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連接”本質看互聯網產品之- 在線教育
這兩年,隨著互聯網顛覆一切、“互聯網+”等風暴的席卷而來,似乎一切行業不沾上點互聯網顛覆模式,或者什么B、C、O的都不好意思見人,包括教育行業也不例外。于是乎,各類舊飯炒熱的模式,各種專家騰空出世,多少人拿著從前東家、網上段落及書本目錄拼湊出來的ppt,加之滿口偽新名詞,儼然成了規劃大師、產品大家,多少人及企業家們為之贊嘆和惶恐,又讓多少實干老兵們困惑和無奈,因為人家說的全是真理。
打個比喻,就像你其實需要解決的是一個實際的薪酬模式問題,但不幸被專家們變成了一幅永恒正確的馬斯洛需求層次深度理論分析圖,這種高度足以把你擊倒了吧?就像目前浩如煙海的2b、2C等互聯網模式一樣。那么,對著目前浩瀚的移動互聯產品,如何去分析評估呢?
在如此多的“BCO”海洋里,互聯網產品的本質是什么?真要那么復雜嗎?那些真正頂尖高手們快速的直覺從哪里來?
筆者認為,先去掉那些熟悉的2B2C2O(簡稱“QBCO”方法論,呵呵),去掉那些極致、用戶體驗、粉絲等早在所謂互聯網時代前就存在需重視的產品或經營真理,而回歸到最初最簡單的起點,互聯網的本質是在于“連接”,用越來越簡單直接、成本越來越低,也就是說越來越連接的模式去連接一切,皆如從傳統互聯網到今天的移動互聯,就用“連接”的角度去看去分析每一樣互聯網事物及產品,將會把復雜的事情回歸簡單化,這也算是一種另類的“極致”吧。
簡單說來,就是看一個互聯網產品時,看“連接”會成為它的哪個組成,是屬于它的核心還是哪個邏輯節點,看“連接”在這個產品里起的作用,是解決了哪個用戶痛點或代替了原來哪個核心環節,還是說只是一個不起決定作用的節點。你會發現,這個方法雖簡單似乎人皆懂之但至少放三海而皆準,可以得到最基本的切入分析點,減少被真理專家們忽悠及市面上眾多“互聯網+”產品混淆視線的機會,在一個基本面上增強傳統行業獨立思維的落腳點。
下面稍有點意思地在教育領域應用下這個最簡單實在的方法論。
在說在線教育前,先讓我們運用這個“QBCO”式“連接”模型去看待部分組成互聯網歷史的經典產品案例。道理其實都非常顯而易見只是讓我們練習熱熱身,以便回歸到“連接”思維屬性而已。
比如在最早期的互聯網時代,BBS論壇一定是大家經歷過的。那么,“連接”在一個論壇產品里發揮了什么作用呢?
人是有交流或發表/圍觀意見的原始需求的,這是人的本性決定的,如果沒有互聯網式的論壇,這種需求場景我們想象下,可能需要大家集中在一個地方,然后發言的人用喇叭去說話。我們會發現,在線論壇可以代替實現這個需求功能,這個時候,“連接”發揮的作用是核心環節之一,人們基于連接隨時在聯網電腦上通過打字,就可免卻去某個場所用喇叭喊話,還能無邊界地跨區域,因此論壇這個最經典簡單的互聯網產品價值是存在的,早期蓬勃發展就是例證之一。
我們再看經典的攜程模式,“連接”發揮了什么作用?通過連接,讓要訂酒店的人知道哪些酒店有空房及讓酒店知道哪些人要訂房,否則無法實現,因此“連接”在這里是核心的;
但同時我們也知道,其實作為客戶你不通過互聯網,用電話聯系攜程客服中心同樣可實現這個問題,也能實現“連接”,只是互聯網式的連接變成是攜程后臺通過業務系統實時連接到各個酒店信息系統罷了。因此我們會發現,只要電話或其它工具解決了“連接”也同樣可行,這個早期最典型的O2O產品本質也是連接,正是由于攜程的“連接”基因使其成為酒店最大的中間商渠道。
由此進一步我們聯想到經典的QQ,記得馬化騰早期被問到用簡單幾句話說明白QQ是什么的時候,這位優秀的產品經理下意識提的是“QQ象我們的電話等工具一樣,都是用來連接溝通的”,也就是說,“QQ”這個產品在“連接”方面有意無意地去到了極端,什么意思?就是在初期“連接”本身就幾乎構成了這款產品,象語音電話一樣其“連接”是用于交流,只不過QQ是用互聯網作為工具罷了,因此不難想象,隨著網絡帶寬等的普及,QQ走強就不足為奇了,因“連接”是這款產品幾乎唯一和最直接的組成核心,因此其積聚的勢能并因此產生的動能也最大。
但因其還是不能移動,因此像他們所說的,還是不能代替隨時可用的移動電話或移動應用,直到微信的出現,其“連接”本質向移動化升華,很多作用基本都與移動手機一致了,因此運營商發現其競爭對手是微信(騰訊也是會用基于連接的屬性如流量去向通訊運營商闡述其非競爭對手而是合作伙伴),回過頭看會有點明白為何是馬化騰他們創始人團隊當初做成了QQ,因其具備電信行業的背景,而電信核心實際是連接工具的商業模式,包括馬曾從事的已消亡的BB機行業,實際也是當時因未有移動手機的一個階段性的可移動的前置連接工具。
至于QQ等后來發展的增值服務等是基于連接實現的另一個對用戶價值的套路和故事。
說到互聯網,不得不提的當然是電子商務了,那么,“連接”又在電子商務模式的環節里發揮了什么作用呢?由于商家與客戶可高頻連接,因此可去中介化,但這個連接最初為客戶帶來實質變化的,是因去中介化縮短鏈條而導致交易成本降低最終偏終端的交易客戶收益,因此這個產品的連接環節是為客戶帶來實質收益的當然其是具備生命力的了。你會看到這個發展的軌道痕跡,馬云阿里系把“連接”這個元素在這類電子商務產品平臺里不斷極致加強,占比越來越大,因此產品越來越成功。先是類似公告版的B2B平臺,再到連接功能較完善的交易平臺,支付無疑是交易之核心環節,用支付寶相對地把支付這個流程在互聯網上“連接”解決了(支付寶的估值當然是如此之高),直到已幾乎無法再用線上“連接”解決/替代的到點地面物流(是指對用戶收到實際貨物層面),基本在現有條件下把“連接”極致化了。
然后我們再看近年風靡的O2O概念。為何有所謂O2O的提法,其實O2O產品早存在和發展了,就是因“連接”這個環節在這類產品鏈里不象QQ它們那樣,并不是全部或必不可少的核心環節,比如吃飯、理發、美容等,你怎么可以通過線上連接去實現呢?因此他們才有順應O2O的提法。
線上這部分是作為提升效率/便利等等去說的其實很多并非核心環節,所以有些模式你會覺得牽強或根本沒有去使用,除非象之前電子商務那樣為你帶來實質收益那又不一樣,比如團購,它是通過“連接”方式集合多人形成約定低價,你獲得實際好處因此團購之前的風靡就不足為奇了,后來的衰退除了運營惡性競爭也是由于很多時候獲得的好處發現其實并非預期等,因此這類產品核心是因連接產生利益并非某個互聯網模式本身。
再來看“神奇”的58類生活分類信息網站,58和趕集的鼻祖位于美國舊金山的Craigslist,一直以不變應萬變,甚至被新生力量抱怨其不夠直接的用戶體驗阻礙進步。
目前我們只用本文主題-“連接”模式去分析,“連接”最初在分類信息模式起的作用很直接,就是供求雙方(如兼職招聘、二手貨等)直接在類似留言板的模式進行信息對接,但為何中美如此不同,Craigslist能相對成功,58等之前苦苦掙扎燒錢,流量變現能力較差,其中原因之一在于因“連接”所處環境及所起作用不同,國內這邊存在信息虛假、大量垃圾信息、商家把其作為廣告平臺、交易誠信等問題,因此分類信息的“連接”環節作用大打折扣,加之分類信息存在典型的本地化問題,不可能大而全都做得好(每個地域、每個分類都做得好)。
當然Craigslist本身也是一個本地化社區的模式。例如筆者曾擁有一個本地領先的小型分類信息網站,當初剛融完資有大把資金的牛如58,趕集等要進入本地一樣要爭著與我們合作,由此可見,“連接”在分類信息模式上雖是關鍵環節,但因國內環境因素及本地化需求,其“連接”所發揮的實質作用有風險和水分,且本地區域化的作用較大,跨區域的連接邊際效用低,因此問題一直存在。
從當年的團購到O2O生活本地化模式,58等一直在提轉型發展,皆因既然“連接”無法更好在純線上發揮那么核心唯一作用,是沒有辦法,那就通過O2O疊加線下重模式打造生態鏈,更好把流量變現,這樣58和趕集的合并也終于成為了可能,因“連接”運營這端的最終形態基于商業規律會逐漸集中成為單頭,合并無疑讓資本更高效,降低成本風險(含時間和資金),最終是讓“連接”更為集中高效。
最后再看目前最為風靡的O2O出租車行業,UBER、滴滴大有顛覆行業之勢,滴滴們在國內近似瘋狂的補貼策略等,底氣從哪里來?靠譜否?除了圈地顛覆占市場等主流的商業模式策略外,從產品角度分析有支撐點嗎?
一樣,我們用“連接”去看?!斑B接”在滴滴模式里起到什么作用呢?很簡單,想象一下用戶場景就可,平時你打車要去到路邊(先不說之前的電話呼叫出租車模式等)招手,然后上車走。這里面至少有個痛點或剛需,就是要有出租車經過你站的路邊你才能打到車,但你根本不確定或很多時候結果就是長時間可能等不到車,那么滴滴模式(嚴格來說是UBER模式)基于定位服務讓車與你直接對接,這樣附近只要有車就會獲知你方位后主動過來(實際上附近一般都會有多輛車來搶你的單),這樣“連接”在這個模式里所解決的問題無疑就是核心或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讓手機連接你和車(而這個連接環節也恰好是高頻或至少在行業面上是日?;模谒緳C迅速獲取需求后確?;驕p少你的時間機會成本,這和之前用電話叫出租車是相似的,因此這個產品其實早有其剛需基礎之前也已有過驗證,只是通過移動互聯把之前電話叫出租更為極致化且把管理營運鏈條簡單粗暴化了。
另外,付出更便宜的車費更好的服務更多的好車更豐富的形式等,其實未必都是“連接”環節直接導致的但與之相關的增值,更便宜車費是除去了出租管理行業黑點及平臺主動補貼的綜合效能,更多車能加入則是得益于補貼及去線下中介化流程簡單化等,但這些你會發現如果去掉行業管理需求及成本等完全不考慮,其實都是可做到的和互聯網無關。因此如果“連接”沒有起到代替某核心環節的作用,比如只是靠燒錢進行補貼(補貼本身與“連接”無關),那么其一定是不長遠而產品是有問題的。
而對于滴滴們,幸運的是這款產品的“連接”確實是打車環節里其中一個關鍵項且是高頻日?;?,因此不管有否創新,其生命周期一定是可擴展的,所以可以說,除了市場模式外,它的燒錢基于“連接”模型也有產品可行性基礎,有著可能多頭的盈利模式可能性(如大數據等),當然要看其持續的運營能力。滴滴們繼續燒錢哈。
好,到這里,你會發現,“連接”越是在產品里占比或作用大,或在場景閉環里代替的核心環節越多越重要的話(其實很多情況下你只需找到一個環節替代之),產品所有者的故事和未來的想象空間就越大,他們說話和燒錢的底氣就越足不管他們自己是否明白。正如之前說的,“連接”本身就可幾乎構成了QQ這款產品的單一形態還不是某個環節,因此其后來發展空間最大,由此衍生的眾多增值服務模式推動其成長為市值最高之一。
好了,帶著上面的鋪墊和這些心得我們再去看在線教育產品。好像有不同的視角哦。
首先,基于“連接”特性,如從行業機構的視角去看,筆者認為,“互聯網+教育”存在幾類形態:
一是偏網絡營銷型,即更多線上的連接基于論壇/社區模式解決用戶家長問題并與線下(活動、產品、課程等)作若干結合,一如好未來眾多旗下平臺等等,“連接”在這里基本沒有介入改變課外輔導產品本身的任何環節或狀態,對于培訓機構而言其目的在于引流,因此其更多甚至可以獨立,但由于“連接”在上面也是基于之前論壇類連接模式跨越時空解決了家長部分需求,因此之前其作為自媒體或網絡營銷工具有著可能不錯的發展作用。
第二類就是目前許多百花齊放的真正純“在線教育”平臺,從視頻內容、題庫、工具、測評到在線直播上課等,這類是以改變線下教育輔導本身的形態, 或至少替代授課模式部分環節,也就是介入到了教學產品本身來出現的,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所謂顛覆,筆者認為這是真正定義的在線教育產品。但盡管這個產品領域非常熱鬧,目前似暫還未看到有太多已經成功或顛覆型的全面產品案例,這個領域目前線下課輔機構及互聯網公司都在進入和博弈。
對于這類意在改變或顛覆教育模式的在線教育產品,尤其是K12的,最糟糕的是你回過頭來會發現, “連接”的模式可能是不存在或存在很有困難。為何?因K12學生可能根本不愿意連接你,這就是我們說的中小學生學習自主性差,在線教育需要強制其參與的原因,這樣問題就出來了,當一樣互聯網產品出來,“連接”不但沒有起到核心環節作用,還可能根本不是環節或其中一頭不存在,這是最大的問題和駁論,用違背材料本質的東西去做一樣由這個材料形成的東西。
所以人們,尤其是所謂“春天”到來前做了很多年純在線教育的人,回過頭看,有否覺得在線教育產品做起來很牽強,我覺得核心就在于此。除非連接那頭的內容非常精彩或具備不可抗拒性,還存在一定可能性;
于是,有識之士開始從這里下文章,視頻影片、學習游戲、作業系統等應運而生,他們更多想到的就是正統的用戶體驗和產品內容等,或基于最直接的功利性剛需-提分;但簡單的本質我們大家或許都沒有意識到,包括之前的筆者,就是連接在這里的動力和本質產生了問題,所以很累。你再看回滴滴打車,區別非常不同就是,連接是剛需,你當然會希望來一部好車,但更多時候最核心的是只要能及時連接并上到一部車。
但教育似乎不同,對于K12學生,無論是上課、做題等,看似剛需,實質學校外的行為基本上人家是沒有動力連接你的,你要靠內容去激發,所以會很辛苦很牽強,除非在學校體制內或看怎么與線下模式結合。
而留意下,回歸到在線教育最開始的提法,其實是通過互聯手段,讓“優質教育資源更為廣泛進行傳播,讓教育更公平”,比如讓享受不到優質教學資源的邊遠山區孩子都能學習到,這種提法其實反而是本質,因“連接”在這里成為核心環節之一,但其初始核心是廣泛的互聯網基礎建設,因此角度都不一樣。去到具備免疫力的城市K12學生,一旦在線教育成為體制外產品,“連接”本身就變得非學生學習環節(更不說線上可能還要與課外線下輔導爭奪學生時間)。
因此,你會發現市場上有很多分析說,如畢業班學生、學霸型等更合適在線教育等,其本質無非就在于這些用戶的主動“連接”屬性更高些。那么對于家長來說,這個動力屬性一般情況下會更廣更高,因此教育行業里購買者(家長)和使用者(學生)分離的特點在在線教育也同樣映射。因此,在營銷角度來看,你的連接抓住家長可能會有某個階段更好的效果。
那么,除了在線內容外,還有哪些可能提升連接的動力呢?很早前就有不少行家在探索實踐學習游戲化的模式,根本原因也在于提升連接的動力,也有些不錯的嘗試但很多也未能真正闖出,歸結還是連接的本質有點牽強因其本質還是教育,真的想玩游戲我不如直接去游戲平臺?如果本質真的變了游戲,那動力就會去到另一個層面,就像當年盛大等一樣,這被某些人稱象鴉片一樣的商業模式其實歸根到底就是連接的動力符合了青少年的特點,因此“連接”模式成立。但去到教育又是另一回事。還有嗎?對,社區,社區的動力折射人在交友交流/群體化方面的原始欲望,因此近年也有不少有識之士嘗試在線學習社區增強粘性的模式,其實本質也是嘗試增強連接在在線教育的濃度和作用。
再有一類就是目前很火的如O2O家教平臺,這也是本文最后要重點說的。在行業本質來說,這類產品也并沒有真正改變教學模式或產品形態,你線下該怎么上課(假如我們把上課這個過程作為一個產品)還是怎么上課。當然,如猿輔導、跟誰學等也引入了在線輔導的工具,也就是上一段落說的可代替或部分代替線下教學過程的工具產品,其原理及問題/機會與上面說的在線教育產品相似,另外再詳細探討(尤其是在線直播輔導類的)。我們在這類O2O產品形態上重點討論作用在于直接連接老師和學生最后達成線下上課過程的O2O平臺,這也是最近非常受資本熱捧的,也正是當前和傳統線下教輔機構打得白熱化的。
那么,這類產品,撇開所有的概念和形態,回歸到我們這個分析方法論,“連接”在這里起到什么作用呢?是必要環節或核心增值環節嗎? 筆者覺得首先要糾正一個概念, “連接”在這里的功能是在平臺上直接連接了老師和學生,號稱“去中介化”,但這不是真正的“去中介化”,因為它實際是用線上平臺代替了線下機構成為另一個中介。
那么,接著看這個“連接”起的作用是否與用戶痛點掛鉤。
在這個場景里用戶最大的痛點是要找到一個好的老師,但這個“連接”是否可達成呢?答案顯然暫是不確定的,不排除之后通過更好更靠譜的評估反饋機制或大數據分析等能比線下機構更為科學地找到好的老師,但目前這個模式本身并沒有解決這個痛點。這個“連接”直接在線上連接了老師學生,對用戶來說確實是方便了,但這暫時不是核心痛點或必要環節,因找老師這個需求場景里最大的需求是要找到好老師,且行為是相對低頻的。
換言之,當他知道某個場所可以找到最優秀老師的時候,他完全可以去到線下反正又不是要經?;螂S時去的嘛,所以,你會發現,在我們這個“連接”的思維角度,這個暫時并不是一款真正發揮了互聯網核心的產品,和“連接”在打車環節里是其中關鍵一環的滴滴們不同,“連接”在這里暫時并不成為必要流通或核心環節,其環節暫可有可無。
如果大家都知道某個線下機構匹配或找老師真的是很好的話,那么用戶肯定也不介意直接去機構畢竟找到一個好老師可能半年甚至1年都不用再找的了,因此,打擊傳統機構的并不是這個O2O模式,而是傳統線下機構本身一對一師資和咨詢銷售質量就存在嚴重缺陷,導致用戶體驗和效果無法確保,和互聯網本身無關,這個O2O模式暫時也沒有明顯更好的解決方案,不排除以后有。
即使師資透明等也無法確認客戶找到好的老師,因師資透明等線下機構同樣可在面上做到,而像“電子商務”型的評估反饋機制由于這個階段正處初期及教育不同于標準商品服務等因素也暫不能起到決定性作用。因此“連接”在這類O2O平臺只是發揮了直接聯系的“便利”作用,并沒有解決實質痛點,而“便利”在教育輔導這類相對較重、非標準而又行為低頻的找老師環節里遠非核心。
那么,你會問,這個O2O模式豈不是沒有核心的客戶價值?在這個階段,單對客戶來說,筆者認為是的。
但是,由于這個一對一行業本身黑點重重及行業面臨洗牌等因素,這個模式從另一個側面可能會有意無意促成革命的種子。留意一下,你就會發現,這類O2O平臺現在一個重要的動作是挖傳統機構的老師,因其直接對接相對較輕的緣故,又暫不考慮教研、銷售流程規范及把營銷直接對接老師等,其成本可能會較大減輕,而這樣把部分或全部節省成本轉到老師收入,從而吸引好的老師。
這個行業最寶貴的資源、客戶最需要的是什么?是老師!所以,沖擊傳統機構的非其產品或客戶創新模式,而是先通過這個挖墻腳,挖到更多好的老師,一方面沖擊傳統機構師資影響其教學質量,二來累積好的老師,這樣一進一出就能通過好的大量師資自然性吸引和沉淀客戶,從老師資源池這個基礎層開始解決剛剛說的用戶痛點問題,但其實并非通過產品模式去解決,而是通過運營囤積大量的好老師進行切入,基于行業規律雙重維度逼用戶先轉向;正所謂劍走偏鋒。
其實,本質是通過互聯網工具及概念、資本、市場引導的融合,關鍵是利用線下行業本身的黑點,基于運營去釜底抽薪,但對客戶來說暫時并沒有質的改變,只是用一種競爭手段,或更多是成本進行了轉移及去部分流程化(銷售轉給了老師,教研等去掉、咨詢交流工具移動化)節省了成本,進行了中介機構的轉移,如何匹配好的老師,確保師資及教學質量等這類線下機構面對的問題它依然還是要面對和解決,也未能確定其這類成本或用戶效果是否就真的通過平臺化實現了質的節省或飛躍;但通過大量師資的集中,及以后基于互聯網模式與大數據等的評價反饋追蹤機制可否解決?這個需要繼續探索但也值得期待。
所以,基于“連接”對上述產品的分析,我們會起碼在這幾個角度對這類o2o家教產品的前景及迭代可進行挖掘下:撇開教育服務比打車產品本身更重(如需要關注教學質量)等行業特點因子不說,用簡單的“連接”方法分析,“連接”在流通環節里暫沒有對客戶形成核心作用。
如何加大“連接”的作用?除了用運營手段囤積老師外,按我們這個方法論就是,如何加大“連接”在其產品的作用濃度讓上述說的用戶痛點能對應上?這點感覺反而線下機構能有更深的思維和條件實現。
所以,資本不妨繼續觀望或進場,或進行對沖坐山觀虎斗,看線上和線下哪個能真正解決痛點,這或和互聯網思維、模式及發展工具相關,最后是通過互聯IT模式找到突破口及解決門道,也或許和互聯網無關,畢竟這些痛點在本質上的解決最終都是基于教育行業基因和思維。
還有老師們,你們現在跳去線上機構應該要三思哦,尤其是優秀的老師們,希望你們能用我這個“連接”的方法論去看待線上的產品,用獨立的思維好好比較評估下,哪里才是長遠的“錢”途和前景,哪里才是真正適合自己的平臺。如果你是在線家教運營者,如何才能象剛剛分析的讓連接發揮到真正核心作用?……這個下回分解哈。
所以,最后我們總結下這個“QBCO”連接式方法論,就是一個核心,撇開所有流行模式和概念,看“連接”在這個產品/模式里去到什么樣的作用或是一個什么環節?
越是關鍵越是核心或價值濃度越大的其互聯網模式越靠譜,顛覆可能性越大(也可找出最具作用的那個已有連接點,無論產品還是運營,皆對準其加大力量);反之,如果本身就不是核心環節或低頻的或線下也可近似成本替代的,可暫不理會其叫嚷的“顛覆”。如果再通俗化點總結,再加一個寶典,就是你看“連接”在這個產品里是否高度結合或有助于更多去釋放用戶在使用產品時的本性,如貪婪、懶惰、虛榮等,你的直觀感受就會更深。
好了,現在你就可練習下了,重新想起一個你所在行業的某個“互聯網+”產品,閉起眼睛,帶著本文的“一切皆連接”的劍術……
(哈,說不定正讀完此文的你就是俞敏洪老師,此刻正閉上眼,嘗試拋開滿腹深奧的各類模式經驗,嘗試用最簡單的“連接”模式看待陳向東先生的跟誰學,看“連接”在哪個環節是重要或核心的,哪些可以忽略,哪一點可加強直至發力極致的…….)
其實,一切皆連接,生活萬物也是如此。巴薩的MSN組合為何比這賽季皇馬的 BBC組合表現更佳最后一舉奪冠,皆因MSN組合之間的連接濃度和作用比BBC強得多,現實不是這樣嗎?呵呵不過從風水角度來看,名字就有文章,你看,BBC最初來源廣播模式,那是單向而非互動的連接模式,而MSN呢,至少是來自于互聯網時代的模式,其連接濃度作用當然比你BBC好了。嗯,原來本文中“連接”分析模式不但在互聯網產品,也在其它產品哲學里一樣適用。看來,看完本文,你不打賞也不好意思了吧?什么,這個平臺不能打賞?那就請平臺大蝦們趕緊開發吧親。那,看文打賞這個產品功能靠譜嗎? 不知道,你們用“連接”方法分析下吧。
本文由?@ssnldou 原創授權發表,并經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編輯。轉載此文章須經作者同意,并請附上出處(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及本頁鏈接。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