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在利用用戶數據的基礎上,有哪些套路?

2 評論 3309 瀏覽 17 收藏 15 分鐘

電影里常說,這世界在黑與白之外,更多的是灰色。在滴滴上,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到傳說中的殺熟之外,還可以利用用戶數據搞出千奇百怪的套路——令人沮喪的是,這些套路的目標很統一:要讓滴滴占便宜。

先給大家講一個幾天前的真實故事。事情是這樣的,我一早要趕高鐵,于是前一天晚上訂了第二天早上七點半的禮橙專車。對于這個常規操作也沒往心里去。

然后第二天早上,收拾東西時候一看“專車距您3公里”,很穩。吃完早飯一看,車已經在小區門口,那就出發吧。到小區門口四下瞭望了,嗯,沒車?

于是我給司機打電話,詢問是什么情況,他說他馬上到,當時是7點33分。

我又等了一陣,還是沒見車。我只能再打開滴滴打電話,然后瞬間小情緒就炸裂了:居然顯示專車距我33公里?!什么情況?在我進一步催問下,司機告訴我他起來晚了,剛睡醒,現在正用滴滴給我叫車呢。

當時確實整個人都不好了,已經晚了快20分鐘,眼看要趕不上高鐵的節奏啊。于是我馬上給滴滴后臺上報了司機沒來接我的情況,急忙攔了出租車趕到車站。然而并沒有什么用,命中要誤的車是絕不會等你的。

滴滴平臺的處理結果,是給了我一張40元的代金券。

后來仔細想一想,覺得這事兒也沒有什么可埋怨司機的。人有特殊情況總是難免,而且后來司機大哥也給我打電話道歉,并提出要私下再給我一部分補償,當然了我也沒要。

但是問題來了,我奇怪的是,既然司機當時在家睡覺,那么滴滴APP顯示的專車,到底是怎么有遠有近地開到我家門口的?

當時誰也不會想到截圖,但是捫心自問了好幾次,我還是判定不是因為沒睡醒產生了幻覺——那輛專車的神秘小圖標,確實出現在了APP中,并且在動。于是這幾天,我研究了一下發生在滴滴上的各種“靈異現象”,結果發現身邊的同事朋友居然有各種各樣的神奇遭遇。

本文總結一下使用滴滴時可能撞到的“套路們”。比較令人痛苦的是,有些事件不是訂單截圖能夠體現的。但這里可以保證,說到的每個狀況都有相應訂單作為證據。

而且一些套路如此頻繁,讓我感覺肯定不是個案,各位同為滴滴用戶的小伙伴,不妨自己回想一下還有哪些要補充的。

我至今都難以理解的虛假位置

作為還算比較資深的滴滴用戶,這次見識到的假定位,真是最匪夷所思的一回。

我們都聽說過,有一種黑產專門向網約車司機兜售假的定位軟件,據說可以讓車輛定位出現在人流集中區或者機場車站,提高接單能力。但是我趕上的這回顯然不是司機造假,然而系統bug也很難解釋這種情況,如果只是定位錯跳,那總不見得能一路沿著馬路慢慢錯跳到我的上車地點吧?

可是如果說是平臺自動完成的假位置投放,我又覺得有點“吃飽了撐的”。畢竟司機沒到這事兒馬上就會被拆穿,自動投放一個假位置,讓用戶覺得司機已經到了,又有什么好處呢?

確實此前我也經歷過,預定的專車臨到上車時間還在非常遠的地方。這種情況如果要趕車趕飛機,我也只能取消訂單。為這事兒還跟滴滴客服吵過,客服給我的答復是讓我耐心等待。我反問我一會耽誤的機票是找滴滴報銷嗎?客服給我的答復依然是要耐心等待。

難道為了避免這種投訴出現,平臺就會自動給用戶看一個假的定位不成?有一個時間點值得注意,那位專車司機說他開始打開滴滴給我叫車的時候,恰好也是我這邊見到專車位置突然跳到幾十公里外的時候。換而言之,在司機大哥沒打開滴滴軟件的時候,他的定位就“巧妙”的出現在了我預定的出發地點?

怎么評價呢?只能希望這是個巧合與個例吧。然而接下來要說的,絕對不是巧合。

個性化數據服務,還包括看人繞路這一項?

滴滴的大數據殺熟,給重度用戶漲價這事,已經有了太多報道,這里聊點相對新鮮的。大數據漲價這招我沒測試過,但是大數據繞路,我可是實地“評測”過的。

客觀來說,使用滴滴遇到的司機繞路問題,如今已經好很多了。到目前為止,滴滴自動提示過我一次司機存在繞路,我主動投訴過兩次,很快都得到了解決。

但是有一種繞路卻是司機和乘客都比較無奈的:導航繞路。

從前,我從地鐵站到公司,正常行駛是2.3公里,前提是在正確的路口掉頭。這條路我走熟了,每次叫滴滴導航都是同樣的路線。而后來有一次,正巧手機沒電,就讓同行的朋友叫了一次車。我開始還沒注意,突然間感覺怎么開了這么久?一看司機的導航,滴滴規劃的路線要走7.6公里。

為了證實這是不是個案,矯情如我又找了一個陌生的手機約同樣線路的車。上車一看,果然導航還是指向那遙遠的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同樣的位置用主流手機地圖導航,都是2.3公里的走法。

以上情況發生在北京,然而稍微一翻找就會發現,這種滴滴導航“特立獨行”的繞路事件發生在全國各地。

而似乎我遇到的問題證明了這樣一個情況:滴滴導航不是大數據殺熟,而是大數據欺生。同樣的上車點和下車點,如果你沒走過這條路,那抱歉,咱們繞路走起。

顯然,這種問題是很容易解決的,比如后臺系統學習用戶出行軌跡,歸納出同樣路線的最優方案(或者其實直接套用百度和高德的導航也可以啊)。很簡單的產品邏輯修改,就可以讓那些滴滴導航的專屬繞路現象煙消云散——然而滴滴并沒有,他們選擇了更賺錢的套路。

壓哨派單,驚不驚喜?

還有一種親身體驗過多次的套路,而且不知道為什么基本都發生在上海。

我們知道在上海這種大城市,當你呼叫滴滴之后,首先會迎來漫長的等待。奇妙的是,這里經常出現這樣一幕:什么時候你等得不耐煩了,按下取消訂單的那一剎那:恭喜你,你終于約到車了。

這種壓哨派單,我在上海遇到過很多次。如今甚至已經形成了一個思維定式,想要車嗎?發單等三分鐘,然后點取消,好,車來了。

從去年開始,滴滴派車由距離優先,變成了“智能派單”模式。據滴滴說,智能化之后,首先會根據司機與乘客的好評率來派單,以此養成司乘雙方的禮貌意識,并且也可以通過大數據計算減少空駛率。

這些都很好,作為用戶絕對舉雙手贊成。然而智能派單之后,確實也引發了很多司機與用戶的吐槽,說是用戶叫不到車,司機賺不到錢。

不管這是否是技術的暫時困境,或者司乘的無依據抱怨。至少從壓哨派單這件事中,我們可以看出滴滴的智能派單顯然不僅是在測算用戶的好評率——至少它還在測算用戶的耐心程度,讓沒耐心的先叫到車。

這個邏輯倒是很好理解,因為它保證了訂單被最大化保留,企業可以賺到更多錢。然而對于用戶體驗來說,愿意多等難道就應該多等嗎?這就像你去飯店點菜,服務員看你好說話,就決定讓后面的人加塞,這套路似乎有點三觀不正。

雨天,有一個神秘的隊伍在等車

最后說一個滴滴的套路吧。篇幅原因有些素材就不寫了,同時也相信等待被挖掘的套路只會更多。

北上廣的朋友大概都有這樣一個體驗:早晚高峰、人流量大的地方、天氣不好的時候,叫滴滴必排隊,排隊必然200+,等下去必然要瘋……

(圖片來源于網絡)

當然了,這種情況主要是網約車司機數量銳減造成的,并不是滴滴的鍋。然而在各種排隊當中,有一項是有點可疑的,它叫做雨天排隊,在北方多發生在夏季。

我一位朋友,曾經在北京一個不算熱鬧的地方叫車,顯示排隊人數130+。當時他都驚呆了,因為四下遙望都是一片空曠,這130人藏在哪里了?

有興趣的小伙伴不妨等下雨的時候出去試試,相當好玩。一旦下雨時呼叫滴滴,你周圍很大概率會突然出現一支熱愛雨天往外跑的神秘隊伍——事情搞笑的地方在于,即使下的是根本不影響出行的毛毛雨,這只神秘軍團也會如期而至。

顯然,這些人中很大部分是不存在的。然而背后的產品經理似乎還不夠細心,只是簡單粗暴地區分了雨天叫車難度和非雨天難度,卻沒想到大雨小雨暴雨其實是有點不同的。

想象一下這樣的畫面,某位用戶在下著細雨的空曠街道上叫車,突然發現前面有100多人在排隊等車……這情節夠拍恐怖片了。

你要這套路,有何用?

電影里常說,這世界在黑與白之外,更多的是灰色。那么在數據服務里,除了人性化服務與機械化服務之外,其實還有一種“雞賊化服務”。

在滴滴上,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到傳說中的殺熟之外,還可以利用用戶數據搞出千奇百怪的套路——令人沮喪的是,這些套路的目標很統一:要讓滴滴占便宜。

究其根本,是在一個用戶基數龐大的商業平臺面前,隨便玩弄一個小花招,疊加在一起就是一個可觀的數字。

這種小心思搞個一兩次,其實絕大多數都不會察覺到。但問題是,如果你使用滴滴頻次挺高,大概會發現撞上套路的概率實在太大了。

而讓人無可奈何的地方在于,這些套路造出來的鍋,只要事情不嚴重,完全可以甩給“智能”這個深奧的東西:最后一秒匹約到車是系統匹配的結果;位置出錯是系統錯誤;導航繞路是算法故障,等等等等。

埋伏在無數數據和算法背后,今天的互聯網公司似乎愈發安全了。只要不出大事,那么在你不會取消訂單的情況下就多等一會,在你不認識路的情況下就多走一點,有小問題能蒙過去就最好——總而言之,平臺要低投訴,還要利益最大化。

但世上安有兩全法?

小聰明小便宜的背后,很可能是大患與大錯。這點滴滴似乎直到現在也沒有搞明白。

要知道,從智能技術的運用,到對待用戶數據的態度,再到最終呈現出的產品狀態,這套相當復雜的東西背后,其實都在訴說著相同的內涵:企業的價值觀。

 

作者:腦極體,微信公眾號:腦極體

本文由 @腦極體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厲害!

    來自廣東 回復
  2. 說得太好了,賺錢可以,任何企業都不是慈善公司,但是得有底線。正所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