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綜藝格局變化:大眾體育文化內容的十年變遷
大眾體育文化內容十年來的變遷,也是中國觀眾審美趣味不斷提高,中國節目制作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也是對“純娛樂”節目進行反思的開始。
加拿大人麥克盧漢曾經如此吐槽美國上世紀50、60年代隨著經濟高度發達而不斷娛樂化的媒體形態:
西部片和肥皂劇體現了美國人邊疆與家鄉分裂的特征。西部片是男人永恒的邊疆,肥皂劇是女人情感的家鄉。這兩個傳統是分裂的,而不是融合的……
他反思娛樂化的節目到底能不能給人們真正帶來自我意識。
的確,媒介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和鏡面之一,每一種新媒介的產生都開創了人類感知和認識世界的新方式——大眾文化內容最能體現這個過程。
十年來,大眾體育文化內容見證了中國綜藝格局的變化,從一開始的衛視混戰,到后來“愛優騰”登場。
從湖南衛視的《智勇大沖關》到騰訊視頻的《超新星全運會》,大眾體育文化內容在內容、形態、內核上的改變,見證了互聯網媒介形態的崛起和年輕一代內容消費者的登場。
大眾體育文化內容十年來的變遷,也是中國觀眾審美趣味不斷提高,中國節目制作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也是對“純娛樂”節目進行反思的開始。
一、2008-2012,素人沖關、全國復刻的4年
2008年奧運會前后,為了響應全民奧運、全民健身的號召,地方電視臺興起了一批素人沖關類節目。比如湖南衛視的《智勇大沖關》、浙江衛視的《沖關我最棒》。
湖南衛視2008年9月推出《智勇大沖關》僅播出兩期,節目收視率就排到了全國同時段第三位,在多個城市收視率高達4%。幾乎所有90后都記得一家人守在電視面前看素人沖關時變成落湯雞出洋相而哈哈大笑的場景。
這類節目低制作成本,高可復制性,讓一批三四線地方臺迅速復刻。帶動了一批電視臺競相打造自家的沖關類節目。
沖關類節目雖然可以在短期內迅速爭取收視率,但其瓶頸是顯而易見的:
- 批量復制帶來了審美疲勞,幾十家電視臺同時上沖關類節目,瞬間把節目變得爛俗;
- 任何沖關類節目不管怎么改變賽制、改變游戲規則都架不住連續五年不斷播出;
- 只能季排,也就是夏秋季播出,素人缺乏傳播后勁,互聯網時代也缺乏討論空間。
這些節目在電視播出時簡單直觀,也容易引發家庭共鳴,但種種硬傷問題決定節目形態單一、社會化傳播鏈條極短,天花板很低。
在電視時代,它們當然可以做“一錘子買賣”,讓觀眾在電視面前笑完拉倒,作為家庭集體kill time的節目。
2011年之后,微信、微博崛起,一個節目好不好的評判標準變得更立體、多元了,它不僅僅需要節目觀賞效果好,還需要能夠在社交媒體上引發討論、發酵,形成二次傳播,甚至形成價值沖突和價值討論。
就像在《十三邀》出品人李倫看到馬東揶揄許知遠時會立馬意識到這期節目可能會走紅一樣。在一個無序而快速的時代里,人們喜歡看到沖突——不一定是針對具體的人和事,更多是價值觀的沖突。
后來的事實證明了這點,《智勇大沖關》2012年正式退出歷史舞臺,《沖關我最棒》2013年停播。
二、2013-2016,流量明星、版權采買的4年
隨著素人沖關類節目退出歷史舞臺,跳水、生存戶外類體育綜藝成為了湖南衛視、浙江衛視等一線電視臺的選擇。
這是國內大眾體育文化內容的一次轉型,也是電視臺之間在大眾體育文化內容中通過明星、制作、投入形成拐點、拉開差距的開始。
2013年,江蘇衛視引進德國模式制作了《星跳水立方》。在同一年,浙江衛視則引進荷蘭模式制作了《中國星跳躍》。
這兩檔節目的特點非常鮮明,幾乎是對過去素人沖關類節目模式的徹底顛覆:
- 低制作成本變成高制作成本,版權采買、邀請明星、節目制作剪輯,節目各個環節都要錢,而且成本不菲;
- 素人為主變成流量明星為主,像江蘇衛視的《星跳水立方》當時請來的嘉賓團非常的豪華,像陳楚生、韓庚、張柏芝等很多大牌的明星,都曾經上過這個舞臺;
- 版權采買,復制韓國、歐美娛樂綜藝模式,通過形式、內容創新迅速拉高收視率和關注度。江蘇衛視《星跳水立方》就大手筆購買了德國節目《Super Brain》的版權。
遺憾的是,跳水類兩個節目播出一季便停播。
但值得肯定的是:流量明星真人秀的內核,跳水類節目是沒有做錯的,這個內核在其他節目上生根發芽逐漸取得了成功。
2014年浙江衛視《奔跑吧兄弟》,引進自韓國的經典節目《Running Man》,在全國掀起了戶外真人秀的風潮。
2014年深圳衛視的《極速前進》,模仿了美國經典環球競速真人秀電視節目《The Amazing Race》。
2016年的里約奧運之后又出現了幾十檔體育明星參與的體育綜藝,比如浙江衛視的《中國冠軍范》等。
雖然《奔跑吧兄弟》、《極速前進》以及《中國冠軍范》的節目形式各有不同,但這類明星真人秀類基本邏輯一致。
- 流量明星可以給節目帶來穩定的收視傳播,流量明星本身也可以通過這類真人秀節目展現自己更豐富、多維的人設;
- 娛樂明星、體育明星一般在微博等社交媒體上有穩定的粉絲,可以讓節目在社交媒體上形成社會化討論,為節目帶來廣告效應。
這種競爭模式在今天變得更越來越普遍,而且也在被視頻平臺廣泛學習采用,成為一種成熟的流量生意。
三、2016-2018,網絡自制+節目創新的開始
2016年之后,中國的綜藝格局發生了變化,過去湖南衛視、浙江衛視等一線電視臺雖然依舊是霸主,但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的自制綜藝伴隨著視頻平臺和互聯網電視的崛起,越來越多的家庭有了更多新的選擇。
2016年6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就發布《關于大力推動廣播電視節目自主創新工作的通知》,鼓勵自主原創節目。
流量明星主導的體育綜藝依舊強勢,不過互聯網平臺正在試圖嘗試一些新的玩法。
比如說:節目形態創新,騰訊視頻大膽創新,開發了新的節目形態——《超新星全運會》。
11月10日、11日兩天的直播是專業體育賽事的模式,也是整個事件的核心和主題。而前后四期則以節目的模式將運動員備戰時的訓練狀態和心路歷程進行真實呈現。
中國視頻平臺開始自制節目之后正在一點點提升制作經驗,把節目內核內化吸收并轉化成自己的經驗。而《超新星全運會》則打破了現有的節目模式,開創體娛跨界融合的新形態。
1. 賽制本土化,按照地域分組對抗,以此來激發有關地域特征的社會性話題討論,這是一場專業比賽而不是娛樂節目
節目里將來自25個省、市、地區及海外的近150位藝人按照家鄉地域分組,由劉國梁、李小鵬帶領的金牌教練團負責訓練。
專業比賽、地域分組從傳播的角度來說,它容易激發起觀眾的“站隊”,在社交媒體上的爭論、傳播,對一檔大眾化的體育節目來說,能引發討論才是它成功與否的第一步。如果討論度寥寥無幾,最后也基本約等于失敗。
2. 從“體育為表明星為核”到“明星為表體育為核”,和跑男等依賴流量明星的節目不同,《超新星全運會》把專業的競技場搬上了熒幕
仔細盤點《超新星全運會》的軟硬件設施就會發現,不僅有專業的裁判、專業的教練、專業的賽事直播,還分成了專業的田徑項目、水上項目以及射箭等綜合項目,強調以賽事為核心展開對抗。
傳統的帶有體育元素的節目,更多是強調以游戲化競賽的模式來延展出明星與明星之間的故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明星需要這種節目來豐富自己的人設,爭取路人緣。
大膽假設一下:如果按照傳統節目的手法,在這次《超新星全運會》應該是把“創造101”的幾位女生分在一個隊伍,把“SNH48”的幾位女生分在一個隊伍,按照團體分組進行對抗。
但為嚴格貼合全運會標準,節目中打破了藝人們的“原生團隊”,按照地域重新分組,真刀真槍進行體育競賽。
這種有藝人參與的大型運動會,按照劉國梁在比賽前的訓話,他提到希望“超新星”們通過自己的影響力、號召力,讓更多年輕人投入到體育中。
3. 現場直播是這場運動會的一大亮點,它的不可確定性就像我們在看體育賽事直播一樣驚喜,有期待感
過去的體育節目基本是以錄播為主,節目經過長時間錄制、剪輯,最后還添加有種種彩蛋,最終給觀眾呈現出經過精心設計的節目效果?!冻滦侨\會》則是用直播的方式為觀眾帶去無法預料的體育競技。
這種直播甚至某種意義上是中國大眾體育文化內容的一個分水嶺。
過去大家看錄播,很多人設、話語都是經過設計或者是明星自我包裝,但是直播的方式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可能,明星長時間在聚光燈下無縫曝光,從傳播角度上看,會讓觀眾更有期待感。
4. 首次打通騰訊視頻和騰訊體育的核心資源,帶來了內容生態的融合
當下視頻平臺之間的競爭,已經不僅僅是幾部電視劇、幾部綜藝的拼殺,而是節目品類、精神內核的對抗。
娛樂和體育擁有著不同的用戶群體,需要碰撞在一起,為平臺帶來最大人群的覆蓋,實現娛樂產業和體育事業的互利共贏。
騰訊體育和騰訊視頻需要把資源組合在一起,讓騰訊內部的生態逐漸融合,最大程度發揮體育文化內容的作用,在社會效應、經濟效應上得到統一。
當然,創新是具有風險的,這需要平臺方敢去冒險嘗試。
此前光明網采訪多位綜藝節目制作人得到的共識是:真正想要去原創一個模式,需要很多時間去做研發,涉及大量用戶調研,怎么設計節目結構都要反復推敲。
不過,騰訊視頻作為一家以創造力為驅動的互聯網公司,因此創新的種子能夠在相對寬容的環境中誕生。
三、我們需要更多“硬核”節目
傳媒理論學家麥克盧漢在他的《機器新娘》中曾如此比喻娛樂節目:
大眾文化兜售的夢幻看似就像鮮美的誘餌,目的是要分散看門狗的注意力,以便盜賊偷襲成功。
他和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童年的消逝》中的觀點基本一致,“娛樂使我們更傾向于無結構的觀念和非理性的思維方式”。
的確,過去幾年來節目過于娛樂的傾向并非健康的發展路線。
這一兩年來,我們已經看到了騰訊視頻在這方面的轉變——比如說去年走紅的《十三邀》,這種文化訪談類節目通過思想深度同樣吸引了很多年輕人的關注,并且在國內掀起了一股文化熱潮。
它并非綜藝,也沒有太多娛樂明星,甚至觀看時費時費力費腦,需要沉下心去理解其中的每一句話。但年輕人會因為一檔節目,去參與各種線下思想沙龍,去看一些真正硬核思想書籍,用更高、更深的維度去思考社會現象,試圖理解復雜的人心和問題。
這恰恰就是視頻平臺應該達到的社會化傳播效果。
大眾體育文化內容同樣不能僅僅以玩為目的,而是要起到更多“硬核”的作用。
事實上,《超新星全運會》證實著娛樂和體育都在以更開放的態度融合。作為首個青春體娛跨界IP,這檔節目具有標桿意義,它借助眾多藝人感染更多的年輕人投入體育之中。讓競爭的思維融入到受眾的觀念之中。
通過昨天上線的賽前預熱片,我們目前并不知道《超新星全運會》到底能有多大的社會效應,也不知道它能否成為一個叫好又叫座的體育文化內容范本,但至少它身上可以看到中國大眾體育文化內容創新的起點——不管是精神內核、節目創新,都看到了可喜的改變。
騰訊視頻憑借平臺自身的創造力和資源整合能力,開拓了新的行業局面。中國視頻平臺的自制節目正在逐漸呈現出更專業、更獨立的姿態,而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的確,我們大眾文化內容,也的的確確需要有更多面向未來的思考。
#專欄作家#
吳俊宇,微信公眾號:“深幾度”。獨立撰稿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關注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以及數碼家電的產業融合。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