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即產品:從供應鏈、產品迭代到渠道的發展史
互聯網時代,內容生產的門檻被大大降低,這也導致了內容的產品迭代出現了飛躍式的發展。
一、內容的產品迭代
內容的老祖宗是信息,在格雷厄姆·勞頓在《萬物起源》里,信息和能量兩者構建了整個宇宙。
作為宇宙的一份子,我們人類自然離不開信息。
對于我們人類來說,信息可以簡略的概括為我們的感官系統能夠感受到的那部分,從最早的視覺、再到聽覺,然后發展到嗅覺、味覺和觸覺。
針對這五套信息接收系統,我們老祖宗自然就會去針對性的生產信息,從而形成信息的交互。
這個信息,就是內容,它是我們主動去生產的,目的為了信息的交互,而針對的就是五套感官系統。
每一種感官系統,都有一套內容體系,而每一套內容體系背后,都直接涉及到我們科技的發展。
最早的自然是視覺系統,也是人類幾百萬年來,進化的最充分,發展的最完善的,內容的生產體系也是,從最古老的文字和壁畫,到后面的書籍、雕塑、繪畫等等。
隨后就是聽覺系統,這不得不說我們人類最偉大的奇跡——語言。這個方式生產的內容,直接催生了語言、音樂。
至于嗅覺、觸覺和味覺,專門針對信息交互而生產的內容產業,幾乎停滯,除了嗅覺出現了香水這一體系以外。
當然,這是工業革命之前,工業革命之后,甚至于互聯網出現以后,這個內容的產品迭代就出現了飛躍式的發展。
首先視覺系統本身,從文字內容,迭代到了圖片,在迭代到視頻,從純粹的視覺系統,加入了聽覺系統,甚至于VR的出現,未來還會加入更多的感覺系統。
然后聲音系統本身,也從單純的聲音演講和音樂,逐步優化迭代到了立體聲、環繞聲等等體驗更加真實的內容產品。
這里面最關鍵的不是產品本身的迭代,而是內容產生生產的門檻被極大的降低了,以前只有極少部分人才能寫文、畫畫和拍攝視頻,錄歌曲的時代,突然變成了全民狂歡。
就像其他任何一種產品,從實驗室走向民用普及化一樣的道理。
所以,我們在從科技和模式的迭代,來看看內容生產方式的演變。
二、內容的生產迭代
內容的形式一直在迭代,自然也意味著生產的方式在迭代。
亦或者說,內容的供應鏈一直在不斷的變化著。
比如:汽車,福特開創了流水線,豐田實現了自動化和精益化,再到特斯拉信息化時代的一條龍,生產的效率一直在迭代。
這種迭代的背后,一方面是科技的進步,另一面分是需求的升級。
首先從科技上來說,科技的進步極大降低了內容的生存門檻。
曾經的視覺系統的內容——文字和圖畫,掌握在少數文人手里,因為這需要極長的學習過程,還有非常龐大的教育成本。
隨著印刷術的普及,這個門檻第一次被放開,于是世間的書籍和畫開始多了起來。
當然,就算這樣,這個增長過程也是緩慢的,慢慢幾千年,所存的內容量也是有限。
真正給內容帶來指數級增長的,當然是互聯網的出現。
特別是新媒體解放了每一個人,微博讓每一個人都成為內容生產者,微信公眾號也是,各大“號”當然也當仁不讓,每個人都變成了內容生產者。
另一大突破自然是智能手機的拍照和攝像功能,極大的降低了視頻的制作門檻。
未來也許,還會在VR內容的制作方面,慢慢的進行著突破。
科技帶來的改變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當然就是因為需求的變化,從而升級的生存模式。
內容的供應鏈,當然從內容的頭部生產商里看變化,從報社時代、到電視媒體、在到門戶時代、在到新媒體時代的頭部品牌。
報社時代,都是自己養生產者+接受投稿的方式,是傳統的手工作坊式,電視媒體也是如此,自己生產+購買劇集。
到了門戶時代,傳統的三大門戶更新一個批發商,到處的收集內容產品進行展示。
而后期的新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是內容生產者,他們的整體來源依然是自產+購買的方式,但是生產什么這個問題卻發生了變化。
傳統媒體時代,生產什么的話語權都在媒體和電視臺手里,我們受眾都是被動消費的。
到了新媒體時代,我們的個性化需求得到了釋放,對于內容本身的不同需求,形式的不同需求,甚至于內容傳播方式的不同需求,都有了表達的空間。
也就是從一個賣方市場,變成了一個買方市場。
這直接導致了,新媒體內容團隊和傳統紙媒時代的記者們,生存內容的方式變得非常不一樣,前者追求深度,后者追求快速。
前者是大餐,后者是快餐。
大餐的生產模式,和快餐的生產模式,自然是有極大的區別的,這里面最大的區別,自然就是效率了。
以前都是慢工出細活的時代,現在都是快槍手的時代,這里面時間因素起了最大的作用,內容里面的時間價值變得不一樣了。
三、內容的渠道迭代
內容作為產品,自然要在渠道上去銷售,從而被用戶所消費。
只是這里的消費,不是用錢,而是用時間和注意力而已。
在互聯網之前,內容的消費,特別是文字和圖畫,依然是需要錢的。
而到了互聯網時代,信息大爆炸以后,就不值錢了,于是世間和注意力反而變得珍貴了。
這里的渠道,我們主要是從門戶時代開始,從門戶到博客,在到兩微+各種號,大魚號,頭條號,搜狐號,企鵝號等。
門戶時代,是互聯網信息1.0時代,也可以說是大超市時代。
這個渠道就是大超市,里面什么內容都有,這些內容都是門戶網站的運營們到處去批發來了,然后分門別類做好貨架管理。
這時候用戶進入門戶,就像逛超市一樣,喜歡什么就消費什么。
然后到了博客時代,博客時代就像個人小攤位,每個攤位各有特色,喜歡的用戶就會每天過去光顧,就像那些經典早餐攤一樣,每天光顧一下。
在到兩微+N種號的時代,就是各種品牌+平臺的時代了。
微信公眾號,就像一個內容的阿里巴巴一樣,里面有品牌專賣店,也有品牌旗艦店,還有個人淘寶店。
微博就像一個大集市,亦或者就是一個淘寶平臺,里面每一個個人都是內容生產者也是消費者。
而各種今日頭條,搜狐自媒體就像是不同定位的內容專營商城,各有各的特色。
渠道從大超市,變成了品牌店,我們內容消費者也從去超市逛一逛,變成了只去專門喜歡的品牌店。
那么未來內容的渠道會怎么樣呢?品牌店肯定會存在,但是各大平臺肯定也會進化。
就像未來的制造業會變成反向定制一樣,以后內容的渠道在大數據的加成下,也會變成反向定制,你想要什么樣的內容,最符合你的頭部內容,個性化內容就會出現在你的身邊。
當然這個內容只關乎內容本身,不關乎內容背后的情感寄托。前者像今日頭條的算法,后者像微信公眾號里一個個形象的人和其產生的內容。
你喜歡一個人,和你喜歡他的作品,這是兩種內容。
相對來說,有時候更喜歡人本身。
本文由 @蛋殼花生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