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玩跨界,微信仍然是一款通訊工具
現在是個玩跨界的時代,似乎不跨界,都不好意思繼續混移動互聯網了,不管是大公司還是小團隊,跨界思維都很常見了,尤其是正處在發展瓶頸的產品,急需新的嘗試來開拓市場。
但跨界也有一些需要大家留意的地方,一些很容易陷進去的坑。
跨界前,先明確產品的定位以及價值組件
最大的跨界贏家應該是微信了,作為一款通訊工具軟件,涵蓋了社區,社交,電商,游戲,資訊,自媒體,電子錢包,工具,o2o,服務,金融等多個領域。
最難得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他仍然還是一款通訊工具??!
很多產品跨界后會走上兩條路
顛覆性改變:
比如一款金融app,跨界前是隸屬于資訊工具類的產品,跨界后成了社區產品,這種類型的跨界,基本屬于產品轉型。
通常情況,如果將產品轉型和跨界嘗試未區分開的團隊大部分都會以失敗告終,并且為之付出昂貴的代價。
原因在于,產品其實就是在堆砌金字塔,需要以一個方向為目標,不斷向上迭代,而顛覆性改變,潛在含義則是指價值組件的轉移,一旦價值組件轉移,就等同于產品轉型。
而沒有區分這一點的結果就是存在兩個價值組件,也就是存在兩個方向,并且互相干擾,互相影響,不論是從團隊,市場來講,都是極為糟糕的事情,如同你沒有辦法簡潔的介紹自己的產品一樣。
另一種則是會出現臃腫,混亂的情況
這類結構,往往是由于盲目的跨界,沒有將新領域與舊領域很好的結合起來,最終產品就會越做越重,越來越復雜,導致用戶無法明確定義產品的用途,以及感知產品的需求價值。
這里額外提一點,什么是價值組件:
價值組件是產品的立命根基,是產品帶給用戶最有價值的一個模塊,也是產品本身最有價值的一塊。
案例:
對于微信而言,價值組件就是其通訊功能,對于淘寶而言,價值組件則是其支付寶體系,對于陌陌而言。價值組件則是其群組功能。
對于想要嘗試跨界的團隊而言,首要命題是,確定相應產品的價值組件,不能自亂陣腳。
思想上明確了價值組件,落地時突出了跨界的新領域
這是我們在實際操作中,最常遇見的問題,經常有朋友和我提及這樣的現象:想做社交,用了社區的做法,最后做出了一款工具。
當確定了價值組件以后,要知道其他所有功能,包括跨界功能模塊都是為了提高價值組件的使用頻率以及概率而服務的,我將這類型功能稱之為高頻組件。
比如微信的朋友圈,作為微信核心功能之一的朋友圈,現在仍然在發現頁的第一個tab,并且從朋友圈存在到現在,基本沒有明顯的變動。
相信對于微信團隊而言,要將朋友圈進行迭代,是非常輕松的一件事,為什么2年過去了,朋友圈仍然還是那個朋友圈呢?
朋友圈是典型的社區功能,或者說是輕社交重社區的功能,就模塊而言,用戶在這個地方最關注的是內容,內容包括了人以及事。
對社區而言,加強工具屬性,降低用戶產生內容的門檻,鼓勵用戶高頻率產生高質量內容是必備條件。
微信沒有做這一步,是因為 對于微信而言,朋友圈現在的情況已經足夠了,如同反復提到的一個概念,微信現在仍然是一款通訊工具,朋友圈存在的目的,只是提高用戶使用通訊工具的頻率及概率。
在移動互聯網大環境下,很多跨界的產品,最終都會出現,主次不明的情況,一味的強化跨界領域,最終不僅不能反哺價值組件,反而還在落地過程中產生了價值組件的偏移,導致用戶認知的變動。
補充一下:
高頻組件,是作為軟件吸引用戶使用的第二個理由,相對于價值組件而言,高頻組件更側重于使用頻率,而非創造的實際價值。
另外一個判斷條件則是高頻組件最終目的是將用戶轉移到價值組件。
與價值組件不同的地方在于,價值組件有且只能有一個,高頻組件則可以有多個。
以陌陌為例,類似于附近的人,留言板這樣的功能其實并不是陌陌的價值組件,而是高頻組件,滿足的設計需求是增加用戶的使用頻率,并逐漸將用戶轉移到陌陌群組里,相信大部分陌陌的忠實用戶都是群組的活躍用戶。
跨界領域未能將用戶回流到價值組件。
這里以金山電池醫生為例,筆者對這個軟件研究并不深入,但就其底部的5個TAB分布而言,就是明顯的跨界領域和原有領域沒有很好的結合。
金山電池醫生5個一級頁面分別對應 省電,充電,模式,耗電,熱點。
前4個模塊都是和工具性功能相關,而第5個模塊熱點則是類似今日頭條的一種資訊類產品。完全不具備反哺性質,也完全沒有做出反哺性質,這表示用戶使用電池醫生和使用熱點是抱著兩個不同的產品預期進行使用。
再來看微信和朋友圈,當在朋友圈看到內容后,有三種方式反哺其價值組件。
- 社區的點贊,評論,回復功能,能增加用戶之間的關系度,為后面的聊天搭好基礎
- 用戶通過 訪問對方個人資料能直接開展對話
- 朋友圈發表的內容,本身可以作為開場話題,解決無話可說的場景。
這里拋出第三個名詞:樞紐。樞紐存在的價值在于聯系產品內的各個模塊,建立互哺的渠道,能夠通過樞紐將用戶從價值組件上轉移到高頻組件,也可以通過樞紐將用戶從高頻組件轉移到價值組件,這一點是樞紐存在的最大意義。
類似金山電池醫生的情況,實際就是缺少樞紐這樣的渠道,導致用戶使用場景完全分割,工具屬性與資訊屬性完全分割,混淆了用戶的使用場景,不僅沒有互哺效應,更成為了彼此的拖累。
對于跨界產品而言,樞紐存在的必要性尤為重要,能否達到微信的效果,覆蓋了N個領域但對用戶傳達的感知始終如一,就在于如何定義一個能夠聯系所有模塊的樞紐,以及如何使用這個樞紐讓價值組件和高頻組件達成互哺效應。
對于跨界的使用在相機領域比較常見,像是fork相機,黃油相機等很多相機都結合了社區功能,同時電商,金融也有很多融合社區的跨界嘗試。
結合前文提到的三個關鍵詞,價值組件,高頻組件,樞紐,我們來看看黃油相機。
黃油相機總體分了兩個部分,作品展示以及相機功能,作為相機而言,其價值組件自然是相機模塊,濾鏡,水印等功能是直接為用戶創造了價值,那么作品展示則是其高頻組件,相信看的時間總比處理照片的時間多,符合高頻組件要求一。
同時,圖片社區與牌照功能并存,出現一個循環,看別人拍的照片覺得很漂亮—》自己拍一個à僅提供發布功能不提供保存功能à照片被他人看?? 類似這樣的一個循環,這期間擔任樞紐的載體是照片,通過照片的流動,達到互哺的效應。
再來看看萬能的手機淘寶
淘寶跨界也是非常多的了,社區,社交,C2C,電商,團購,O2O,服務等等,有三個典型的跨界模塊,愛逛街,達人淘,big 都是完整的一個社區產品。
簡單提一下這三個模塊的功能 結構,都是采用了底部一級TAB的方式。
對于整個手機淘寶而言,他的價值體現在交易這個環節,也就是支付寶才是淘寶最具價值的組件模塊,而其他的所有模塊均是高頻組件,目的是刺激用戶瀏覽,選擇,最終轉向使用價值組件進行付費行為。
而整個淘寶里,承擔樞紐意義的在于商品,不論是原本的電商板塊,還是跨界的社區板塊,都是以商品作為互通的承載。
效果如下:
- 用戶使用目的一致:在電商板塊是看商品,在社區板塊也是看商品,只是環境從系統變成了用戶的推薦和曬。
- 反復強調產品目的:購物消費,加強用戶對產品定位的感知
- 繼承已有產品使用目的,降低了社區最初發話題的模糊場景(不知道發什么,為什么發)
- 由商品樞紐形成良性循環,不知道買什么時—>去社區看看他們在買什么–>轉向消費–>曬到社區(需要一定刺激)–>被他人閱覽–>觸發他人消費行為。
各位看官是否知曉其中的隱喻呢。
文末,提出最后一個跨界需要注意的問題。
用戶對產品的認知是應該越來越清晰的,換言之,產品傳達給用戶的定位應當是垂直遞增加強的一個過程。
在多次使用過程中,用戶的行為預期會越來越明顯,初期使用階段,可以是無聊隨便看看,越是忠實用戶,越容易產生目的性使用,即想做什么的時候立即反應這款軟件,抱著很濃烈的目的性去使用。
對于跨界的產品而言,首要注意一點,改變用戶使用目的,和用戶心理述求是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代價,并且在嘗試跨界時,一定要注意,跨界本身給產品帶來的影響。
用戶對產品的認知是垂直培養出來的,經不起頻繁的改動,像是金山電池醫生本身作為工具產品,假設想跨界社交,先做了內容的信息流,在做基于內容的互動,最后基于人的互動分成三個版本,每個版本都會造成用戶認知的變化。
小版本迭代雖然是快速發布的最佳方法,但需要考慮每個版本是否都表達了同樣的訊息,比如對于純內容流而言,以資訊類,自媒體類為主要認知方向,若是基于內容互動則是社區性質的認知,若是對應人和人的互動,則是對應社交方向。
若按照這樣的節奏進行小版本迭代,用戶會先后經歷工具—資訊自媒體—社區—社交這樣一個認知改變,并且間隔時間較短。
看上去只是功能的迭代,卻產生了用戶對產品認識的偏差,并且還會受到一定的價值遞減現象
類似這樣的小版本迭代,會極大增加用戶流失的可能性,并且也為后面的版本迭代形成了阻力,比如用戶已經將產品認定為資訊社區時,如果部分用戶不喜社區,即使迭代除了社交,也同樣會被連帶不感興趣。
本文由?@曾文聞(微信公眾號:qixiecom) 原創首發,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