易傳播。
以網絡上廣泛傳播的一些老謠言為例:
“幫忙!求擴散,今天上午一位三歲多小女孩在某某超市附近被人拐走了,從監控上看是被一個四十多歲的男人拐走的,現大人都急瘋了,有知情者請告知!聯系人鄭某某1360696**** 轉發功德無量?!?/p>
它包含幾個取信公眾和誘導傳播的因素:
瞄準某個令人們廣泛焦慮的社會現象;訴諸情緒,讓讀者產生共鳴并轉發;把信息編造得足夠詳細,讓內容顯得更加真實,但絕大多數轉發者并不會也沒有能力查證。
要分辨這類帖子,必須對網絡輿論極其熟悉,具備相關的知識和經驗。但事實是:
網絡輿論規律4:大部分人并不具備在網絡輿論下生存所必需的知識與經驗。無論學歷高低,聰明與否,都有可能被騙。
輿論相關的知識經驗,與一個人是否有所成就,沒有直接聯系?,F代社會高度分工,只要精通某個極其狹窄的領域,哪怕其它什么也不懂,一樣能活得很舒坦。
網絡平臺從博客發展到微博,都是為了篩選信息,營造可靠的信息來源與意見領袖。微博是最有效的一次努力,它通過導流,大大拓展了名人、學者們的話語權。然而,這些人很多并不能承擔這個工作。
網絡輿論規律5:以名人、學者為主的意見領袖中,有相當數量,由于思維和知識上的缺陷,同樣無法識別垃圾信息,反而會助長其傳播,網絡輿論通過他們,更有力地影響傳統媒體。
一些中老年知識分子的思維和判斷方式,帶有七八十年代,也就是信息荒漠時代的特征:他們不知道信息是需要篩選的,以前有紙媒編輯幫助篩選,但網絡時代,這套機制被弱化。他們沒有調動認知資源判斷信息的習慣和能力。因為過去的信息灌輸伴隨強制,堅信謊言會得到鼓勵,而判斷信息對錯的行為則是危險的。
傳統媒體時代,他們在電視、報紙上侃侃而談,貌似理性淵博。但到網絡時代,他們經常成為摳腳大漢們灌輸、操縱的木偶,傳播別人給他們設定好的結論,將自己的公信力“出借”給騙子們。指出他們受騙上當,冒犯他們的權威,你將得到歇斯底里的反駁。他們熱愛摳腳大漢們的吹捧,并為各類謠言背書。殊不知后者僅是將他們視為騙術生效的戰利品,掛起欣賞。
舊時代的輿論權威將在網絡中倒下,知識更扎實、思維更清晰的新型意見領袖將替代他們。
作者:破破的橋,新浪微博bridgeduan
來源:羅輯思維(微信公眾號:luojisw)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