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人人網親歷者的社交產品復盤

3 評論 6849 瀏覽 34 收藏 21 分鐘

不知道大家對“找到老同學,認識新朋友,了解校園新動態(tài)”的那個人人網熟悉否?讓前人人副總裁來帶我們了解社交產品人人網的十年。

注:本文根據迅雷首席產品官、前人人副總裁吳疆在「42章經」創(chuàng)投理想國線下講座《復盤人人得出的核心經驗》上的部分發(fā)言整理而來。

2013 年人人北美社交產品團隊在舊金山合影

其中右五為陳一舟,右三為本文作者吳疆

“復盤人人網”可能是個塵封已久的話題了。不過想一想,我們做互聯網這么多年,就是要找到一些共性,提煉出規(guī)律,然后去看未來的發(fā)展趨勢。而且很多時候,機會都是在循環(huán)。所以,我相信復盤“人人網”,會有助于我們找到一些新的機會。

從 2004 年到 2013 年,我待在人人的時間算起來將近十年。換句話說,我把最好的時間都貢獻給了人人。2008 年底我開始負責人人移動端的增長業(yè)務,當時是 WAP(用手機瀏覽器打開網頁的版本),還沒有 iPhone 和安卓版的 App 。恰巧的是,從那時起到 2013 年,也是人人移動端崛起的整個過程,尤其到最后幾年,近 70% 的用戶增長都是通過移動端。

提到人人,就必須還要提一下我們人人的 CEO 陳一舟,內部稱他為 Joe。

Joe 在坊間被認為是一位投資大神。他確實在投資領域有很高的造詣,但實際上,他對于社交的理解,也可以說是在中國乃至全球都算最頂級的人之一。

為什么這么說呢?Joe 連續(xù)踩上了三輪社交大潮:ChinaRen 、貓撲和人人,而且做得都非常成功。他在戰(zhàn)略方面也很突出,比如,曾經“團購”模式非?;?,但其實人人很早就開始做了。

2010 年的 6 月人人上線了糯米,北京地區(qū)的第一單就賣掉三十萬張電影票,創(chuàng)了世界紀錄。當時 Joe 開會和我們說:“團購”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也是未來的移動電子商務的主流模式。當時我們對這句話似懂非懂,但看到美團現在的估值,就知道這句話非常有前瞻性了。

那時候人人在第一梯隊,糯米做到最后是第三名,而且前十名只有人人一家上市公司賭到了這個賽道。但可惜的是,那個年代的資本玩法太少,還沒有拆分融資。所以糯米在當時是一個非常燒錢的業(yè)務,人人賺的錢需要反哺這個“團購”項目。后來實在是燒不起錢了,最后只能做到第三名。但從戰(zhàn)略布局的角度來看,Joe 還是非常有遠見的。

所以我在社交領域的一些方法論,基本上都是從 Joe 那里學到的。

(以下的分享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為復盤人人曾經的一些故事,后半部分為復盤關于社交產品的一些理論經驗。)

故事復盤部分:

社交游戲

開心農場在 2009 年迅速崛起,紅極一時。在農場游戲最巔峰的時候,有一天 Joe(陳一舟)開會時候講“農場可能就是最大的 social game 了”。此話一錘定音,之后再也沒有游戲能達到農場的火爆程度。

2009 年單機版植物大戰(zhàn)僵尸也非常流行。2010 年人人談下了植物大戰(zhàn)僵尸社交游戲的中國獨家發(fā)行運營,無奈這個產品做的太復雜,用戶留存低,沒有成功。

IM 即時通訊

大概 2011 年 1 月,就是米聊發(fā)布兩個月后,微信剛剛發(fā)布的時候,人人也在考慮做類似 Kik 的 IM 產品(當時大家都在 copy Kik Messenger)。產品方案已經做出來了,無奈的是,當時本來有 5 個 iOS 技術,忽然離職了 3 個,僅剩 2 個技術,人人 iOS 還有一堆要大改的功能體驗,只好先把 IM 放一放,打算晚兩個月再做,然而幾個月后形勢巨變。

但是,在那一刻是要做抉擇的,如果做了 IM,肯定做不過微信,且人人 APP 也落后了。

而離職的 3 個技術中,有一個人創(chuàng)業(yè)做了一款產品叫“GIF快手”,后來改名為“快手”,這個人叫程一笑。

人人和 Facebook 在移動端的變遷

Facebook 在 web 時代的產品戰(zhàn)略和布局,包括 News feed,開放平臺等等,是非常領先的。但 Facebook 在移動端的策略走了很多彎路,后來先后收購 Instagram 和 Whatsapp 進行補足。

LBS

2010 年是 Foursquare,街旁等簽到產品崛起的時間,Facebook 也在 2010 年下半年推出簽到服務。人人在 2010 年年底推出 LBS 服務,不同于 Facebook 的簽到服務,而是用戶和 UGC 內容全面標記地理位置。到 2011 年實現了 70% 的移動端 UGC 內容包含位置,并基于位置顯示周邊的糯米團購內容,以及第三方團購內容。

在 2011 年這一模式是非常領先的??上Щ谏缃魂P系的考慮,只顯示地點附近好友的動態(tài),如果當時放開顯示附近所有人人用戶的動態(tài),那就成了陌陌的“附近動態(tài)”。

H5

Facebook 在 2012 年初把 iPhone 客戶端首頁做成 H5 方式,人人在 2012 年年中跟進上線。但當時 iPhone 4S 的性能還不足以支撐 H5 的 news feed 信息流,造成卡頓等問題,體驗下降,于是又花費幾個月的時間改回原生信息流,Facebook 也已改回原生。而到 2012 年下半年的 iPhone 5 的 H5 性能則有大幅提升,但為時已晚。

Messenger

2012 年中,人人把站內 Messenger 的產品功能從人人 APP 剝離出來,成為獨立 APP,命名為私信。人人 APP 使用聊天功能則需安裝或調起私信 APP。上線之后馬上沖到 App Store 總榜第一,但是很多用戶不滿這個調整,紛紛打一星。后來體驗不佳,又重新放回到人人 APP 中。

一年之后,2013 年中,Facebook 做了同樣的事情,Facebook Messenger 做成獨立 APP,從 Facebook 調起使用。同樣上線排在 App Store 第一,大量用戶打一星。這個模式一直持續(xù)至今。

Timeline

Facebook 在 2012 年還推出了 Timeline 功能,按照時間倒序,把用戶發(fā)布內容在一個同頁面左右呈現。這個產品形態(tài)不是為移動端設計的,所以人人在移動端沒有跟進此功能。過了一段時間,Facebook Timeline 數據并不達預期,也進行了大幅修改。很慶幸我們做了正確選擇沒去跟進。

手機和 ROM:

2008 年 Joe 曾經想做手機,準備建團隊不過后來又擱置了。

2011 年 Facebook 打算進軍移動操作系統(tǒng)。人人也在 11 年開始籌備,做了基于安卓的社交操作系統(tǒng)人人 ROM,2012 年 6 月底準備發(fā)布第一個版本,但上線前一天晚上從戰(zhàn)略考慮,取消了。當時做 ROM 的團隊很受打擊,但從長期來看這個決定是正確的。

人人曾經差點收購 Talkbox

Talkbox 是 2011 年全球最早推出語音對講功能的通訊產品。2011 和 2012 年人人兩次考慮投資或收購 Talkbox 拓展通訊業(yè)務,由于一些原因最后沒有談成。最近大熱的“創(chuàng)業(yè)時代”電視劇取材的就是 Talkbox 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Talkbox 的 CEO 叫郭秉鑫,他弟弟叫郭挺年,”創(chuàng)業(yè)時代”中黃軒飾演的角色叫郭鑫年。

人人的國際化嘗試

人人 2012 年中就開始布局國際化業(yè)務。而且是從北美市場切入,不像大部分互聯網公司從東南亞切入。策略上,從產品名字,定位,設計等都完全針對北美市場,先后做了三款產品。 Joe 的判斷是,社交產品都是從北美的制高點輻射全球的,次級市場的產品很難長期存活,Facebook 等案例也證明了這一點。今年抖音的崛起,也是 Musical.ly 的產品形態(tài)在全球的成功,而 Musical.ly 是首先在美國驗證成功的。

關于 Joe

Joe 可能是最喜歡穿拖鞋的大佬,很多時候在辦公室都是赤腳穿拖鞋。開會時候經常把腳搭在旁邊椅子上開始進入思考狀態(tài)。

Joe 經常會用數學和物理的規(guī)律來分析產品問題。比如物理上熵的變化,對應的社區(qū)用戶和內容的構建策略。

例如,2012 年某封郵件提到的“公司目前有很多新產品,還有人人老產品在降熵過程中,下周一我們要成立一個“降噪指揮部”,正式向系統(tǒng)里的正熵發(fā)起進攻。這個工作小組就叫:The Demon Of Maxwell”。

人人網的“最近來訪”功能

這是為數不多 Facebook 沒有,但人人卻有的功能。其實來訪功能有點侵犯用戶隱私。但實際上,每一個上人人的用戶都會高度關注“最近來訪”,每天都會去翻最近有誰來看了我的主頁,還有用戶會因為回訪數超過 1 萬而慶祝。而且這也會反向激發(fā)用戶去發(fā)布內容,因為只有發(fā)了內容,才有和別人討論的基礎,才會看到新的來訪人或者因此相互加為好友。

理論復盤部分(有較多刪減):

互聯網這 20 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 PC 互聯網時代(1999 年—2009 年);另一部分是移動互聯網時代(2009年—2018年),每一部分可以再細分,以 5 年為一個周期。而影響在線業(yè)務發(fā)展的有三個變量:帶寬、設備和用戶滲透率,這些因素的改變帶來了一些新的應用。

圖中的第一個 5 年周期,主要的應用為 IM、工具和新聞,QQ 就是在這個期間崛起的。那時是 PC 的窄帶,用戶滲透率比較低,上網的人比較少。

到了第二個周期,也就是 2004 年到 2009 年,我們就進入了 PC 的寬帶時代,這時出現了兩大產品形態(tài):視頻和社交。

優(yōu)酷誕生于 2005 年左右,2006 年馬上就出現了優(yōu)酷和土豆兩家視頻網站的大戰(zhàn)。同時,社交產品也在那時出現:Facebook、校內網、開心網、微博。因為到了這個階段,上網的人越來越多,又有寬帶的服務,自然而然就有著更強烈的社交服務需求。

我們再看一下移動互聯網,其實是和 PC 時代是完全一樣的情況。

第一輪,從 2009 年到 2014 年,屬于 3G 時代,微信在這個時候崛起。用戶滲透率處于中度的狀態(tài)。從 2014 年往后,我們進入了 4G 時代。4G 的應用帶來兩個重大的改變:視頻的形式發(fā)生轉變,開始出現短視頻和直播。

在 3G 時代,網絡帶寬不夠,流量具備稀缺性且價格昂貴,但是到了 4G 時代,帶寬就足夠了,流量成本也很低。同時,拍攝視頻的設備變得更加強大,能拍出更高質量的視頻,所以快手、抖音等類似的短視頻應用和直播應用,比如美國的 Meerkat、中國的映客,都是從 2014 年開始出現。社交的話,微博、陌陌這些也是從 14 年之后崛起,14 年之前都一直被微信打壓。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兩個“十年”,規(guī)律驚人得一致。

那再往后的機會在哪呢?5G。5G 明年可能就要發(fā)牌照了,那個時候帶寬很可能會翻五倍,然后又會有新一代的移動設備、新的玩法和新的內容出現,這都是一個潛在的機會。

社交網絡的典型特征

回顧完這 20 年互聯網發(fā)展史,我們再來講講社交網絡的典型特征。

我覺得社交網絡的第一個特征,是以人為核心。

其實大眾點評這十年以來所做的事情和小紅書是一樣的,只不過小紅書換了一種信息排列方式(以人為核心),但這卻起到了一個很好的效果——用比大眾點評少很多的內容量,來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而且這還有利于激勵更多的用戶發(fā)布原創(chuàng)內容。但是在舊版的大眾點評上,用戶選擇發(fā)布內容,主要是為了吃霸王餐。這是完全不一樣的兩個目的。

所以,這兩種形式的社交網絡,以“內容”為核心還是以“人”為核心,可以產生完全不同的激勵效果。

我們再來看看社交網絡的網絡結構。

社交網絡有兩種網絡結構:N*N 網絡和 N*M 網絡。N 是用戶量,M 是大 V 的數量。

左邊的 N*N 網絡是一個雙向關注,多對多的網狀網絡,其網絡價值是用戶量的平方。典型的產品是 QQ、微信和人人。

右邊是N*M 網絡,它更多的是單向關注,是一個一對多的網絡。它的網絡價值就是用戶的數量乘以大 V 的數量。大部分的社交媒體和社區(qū)都屬于 N*M 網絡,比如微博,現在的快手、抖音。

那這兩種網絡結構的價值差別是什么呢?

假設一個平臺有三億用戶和一百萬大 V,那么左邊的價值就是三億的平方,右邊的價值就是三億乘以一百萬,這兩個網絡的價值相差三百倍。所以 N*N 結構的網絡效應和競爭力會強很多。

講完結構,我們再來看看 N*N 和 N*M 對應的留存和活躍特征。

N*M 類型的網絡比較適合做拉新。比如一個明星可以輻射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粉絲,所以你如果借助大 V 的號召力,很容易拉到新用戶。但是社交網絡的長期留存更多是靠長尾用戶之間的關系,這需要的是用戶之間的回訪,而不僅僅是內容。所以 N*N 適合做長期留存。

關于留存和活躍特征,我們再講一個指標:月活躍/日活躍。這一指標越低越好。一般而言,N*N 網絡月活/日活能達到 1.x-2.x 這一區(qū)間。例如超級活躍的微信是 1.x 。但如果是差些的工具類產品,會呈現越來越高的趨勢,如果增加到 10 ,就很危險了。

社交網絡的核心價值

至于社交網絡的核心價值我覺得有四個部分:首先用戶進入社交平臺,得給予用戶一個身份(用戶身份) ,有了身份之后讓用戶發(fā)布一些 UGC 內容(用戶內容),進而和其它用戶建立關系和互動(用戶關系、用戶互動)。

所以做社交平臺需要讓用戶的 profile 變得更豐富和更有價值,而用戶關系是四個核心價值中最關鍵的部分。

用戶能夠在社交網絡上長期使用的動力其實是“人+內容”。但目前大部分的產品只有內容。對于 Facebook 和 Twitter 等社交產品來說,新用戶的關系數量是一個非常核心衡量的指標,所以社交的成敗其實是用戶關系。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用戶關系會出現老化和更迭。這其中我們可以找到一個規(guī)律:社交產品是以每 5 年為一個周期不斷演進的。

最后,我對于社交創(chuàng)業(yè)的一些看法和建議:

  1. 所有社交產品都在給 QQ 或微信增加關系鏈,這是擋不住的。
  2. 在線社交產品還是美國更領先,多看看美國的產品形態(tài)。
  3. 啟動用戶群的選擇,要有足夠的人群密度。
  4. 針對中國市場的社交產品,最好不要叫英文名字。

當然,做社交這個領域是極難的。首先大部分公司對社區(qū)的理解不夠透徹;其次,要看你有沒有足夠的耐性去養(yǎng)。純算法驅動容易做不起來,因為算法特別短視;最后就是能不能足夠 lucky。因為做社交的失敗率非常高。

但是我相信,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變化和成熟,新一代的機會依然存在。

 

分享講師:吳疆,迅雷首席產品官、前人人副總裁。

來源:微信公眾號“42章經(ID:myfortytwo)”

本文由 @ 42章經 授權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流水賬不能叫復盤

    回復
  2. 再也沒用過人人了 七年時間了

    回復
  3. 然后吶,人人網現在還有人在用嗎,作為曾經的忠實粉,離上次打開人人感覺其莫名其妙也快有兩年的時間了??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