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S創業路線圖(廿五): 護城河在哪里?

2 評論 6454 瀏覽 33 收藏 12 分鐘

所有護城河的建造,首先基于你的產品給客戶帶來了真實且可感知的價值。如果只是銷售額數字上的競爭,去拼3年單、5年單,完全沒有意義。

上篇說到商業模式,相信開拓了很多SaaS創始人的思路。一個好的商業設計中,還需要有另一個必備組件,就是護城河。

沒有護城河的商業,我們也見過很多。例如:早年的進銷存軟件,最后價格打到幾百塊一套;還有近年的外勤管理這樣的市場,有十幾個研發就能做,這么一個涉及企業需求調整管理方式的產品,銷售說服客戶購買難度并不小,但企業平均客單價才做到幾千塊,人均月單產超不過2萬元,銷售團隊養活自己都困難。

一個好的商業模式中,應該有護城河的考量。這是為了避免很快從藍海轉入紅海,也是為了防止被巨頭突然入侵。

一、哪些不是護城河

首先我跟大家講講什么不是護城河。

(1)先發優勢

大家覺得先發優勢很重要,其實并不是,你先跑,但是你并沒有覆蓋到那些關鍵點,后發的人很快超越你。有一些積累是很容易被超越的。例如:大公司在網絡效率調優上有大量儲備,大公司肯大把砸錢,他們會更快。

(2)“我們比大公司更努力,我們決策更敏捷”,這個也不是

我也聽說過某大公司的項目負責人晚上干到1點鐘,去游個泳,回來繼續工作!畢竟他們更年輕,而我們toB創業者年齡大多在40歲上下,拼體力未必能贏啊。

(3)“我們客戶的操作體驗更好”

說實話,大公司在UI/UE方面的能力會更強。

(4)“我們的存量客戶很多”

這是一個防守優勢,但是你占整個市場的機會并沒有那么多。

二、真正的護城河

真正的護城河是哪些呢?

第一個是替換成本

如果你有一個產品就像滴滴一樣,用戶端和司機端都是今天用易道、明天用曹操,這說明它的替換成本是很低的。但對企業來說,選一個SaaS產品,除了采購成本、采購決策成本,還有使用成本(包括改變流程、新業務及操作培訓)和長期維護的成本。這對我們所有的SaaS創業者來說都是一個好消息,但這只是守成。

第二個護城河是品牌價值

如果我們在一個行業或領域里,已經形成了品牌優勢。這個可以算是一個有限的護城河,能擋住一些普通競爭者的攻勢,但擋不住更大優勢品牌的攻勢。

第三,最好的護城河是網絡效應

梅特卡夫(3Com公司的創始人)定律說:網絡的價值與網絡節點數的平方成正比。大家可能覺得toB產品形成網絡效應很難,但并非不能做到。結合我上次講的商業模式,如果只是做“鐵鍬”(工具)的,當然難以形成網絡效應;但如果是做行業的互聯網化改造的,則很有機會形成網絡效應。

我最近半年深聊了90多家SaaS項目,最近2個月也開始給5個SaaS創業團隊做常年戰略咨詢。其中,我已經看到多家SaaS公司的產品逐漸形成了網絡效應,或者將來很有機會形成網絡效應。我和這些創始人聊之前,有些人并沒有意識到他的項目有做網絡效應的機會,但我看到是有機會的。

說具體的例子,如果你是做家政SaaS的,那這些家政公司的阿姨、家政公司與請阿姨的家庭之間,就能夠構建網絡效應。上篇“SaaS公司的商業模式”中我提到,SaaS公司將來最能“自然”獲得的就是數據(至于如何正確地使用數據,上篇另有描述,這里不再展開)。

有阿姨的身份證、體檢、保險數據,也可以搜集客戶評價數據、家政公司管理數據……這個網絡效應是可以預期的。大家會說,這不就是滴滴的模式嗎?

對呀,但如果在臨時雇傭這個關系上,還需要家政公司的管理、有更多配對條件和對服務提供者的多維度要求(年齡、做飯水平、使用各類電器的技能、籍貫等等),為家政公司提供SaaS的企業將比這些家政公司更“懂”這個業務和阿姨。

互聯網理論認為,要形成網絡效應,首先要達到在目標群體的一定占有率。有個說法,這個比率是15%,15%就是一個爆點。當然這肯定與業務形態、節點間的粘性、分布密度、節點外逸比率等有關,所以我認為每個“目標群體”的爆點會有差異。但無論是15%還是25%,關鍵是你一定要聚焦。

如果你是做垂直的,設法先聚焦在一個城市、甚至是一個小區里。這樣才有可能在這個區域內形成聚集,形成網絡效應。打個比方:如果你面對100萬個節點,要做到15%就是15萬,一個月1萬你需要15個月。如果縮小范圍,就10萬節點,覆蓋15%,1個半月就做到了。達到15%之后,網絡效應形成,客戶積累的速度會成倍增加;客戶得到的價值與節點的平方數成正比,更會呈指數級增加。

如果你的SaaS產品確實無法形成網絡效應,那還有什么護城河呢?

還有一個護城河叫做“更細分的行業”。我舉一個例子:某個通用產品,適用于教育培訓、家居建材、服裝等很多行業。而SaaS團隊在每個行業都有點兒資源,都有幾個早期客戶,反饋還都不錯。這時候該怎么辦?

我建議,只選最適合、且未來市場足夠大的行業(或更細分的行業),先集中所有資源做這個行業。這樣的好處是,產品、銷售、服務(初期暫時沒多少市場工作,這里就不提)各條線都能夠聚焦在一個地方,無論是客戶需求、客戶決策鏈、電話邀約話術、銷售工具、能打動客戶的關鍵產品價值點……這些都是很集中的。

因此你能得到2個優勢:

(1)突破速度更快

你完全可以先集中在一個行業形成突破。未來有足夠優勢后再復制到下一個行業。

(2)有“更細分行業”護城河

比如說:一個大公司要進入這個市場,大公司肯定希望做出來一個適合所有行業的產品。如果我們只在中間選一個頭部的行業,比如說教培,我們就會做出教培行業的特點。

這個細分上形成很深的壁壘,那么就有可能能夠更好的保護這件業務。巨頭如果來,也不會只做這個細分。因為他面臨的市場肯定會很大,他已經有一年幾個億、幾十個億甚至更大的銷售額,他上來至少希望占住有一個億以上機會的新市場。而如果你選的這個行業只有兩千萬的市場機會,巨頭不會來做。

所以你甚至要考慮,目標客戶是“教培”行業還是太大了,是否應該只做“K12”、或者只做“英語培訓”?你可能會質疑,巨頭為何不能在做大行業時順便把你這個細分也“包含”了?

那我就再舉個例子:我中歐商學院班上有個同學的公司是做游戲的,他們做一個很常見的品類,但只聚焦“二次元”群體(不清楚的可以百度一下“二次元”與“三次元”的人群區別,簡單理解就是愛酷的年輕人吧)。所以在招聘設計師、工程師、服務人員時,就嚴格只要有“二次元”氣質的,只有這樣的人做出來的產品才能保障有強烈的“二次元”特性。

你可以想想,如果一個網易或騰訊這樣的游戲公司,規劃做一個新產品的目標群體起碼是1億以上人口,這個二次元的選擇與“一億”的選擇,不是被包含的關系,而是互斥的。

我給好幾家SaaS公司提供過這樣“聚焦細分行業”的建議。其中有一家當時沒聽進去,因為招了一個銷售人才有“家居建材”行業的大量資源就去嘗試做第二個行業,結果是白白浪費了2個月的時間。因此我經常會說“聚焦”。“聚焦”需要定力。

此外,多說一句,所有護城河的建造,首先基于你的產品給客戶帶來了真實且可感知的價值。如果只是銷售額數字上的競爭,去拼3年單、5年單,完全沒有意義。SaaS的本質在續費,在客戶得到價值。

少盯你的競爭對手,多看看你的客戶。

各位SaaS同行,你現在就可以思考一下——你的SaaS項目有沒有機會做出網絡效應?你是否應該要“聚焦”行業或者細分行業?歡迎交流!

(本篇結束)

相關閱讀

SaaS創業路線圖(十六)SaaS產品的定價、折扣及背后的商業模式

SaaS創業路線圖(廿四): SaaS公司的商業模式

#特邀作者#

吳昊,微信公眾號:SaaS白夜行,紛享銷客天使投資人、前執行總裁。20年企業信息化和6年SaaS營銷團隊創新經驗,每天一篇2000字SaaS創業文章的堅持者,目前正處在從創業者向投資人的轉型過程中。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謝謝老師

    來自廣東 回復
  2. a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