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回答被舉報之后……

4 評論 9100 瀏覽 47 收藏 15 分鐘

在知乎回答了一個問題,但是被舉報了,理由是色情低俗。于是,我在被舉報之后看是研究這件事情……

剛剛發現,回答似乎被舉報了,被舉報是我活該,沒有按照自己的基本原則行事。感謝這位舉報者,提醒我該時刻注意透明度的原則,要做可以完全公開透明、經得起考驗的事情。

發現問題后,我先刪除了分享在朋友圈的分享,以免造成無效點擊,然后開始研究這件事情。

首先看一下原因:色情低俗;應該是其中的一個圖片的原因,有個截圖中的廣告確實不雅;

對此,我首先思考了引發問題可能的方式:

  1. 系統自動判斷;
  2. 人工舉報及審核。

問題來了,有兩種可能性,為何本文標題是“被舉報”呢?

第一種可能性:系統自動判斷:知乎可能有這樣的機制,對上傳的圖片進行基本的鑒黃。

第二種可能性:人工舉報及審核:這個可能性也很大,原因是回答并不是立刻或很快就被要求修改,而是相對較長時間之后才出現的,加之我將回答分享在了朋友圈內,這個回答有被人看到的前提基礎。

為了確認,去研究了這個功能本身,發現這個功能確實是建立在舉報基礎上的,所以應該是第二種可能性。

解決了這個疑問,開始去探索第二個疑問:為什么我沒有收到通知?

這種與用戶相關的信息,知乎一般會通知到相關者;在這里不得不表達一下我對知乎在通知方面的細節贊賞:

知乎踐行了一個尊重知情權的基本原則:變動通知到所有相關成員。

在內容說明里,也發現存在這樣一個通知:

沒有收到,能想到的有幾種可能性:

(1)系統延遲或多端不一致:為了驗證,查看了APP,發現并無新的私信

(2)私信設置問題,攔截了系統信息;在查看私信設置后,確認并未攔截(也沒有攔截的選項)

(3)將系統管理員拉入了黑名單:查看黑名單后,發現并無任何黑名單

(4)通過其他途徑進行的通知;查看郵件后,并無新郵件

經過多方驗證后,我判斷有可能是知乎系統原因,給官方發了一封私信,希望能夠查實情況:

以下是在此過程中的一些研究內容

(1)信息設置

信息設置,知乎做了很好的分類,但還是有改進空間。

1)私信設置:陌生人私信箱的設計很精髓,將私信以互動雙方是否建立了關系為標準進行了分類,凸顯了對細節的掌控力。

2)邀請信息設置:描述不夠精準,使用“互動信息設置”更為恰當,邀請我回答與提及我還可以說是邀請,評論或回復就與邀請無關了。

為什么會有這么明顯的文字使用問題呢?

從描述 “有人對我發出邀請時,我會收到消息通知” 中可以發現可能的原因,這個分類原本應該不是分類,而是一個單獨的選項,就是邀請信息設置,后來將信息進行歸類,將這個單獨的選項設計為了一個分類,但是沒有在屬性變化后做相應的調整。

3)贊同/贊賞信息設置

描述部分用詞有些疑問:“誰”這個字,在開頭使用一般在疑問句內,有兩個修改的建議方向:

  1. 在句中使用:我的回答被誰贊同時,我會收到消息通知
  2. 更換其他詞語:有人贊同我的回答時,我會收到信息通知

4)關注信息設置

這個分類下有幾個問題:

含有不應包含的內容:放在這里,可能是暫時沒有適合的分類放。

描述沒有概括分支選項:描述是“我的關注內容有新動態時,我會收到信息通知”,看完設置選項后發現不止有我的關注還有關注我的,不止有內容還有人;建議使用這個描述:我的關注有新動態時,我會收到消息通知;我的關注可以包含我關注的與關注我的這兩項內容。

5)郵件設置

這里有一個特別值得我學習的細節點,第二個選項:有人邀請我回答時郵件提醒我;這個接收的范圍是由上面另外一個選項控制的,這樣就表現出了相關功能的一致性。

曾經在研究知乎時,發現過另一個十分值得學習的地方:知乎會對刪除的答案進行備份,發送到作者的郵箱;如果這個設計還在的話,建議在郵件設置內也加入這個選項。

(2)中間狀態的設計

中間狀態的設計,又是這次研究中發現的一個值得重點學習的地方。

什么是中間狀態?

這段內有最后一句:這一思路可能會應用到未來社區管理改進的更多方面;這句話說明了知乎官方發現了中間狀態的特殊作用,將之應用于產品,并在此基礎上設計了一種通用模式。

產品中充滿了各種沖突與矛盾,權衡與選擇的能力不可缺少。這類中間狀態的設計,使事物狀態脫離了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限制,進入一種新的平衡狀態,可以滿足復雜場景的需求。

一個有趣的事實是:產品中總是存在大量中間狀態,比如:開放與封閉中間的半開放、強關系與弱關系中間的半熟關系、完全上線與不上線之間的灰度上線等等。

灰度發布(又名金絲雀發布)是指在黑與白之間,能夠平滑過渡的一種發布方式。在其上可以進行A/B testing,即讓一部分用戶繼續用產品特性A,一部分用戶開始用產品特性B,如果用戶對B沒有什么反對意見,那么逐步擴大范圍,把所有用戶都遷移到B上面來?;叶劝l布可以保證整體系統的穩定,在初始灰度的時候就可以發現、調整問題,以保證其影響度。

為了解決一個工作狀態問題,我也曾發現一種中間狀態;在工作中,有兩個狀態相反但同樣有害:習以為然與完全陌生。

第一個狀態是一種過于熟悉導致無法改進的狀態,第二個狀態則是過于陌生導致無法改進的狀態。為了解決這兩個狀態的限制,我推薦同事進入一個新的狀態:無感(不設前提)狀態,既不保持熟悉狀態也不保持陌生狀態。

感謝知乎,我將繼續研究中間狀態的作用及原理。

這次深入研究是一次有益的經歷,我常常在文章中說:學習一個人的精華,就是去學習這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與世界做朋友,將世界運行中發生的一切皆視為寶貴的助力,從中汲取力量,便是我看待世界的方式。

如果換位思考,還可以繼續研究,如果我是知乎,會如何設計接下來的流程,如何對修改后的答案進行快速審核?

首先我應該思考這個事情最適合哪種角色去做?

在我修改答案后五個小時,仍然在評估中,說明整個過程應該是人工審核的,人工審核就會受制于上班時間及審核人數及效率等因素。

完全交給會員自組織審核,是否又合適呢?也不夠合適,這時候或許我可以建立一個中間狀態:對可以自動化審核的部分進行自動化審核,其他一部分發動會員參與共同審核,一部分交于官方。

為了快速審核,我還應該尋找增強效率的方法,比如:

  1. 審核時標記:在審核的同時需要一個快速標記的功能;
  2. 提交后對比:在用戶提交后,可以對標記位置及增刪改的內容進行快速對比,或者進行新的標記。

黑客Eric S·Raymond在開源經典《大教堂與集市》中提出了一些原則:

  1. 軟件應當盡早發布,而且要經常發布,發布時可以處于未完成狀態,而不是要等到各方面都已經完美無缺再行發布;
  2. 用戶應該被當做共同開發者來對待;
  3. 只要有足夠多的眼睛,就會讓所有的問題浮現。

站在用戶(自己)角度看知乎,與站在知乎的角度看用戶(自己),確實會有很大不同,但或許必須同時做到兩種角色,才可以完成真正的產品研究。

假如我是知乎,看到這類文章,我會從中發現多樣化背景的用戶對改進產品的意義,如果能夠建立一個有益于用戶深度參與的開放性機制,那么產品將受益巨大。

就如《杰克·韋爾奇自傳》中一名通用電氣的老工人說的話:你花錢使用了我的雙手,其實你還可以無償使用我的大腦。

前段時間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看到一個概念:自催化,描述了一種化學反應的生成物同時也是催化劑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旦開啟,便會自我催化,越來越快,直到到達頂點后開始變慢;病毒營銷便是一種自催化過程,營銷的生成物同時也是催化劑。

這類過程很難發現,幸運的是,這次研究讓我發現了一個:創建用戶可以深度參與的環境,將會建立一種類似于自催化過程的化學反應基礎。

 

作者:天下雪,公眾號:skyfollowsnow

本文由 @天下雪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brd

    回復
  2. 你花錢使用了我的雙手,其實你還可以無償使用我的大腦。

    回復
    1. 感謝評論,這個邏輯是很有意思的。。。

      來自福建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