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無害的兒童向應用,正在成為熊孩子制造者

2 評論 3886 瀏覽 5 收藏 13 分鐘

對于80、90后這些年輕的媽媽來說,帶娃的路上只有兩個幫手,一個是姥姥、一個是手機。雖然知道手機上可能有不利于孩子的信息,但通常家長都會為孩子下載兒童向的App,包括游戲、繪本等等。但內容安全,就代表這些兒童向App是絕對安全的嗎?

最近在美國,就有參議員向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提出建議,要求他們調查兒童向App中廣告、軟廣告對于兒童的長期影響。

兒童向應用三宗罪:無處不在的廣告、付費項目和隱私侵犯

廣告、隱私和付費項目可以稱得上是兒童向應用的三宗罪。在半個月前,《兒童發展與行為科學》期刊中研究人員公布了一項調查,在135個兒童向應用中,有129個至少擁有一項廣告,其中有7%的廣告會偽裝成游戲道具等等誤導性符號。

而今年年初,CheckPoint的研究人員在還Google Play商店中發現了惡意代碼,這些惡意代碼感染了大量兒童應用,使其出現軟色情、假殺毒等等類型的非法廣告。

今年9月,又有一款兒童游戲開發者被美國新墨西哥州司法部提起訴訟,原因是他們把兒童數據泄露給了廣告公司和數據調查公司。同時《紐約時報》進行了調查,隨機在iOS和Android平臺上測試了十款應用,發現他們全部和第三方共享了數據。甚至有一些游戲會把使用者的詳細位置信息授權給第三方,想想確實讓人細思恐極。

當海外正因為兒童向應用鬧得不可開交時,國內似乎更關注兒童與游戲之間的關系。但我們的兒童向應用,也并沒有脫離泥沼。

為了更好地了解情況,我們隨機在某手機市場兒童中心查看并下載試用了幾款App,得出的結論是,廣告、隱私問題和付費項目這三項原罪,中國兒童向應用同樣一個也沒少。

我們選取了五款比較典型的應用,分別涉及游戲和早教兒歌兩種品類,下載量在幾百萬到上千萬左右。這些應用中幾乎全部都有開屏、彈窗、懸浮、視頻貼片等等形式的廣告,但在付費項目上很少會以誘導的形式吸引購買。

像貝爾虎兒歌就把收費的會員模塊放在了比較隱秘的地方,需要解開數字鎖才能看到。但有些產品,例如:“校園時尚店”和“莉比小公主”這兩款游戲,雖然打著免費的旗號但已經到了不付費解鎖不能玩的地步,在“莉比小公主”中,用戶看過開屏廣告后一點擊屏幕就出現一個大鎖,用戶體驗簡直令人發指。

至于隱私信息問題上,這幾款應用都有關于拍照、錄制視頻、錄音、位置等等方面的權限,但產品內部并沒有與之相關的功能。我們同樣也感到很疑惑,一款粗制濫造的換裝小游戲,為什么要獲知用戶的確切位置信息,是為了以后添設功能做準備?還是為了更精準的廣告推送?甚至真的是為了獲知用戶數據?

表格中提到的幾款App只是代表,我們一共查看測試了近五十款App,其中“三宗罪”一樣不占的只有四款。不過即使這些產品有一些權限調取請求,也并不能證明這些產品侵犯了用戶的隱私。其中一些產品,例如貝爾虎兒歌,還給出了不會采集13歲以下兒童數據的聲明。廣告和付費項目的存在也并非不合理。

但廣告、付費項目和隱私對于兒童的影響,卻不能用“存在即合理”一句話就抹去。

熊孩子總是暴躁哭鬧?可能是兒童游戲玩多了

首先是廣告,廣告看似無害,只是會影響到兒童的使用體驗。但廣告的內容卻有很多的不可控性。很多產品的廣告是按照手機用戶的日常習慣推送,并沒有針對兒童用戶做一些調適,如果家長使用手機時查看了一些不當內容,有可能也會出現在兒童眼前。

尤其是有些廣告會以極大面積覆蓋在屏幕上,兒童很容易點擊到。先不管體驗如何,對于廣告主來說這樣也是花預算購買到了毫無作用的流量。

而隱私問題,恐怕是最能觸動家長心弦的。當兒童毫無戒備地打開游戲時,世界上的某個角落有一群面目模糊的人已經獲知了他的位置。而當某一款兒童向App用戶量足夠大時,這些精準的位置獲取是否會在更高層面形成一種威脅?

尤其是對攝像和錄音權限的啟用,相比成年人,兒童對此的警惕性更低。如果在App的引導下拍攝照片或錄音,未來很可能會被犯罪分子利用。

最后的付費項目,可能很多家長擔心的是兒童會不會胡亂點擊浪費錢,但《兒童發展與行為科學》的研究提出,游戲中付費項目對于兒童的心理狀態有著更加深遠的影響。

研究指到,很多游戲在誘導兒童付費時使用哭泣的人物表情、消極的音樂來調動兒童情緒,讓兒童也產生同樣的負面情緒。而在實驗中,那些每次一出現付費提醒就立刻被滿足的兒童,在測試后相比沒有被付費滿足的兒童表現出了更多不耐煩、煩躁的情緒。

也就是說,一些兒童向游戲會通過調動兒童情緒來促使付費,但即使真的付費了,這種一有負面情緒就被立刻滿足的狀態,會讓兒童在現實中面對消極狀況時更加沒有耐心、容易哭鬧。其實這樣看來,或許反倒是那些我們不讓孩子接觸的王者榮耀、吃雞更有利于兒童的心理健康。

可以看出,不管是對于兒童本身的成長,亦或是投放廣告的廣告主甚至更廣泛的安全問題,兒童向App都有所關聯和影響。

從法規到技術,保護數字化一代還要看家長

面對這些隱患,難道相關的法規和法律就不起作用了嗎?

像美國就有明晰的《美國兒童在線隱私保護法案》,提出為13歲以下兒童設計應用程序的公司在收集個人信息之前需征得父母的同意,其中就包括了讓大家都感到很敏感的地理位置信息。但今年年中的調查中,仍然有超過一半的Android兒童應用違反了相關法令。

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很多App本身就是面向家長和兒童的,很難用13歲以下這個界限一刀切的限定起來。另一方面則是一些第三方SDK在應用商自身也不知情的狀況下獲取了數據。

看來法律法規不能完全解決問題,何況在我們的國家目前還沒有相關的法規來進行限制和監督。但好消息是,現如今技術手段已經完全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像是騰訊在一些游戲中已經開始應用上人臉識別來識別未成年人。

這種技術同樣也能應用在其他App中,識別出使用者是未成年人就關閉權限獲取服務。這樣既可以完美執行法規中關于年齡的限制,又可以對廣告內容的顯示加以控制。

同時應用商店也可以通過對用戶評論進行批量理解提取關鍵詞,對于應用內廣告的具體形式、體驗有一個高效和直觀的信息展示。讓其他用戶擁有更多知情權,不會讓兒童成為無效點擊的貢獻者。

不過對于當今這一代和數字設備一起成長的兒童來說,當前一切的舉措都只是杯水車薪。數字設備究竟會如何影響兒童的成長,還要依靠學術研究、法規限制和企業自覺一同努力。

不過相信已經為人父人母的人,可能很難放平心態等待外部的規范。今天通過對這些兒童向App了解,我們可以給家長們幾條兒童向App的應用建議:

(1)盡量讓兒童使用離線的iOS設備

相比之下iOS應用體系更加封閉,出問題的比例也大大低于安卓體系。如果擔心兒童隱私,可以讓兒童使用離線的iOS設備。

(2)如果用作娛樂,動畫繪本要比游戲更好

相比繪本,游戲更容易通過調動兒童的負面情緒來實現付費道具售賣,而且游戲中往往會有更多的廣告位。

(3)盡量選擇大廠商制作的應用

相比之下小廠商會面臨著更多的變現問題,企業信譽也更低,也就更容易將數據出售給第三方。

(4)不管是iOS還是安卓,選擇正規的應用商店

在正規應用商店中,通過審核的應用都會避免掉軟色情廣告這一類基礎威脅,并且會清晰地標注應用的啟用權限、是否有廣告和付費項目等等信息,家長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選擇。

不是何種研究,都會有一定滯后性??蓪τ趦和某砷L來說,每一代都有獨特的特性。孩子長大了就是長大了,拿著多么高深的研究成果都不可能讓時光倒流。面對這一代數字兒童,家長們或許只能像每一代家長那樣,盡自己所能摸索著去保護他們。

 

作者:腦極體,微信公眾號:腦極體

本文由 @腦極體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兒童向的APP,就應該本著公益性、無收益的原則來做,不然內置廣告、游戲等都會對兒童產生一定影響

    來自上海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