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輕的輕單是怎么重死的

0 評論 9529 瀏覽 2 收藏 9 分鐘

盡管自 Qdan 推出以來,我就一直想要研究這款產品。只可惜,直到它宣布團隊解散,自己卻沒有多少精力去思考清單體產品的形態。
在我看來清單的失敗無非五個方面:

  1. 內容生產方式
  2. 內容生產者之間的關系
  3. 內容與平臺的關系
  4. 內容消費方式與清單體
  5. 內容消費者是誰

五個角度看輕單的失敗

內容生產方式與清單體

Qdan 成不成,首先在于它如何改變原有的內容生產形式。為此,這個團隊做了什么呢?

為了把清單體往Qdan上靠,他們設置了一個又一個的框架標準,讓內容生產者往里面填空。比如每一個輸入框只能輸入一條內容,加圖片要一個個插入,等等。當然,輸出的結果的確很規范。每一篇內容看上去閱讀體驗都還不錯。

但問題同時也出來了:這樣子給內容生產者,甚至是搬運工都帶來了不少負擔。所以 Qdan 根本就不適合內容生產,也絕沒有任何可能創造出特別的內容。

由于在內容生產上,它并沒有變輕,所以我寧愿去使用 Markdown 類的博客,以致試用之后,我幾乎沒有碰過這個太重的平臺。

內容生產關系與清單體

內容生產方式的改變有兩種,其一是工具形態的改變,比如提高清單的排版質量的應用之類;另一種則是通過激發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動力,比如打造活躍的社群之類來完成。以往所有的信息變革都無外乎于此。

盡管 Qdan 看上去加入了或想要增加類似 Twitter 的關注、轉發、收藏、點贊、評論等社交網絡標配的機制,但這些和清單體有什么關系?這些可都對優質內容的生產提供不了多少幫助。

如果人們無法完成在同一話題下的聚合、討論與協同進行內容組織,這個平臺和Medium、Twitter 或者 Pinterest 之類又有什么區別?

清單體有沒有必要成為一個平臺

如果它對于信息的生產沒有太大的幫助,那么這個滿是清單的平臺又有什么意義呢?

僅僅因為人們喜歡閱讀這種內容形式?

事實上,清單平臺不應該僅是一個清單聚合的地方,平臺并不僅僅要幫助內容生產者展示他們的作品,否則就會為了形式而形式。

清單之所以聚合,是因為它們有著共同的理解

  1. 一些內容需要更簡潔的表現,文本的邏輯需要有窮而互斥。
  2. 還有一些內容可以無限的延伸和拓展。
  3. 興趣和思考可以創造出有趣的聯想。

然而,把它們限定在一個滑稽的文本框里的 Qdan ,對內容本身的要求可以說是一片混亂??梢哉f上面的內容除了軀殼相同外,根本不存在本質的共識。所以 Qdan 成為一個專門的平臺也就沒有了意義。

內容消費方式與清單體

雖然清單體對內容生產有著更高的要求,但它對內容消費的價值也值得深入的思考。

這種簡明的形式,對內容消費者明確認知對象的幫助也是顯而易見的。倘若只是像BuzzFeed 那樣隨意的列出條目,Qdan 和一般的媒體其實并沒有區別。

當其他平臺搬運來的內容開始堆入這個倉庫,我并不能理解它在閱讀體驗上有什么明顯的優勢。

人們瀏覽這些條目,然后樂呵一下去轉發,然后忘掉它們,接著讀下一條。這是媒體的邏輯,是Geekpark的邏輯,是可能吧的邏輯。但不該是 Qdan 的邏輯。

我一直暗自期待和推崇這么一類內容平臺,它能夠用內容讓讀者主動的根據建議找到新的行動方式,并改變自己的生活。

近日在 Producthunt 榜單上出現了一個名為 [Startup Launch List ]的產品,就是這么一個例子,它也正是喚醒本文的緣由。在上面,每個讀者可以根據需求在列表中勾選,系統會反饋出對應的清單,并引導自己去行動。

對,這是一個行動的媒體。清單就像一個個可以具體執行的指南一樣。這一點早先在 Wunderlist 的大眾清單上就有很好的體現。

內容消費者是誰?

談到這里,內容消費者就不可能是普通的受眾,他們已經有太多的清單媒體了。

如此甄選下來,核心的內容消費用戶,也就是 19%,需要有以下幾點特征:

  • 在自己的興趣與專業領域內,有自己的觀點和態度。
  • 愿意參考清單,作出現實中的行動。
  • 能夠積極的參與互動。尤其是在思路被激發后,根據現實的反饋,參與內容的補充。
    這當然也會決定內容的傳播不會只是簡單的轉發,而是更真實的體驗。

別搞錯了,清單體要的是 UOC 不是 UGC

總之,Qdan 只是一個傳統的社區+媒體。但它既不是一個社區,因為互動不足;又不是一個媒體,因為內容生產方式和質量上也不專業。所以,它實際上并沒有多少革新之處。

有趣的事,在它誕生早起,許多人將之稱為一個 UGC 社區。盡管這種相較于專業媒體編輯進行的清單體創作,這種叫法看上去有那么些相似,但其實是一種錯覺。

基于這種誤解,人們在上面像在論壇發帖子一樣創造自己的列表,并成為帖子的樓主。這也造成了 Qdan 在內容運營上的”失控”。

可是,清單的本質不應該是對內容的整理嗎?難道人們就沒有發現這些內容本身并不是被直接創作出來的,而是被發現和聚合的嗎?

正是因為整理和聚合的特性,其實UOC (User Organise Content)才是清單體的歸宿,也是讓它變輕的唯一辦法。

對應地,人們需要的只是用最便捷的方式,把同一主題下的內容放在一個列表里,就是這么簡單。不管是自己創作,還是采集別人的內容,都沒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清單體是一種去個性化的內容形式,它更注重的應當是內容本身。 所以 UOC 同樣也意味著內容本身比作者的屬性標簽更為重要。人們會更需要通過協作來編輯出更優質的清單,而不是獨自占有各自的片段。這也是 UOC 的本質特征。

但當下,并不意味著平臺可以獨霸用戶的內容。以小型社群的方式進行組織,可能會是最恰當形式。

暢想了這么多,也只是一些理論化的總結。

至于清單體的理想化產品到底該如何,其實我反倒認為 UOC 要求清單體的形式,而不是清單體要求 UOC 的組織。

不過,這些也都盡是YY而已。

 

作者:吾聊

來源:簡書

原文地址:http://www.jianshu.com/p/e997aa24d32c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