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和Snapchat:難以取悅的中美青年

Han
2 評論 6647 瀏覽 10 收藏 16 分鐘

曾經風靡中國年輕人的網絡辯論節目《奇葩說》口碑逐漸下滑,而遠在大洋彼岸的“閱后即焚”的Snapchat日活量也在下降,是年輕人越來越難以取悅了還是這兩個產品沒守住自己的產品價值呢?

上周五,《奇葩說》第五季終于口碑翻身了。

首先,辯題不再是廣受詬病的“情感題”,而是深度十足的“腦洞題”——人類一秒知識共享,你是否支持?

另外,觀眾也迎來了本季最佳“開杠”:詹青云和陳銘“神仙打架”,也是看的我多次暫停起身鼓掌。

《奇葩說》和Snapchat:難以取悅的中美青年

我內心激動:熟悉的《奇葩說》明明還在嘛!

結果第二天,口碑又翻身翻回去了。

因話題又回到了“情感題”,網友再次不滿:“請問《奇葩說》是一個情感類節目么?”講真,雖然我覺得節目還行啊,但是豆瓣上《奇葩說》的評分,下滑的厲害:從第一季的9.1分降到了第五季的7.1分。

《奇葩說》和Snapchat:難以取悅的中美青年

現在年輕人的口味,真是越來越難滿足了。

同樣覺得年輕人難伺候的,還有大洋彼岸的Snapchat。

《奇葩說》和Snapchat:難以取悅的中美青年

雖說,一個是中國綜藝節目,另一個是美國手機App,但兩者最大的相同點在于:年輕向產品定位。你可能不熟悉Snapchat,要知道,它早就不是很多中文媒體口中的“閱后即焚社交應用”了。

《奇葩說》和Snapchat:難以取悅的中美青年

它現在,可以說就是一個QQ,它是一個“聊天+拍照短視頻”的結合體。

《奇葩說》和Snapchat:難以取悅的中美青年

《奇葩說》和Snapchat,都曾引領業界。依托于移動互聯網,《奇葩說》成為中國網綜第一爆款,開啟中國網綜時代。同樣依托于移動互聯網,Snapchat率先在聊天屆推出“閱后即焚”功能。到現在,這已經是各類社交App的默認技能。

《奇葩說》和Snapchat:難以取悅的中美青年

《奇葩說》還率先在中國綜藝屆嘗試“花式口播”,第一次讓觀眾聽個廣告都能開心半天。另一邊的Snapchat,在手機屏幕還不大的年代,率先嘗試全屏內容體驗:Story模式。到現在,“全屏體驗”早已是Instagram和抖音的標準設計。

《奇葩說》和Snapchat:難以取悅的中美青年

當然,他們都牢牢把控中美兩國年輕人的興趣點,就連用戶年齡分布都驚人的相似。

《奇葩說》和Snapchat:難以取悅的中美青年

《奇葩說》觀眾年齡分布

《奇葩說》和Snapchat:難以取悅的中美青年

Snapchat用戶年齡分布

兩者同樣類似還有:今年都進行了Redesign(全新設計),也都迎來了負面評價。

為了“吸引更多年輕用戶”,在第五季開播前,馬東就表示:《奇葩說》要對95后、00后觀眾進行重新設計和優化。最終呈現的,就是更加激烈的競賽模式:戰隊和Battle元素。

《奇葩說》和Snapchat:難以取悅的中美青年

過去四屆老奇葩冠軍分別帶領四大戰隊,每期節目都引入激烈的1v1開杠Battle賽。

網友評論:給人一種《奇葩練習生》+《奇葩101》 + 《中國有奇葩》的既視感。

而另一端的Snapchat,也在年初的時候,強勢上線最大幅度Redesign。用戶常用的大部分功能都受到了影響,包括:聊天頁面消息排序,故事短視頻頁面,和消息分享體驗的重新設計等等。

《奇葩說》和Snapchat:難以取悅的中美青年

剛一上線,Snapchat就迎來了史上最大規模的負面評價,120萬年輕人在網上向美國政府發起情愿,要求恢復原樣。

《奇葩說》和Snapchat:難以取悅的中美青年

一上線就受到差評,《奇葩說》也一樣。

第五季一開始,觀眾紛紛不滿選手表現:節目里頻頻出現選手讀稿忘詞、單純嘶吼、邏輯不通,讓觀眾笑不出來。

《奇葩說》和Snapchat:難以取悅的中美青年

同時,《奇葩說》還深陷內斗漩渦。結果,節目內容沒上熱搜,“傅首爾打董婧”卻上了。

豆瓣上,熱評前五,有四條都是偏負面,而點贊第一的長評則直呼:“你們太難伺候了”。

《奇葩說》和Snapchat:難以取悅的中美青年

而另一面的Snapchat更慘:活躍用戶數連續兩個季度下跌:從高點的1.91億日活跌至1.86億。

《奇葩說》和Snapchat:難以取悅的中美青年

投資人也不滿意。

在2017年Snapchat上市后,市值一度高達300億美金,但如今已跌去三分之二。

《奇葩說》和Snapchat:難以取悅的中美青年

造成這樣結果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答案是:數據。

一家聽了數據的,另一家卻沒聽。

聽了數據反饋的,是《奇葩說》。第五季開播前,《奇葩說》進行了龐大的用戶調研工作:發放問卷,定量分析。調查對象大部分為95后和00后。

《奇葩說》和Snapchat:難以取悅的中美青年

制作人李楠楠表示:每個題目的產生都至少要經過3個月的時間,和多個步驟的打分、反饋、測試。最終,節目組從1000多道辯題中,迭代篩選出了節目中呈現的39個。這整個過程,其實就是現代互聯網業打造爆款產品的經典流程。但是Snapchat,沒有聽數據的。

上個月,Snapchat創始人Evan Spiegel在公司內部發表一份備忘錄,反思總結了公司這一年發展的經驗教訓。

《奇葩說》和Snapchat:難以取悅的中美青年

其中的一條就是:操之過急。

其實,在早期小規模測試時,根據數據,已經可以看出新設計的用戶反饋并不好。但是,Evan依然決定強制上線。

畢竟,當年的“閱后即焚”功能就是Evan在沒有數據支持的情況下推出的,且取得了巨大成功。

強推不會work的功能還讓整個團隊沮喪,使得員工在情緒作用下“動作變形”。再加上過快地推進新功能,工程師并不能很好的完善程序,使得App效率也大幅降低。

《奇葩說》和Snapchat:難以取悅的中美青年

有意思的是,Snapchat不顧數據反饋,最終失敗,這倒是很容易理解。

但怎么《奇葩說》聽了數據的,還是被噴?

網友最大的槽點在于話題:《奇葩說》正在咪蒙化。

腦洞題大幅減少,取而代之的,是直達痛點的親民題。

于是,“應不應該救賈玲”這樣的“電車難題”類思想實驗再也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情感”、“職場”、“人際關系”這些千年不變的流量霸主選題。

李楠楠透露:第五季《奇葩說》,涉及戀愛交友的辯論題占50%以上,其次是跟父母、同事的關系。

為什么很多人看不慣這些話題?

《奇葩說》和Snapchat:難以取悅的中美青年

昨天,米未官方公號@東七門,也借粉絲之口問出:為什么“甚至有人開始懟辯題太多感情題?!?/p>

可能是因為:親民的選題自帶一種low感,就像你覺得《愛情保衛戰》比《中國詩詞大會》low一樣。

但其實,情感題也完全能講的不low。倒不是說拽兩句古文和“忠孝仁義”就高大上了,問題的核心還在于:選手的觀點都太Normal,沒能跳出問題本身。比如,兩周前的一道辯題:已經戀愛,但大數據給你匹配了最佳伴侶,要不要去約會。

《奇葩說》和Snapchat:難以取悅的中美青年

選擇“要去”的正方,站在大眾輿論的反面,我原本期待選手可以勇敢說出:如果匹配的人就是更好,為什么不能放棄現任去追求更好人生的論點。這將直接把題目從表面上的“情感題”升華。

可是,他們卻保守地選擇了“站在中間打辯論”的方式。

也就是:先接受了維持現在這段感情的道德大前提,轉而去論述:去或不去,哪種能提升現在這段感情。那個曾經敢于背對人潮的奇葩,走了。

“你陪我畢業、陪我工作、你教會傾聽不一樣的聲音、看到不一樣的活法,你怎么能走……”

而這句話,原本出現在《奇葩說》第五季的先導視頻中。

《奇葩說》和Snapchat:難以取悅的中美青年

中美年輕人都一樣,20多歲,思想和品味還未成形,人處于最快的成長階段,也是最挑剔的階段,敢愛敢恨。

人們當然對自己每天使用的App,和觀看的節目吹毛求疵。

Snapchat一味想學喬布斯推iPhone一樣引領潮流,是危險的。所以,互聯網產品需要數據。

但是,和Snapchat這種平臺類App產品不用,《奇葩說》不僅是互聯網產品,更是中國年輕人的文化符號。

在上周末舉辦的今日頭條的“生機大會”上,新晉CEO陳林也表示:現在互聯網產品,已經形成兩個流派:一派要 “克制、溫服、情感”,另一派則“要數據為導向,一切都要AB測試”。

但是,陳林認為:兩種做法都過于極端。

《奇葩說》和Snapchat:難以取悅的中美青年

是的,不同產品,當然要因地制宜。

作為中國頂級綜藝,要做的遠遠不是,調查大數據,然后一味迎合年輕人口味,而是要正確指引。還記得,第一季《奇葩說》中,高曉松怒懟清華學生,指出“名校是國之重器,不是讓你找工作用的……”。這才是綜藝應有的,對年輕人的醍醐灌頂。

《奇葩說》和Snapchat:難以取悅的中美青年

Neil Postman在《娛樂至死》一書中說,文化枯萎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奧威爾式的——文化成為一個監獄,一種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

而人類社會,正在難以避免地快速陷入后一種模式。

當今美國,政治、宗教、教育、體育、商業和任何其他公共領域的內容,都幾乎以娛樂的方式呈現。無數人投票給特朗普,只因他在脫口秀里面表現的好笑。中國也正漸如此。既然娛樂化不可避免,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在好笑之余,傳遞有價值的觀點。

這一點,《奇葩說》依然走在國產綜藝前列。

《奇葩說》和Snapchat:難以取悅的中美青年

Snapchat CEO在給公司的備忘錄里總結:任何時候,都不要隨意傷害自己的核心價值。

像大多數中國年輕人一樣,綜藝節目和社交軟件,陪我成長。對我而言,打開手機刷到一個感興趣的人,和打開節目得到一個新穎的觀點,同樣讓我感到幸福。我想,這就是兩者不能傷害的核心價值吧…Ref

參考資料

  •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0228909/
  •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326452/snapchat-age-group-usa/
  • http://www.bigdata.ren/portal.php?mod=view&aid=582
  • https://www.cnbc.com/2018/02/12/why-the-snapchat-redesign-is-so-bad.html
  • https://www.theverge.com/2018/2/21/17037100/snapchat-update-redesign-petition-response

#專欄作家#

Han,微信公眾號:涵的硅谷成長筆記(ID:HanGrowth),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facebook商業產品工程師,參與電商及零售社交商業產品開發。

本文由 @Han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這種內容提供的產品,要領只有三個:新鮮感
    想吃老本是吃不了多久的

    來自北京 回復
    1. 【新鮮感】在國內有一定限制 從《奇葩說》前面幾季被和諧的集數就能看出 受政策的影響 只能找那些俗而大的話題來討論 這其實是他們制作方的無奈之舉 誰不知道需要新鮮感?萬一被下架了 投資打空飄

      來自福建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