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網絡科學解構,悟空問答輸給知乎背后的邏輯
網絡結構也是互聯網產品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其中包括無標度網絡、小世界網絡、隨機網絡等等。而掌握了網絡結構就掌握互聯網產品設計與運營的內在機理,進而幫你更好地把控商業競爭或是躲避商業網絡攻擊。本文試圖從網絡科學的角度,去解構悟空問答輸給知乎背后的邏輯。
據統計,國民級產品今日頭條已經占據了互聯網近10%的用戶流量,張一鳴也深諳流量挖掘的玩法,諸如抖音、火山小視頻、西瓜視頻等爆款產品都是被頭條用流量和資源逐一挖掘出來。
可惜,這一次,悟空問答卻沒有這么好運。
有傳言,頭條為了扶持悟空問答,曾經從知乎一次性挖走300個大V,2018年計劃投入10個億的補貼。而事與愿違,據QuestMobile提供的數據來看,2018年4月到7月,知乎的MAU(月活躍用戶)從3019萬增長至3476萬,而悟空問答卻從93.4萬下降至67.9萬。
而頭條內部也傳來“悟空被并入到微頭條,悟空問答團隊100多人轉崗,悟空的部門總監也已經離職”這樣一則組織架構的調整消息。這更做實了頭條暫時戰略性放棄了對悟空問答這款產品的投入。
為什么知乎創始人周源曾對被挖300個大V這種行為嗤之以鼻,不屑一顧?頭條擅長做流量挖掘這樣的游戲,每次屢試不爽,但這次怎么就失靈了?張一鳴又是怎么看待此次挫敗,將悟空問答歸并到微頭條的旗下,用意又何在?
1、從社區運營發展的基本邏輯看
筆者曾經總結過一個社區發展的幾個關鍵階段,如下圖:
社區發展的幾個關鍵階段
社區的發展一般會經歷從社區定位,到冷啟動階段關注優質的PGC內容,再到擴張階段關注社區KOL運營,再到通過一些關鍵事件運營來引爆,試圖打破平衡點。
羅杰斯(Rogers)在創新的擴散(P298)提到,一旦系統內已有足夠多的個體采納了某些創新,達到一個平衡點后,擴散的過程將相對穩定,有一種自我維持的能力。即這個社區在不注入外部資源的前提下也能做到了自我維系,再往后則是構建社區影響力以及價值變現等階段。
熟悉知乎的用戶從2012年早期采用邀請注冊注重優質內容的積累,到2013年開放注冊后持續沉淀優質的答案,包括知乎日報等精彩文章。其也慢慢占領了人們在“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知識問答領域的頭牌心智。
周源似乎在《大城市的生與死》這本書的啟發下,一直小心經營和維護社區的規則和機制,哪怕是在17年商業變現的壓力下,也只是小心探索知乎Live等知識變現的形態。
知乎構建的是知識問答背后的強連接,而內容背后的用戶之間其實是“弱連接”。
對比知乎的穩步發展,悟空問答靠“AI提問,按回答字數進行補貼”的行為來實現早期內容的快速積累則顯得有點操之過急。以至于悟空問答的定位和調性是模糊的,你會看到大量蹭熱點的AI式的提問,諸如娛樂緋聞,體育事件,甚至包括各種收入水平的無聊探討等等。
另外從答者的體驗來看,除了羊毛黨不斷通過碼字回答問題賺錢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體驗,頭條也會用看似強大推薦算法,邀請大家去回答一些根本回答不上的問題。即使能回答上,在手機上去仔仔細細做一遍有價值的回答,也是一件極高門檻的事情。
殊不知,一個最知乎的答案(我們稱之為知乎體)恰恰是由個人經歷總結的經驗和理論,在3000-4000字之間,高度依賴故事或實例來說明一個方法論和論點。而知乎體之外的多樣化答案,也構建了一個很好的心流體驗。
很遺憾的是,10億的補貼并沒有給悟空問答換來羨慕不已的連接數,只是給頭條在媒體的屬性上增加一些添頭而已。
而這挫敗背后,也許還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原因。
2、用復雜網絡科學的視角解構背后的邏輯
我們都知道,互聯網產品估值高的原因是因為其構建了網絡效應,比如:很多互聯網公司的投資估值其實是根據的梅特卡夫定律來判斷的,即其價值(網絡價值)與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
所以你就不難理解,小米上市前要標榜自己是全球擁有連接數最多的IoT公司,而不是一家專門生產智能手機的硬件廠商。
所以你也不難理解,為什么螞蜂窩如果真的涉嫌偽造用戶數據,則其將會被投資界從一家網絡屬性的公司改判為一家旅游內容攻略發布的平臺型公司,進而其產品估值則會大大折扣(甚至是掉一個數量級)。
而借助復雜性網絡科學視角,似乎可以幫我們更好地透視事物背后的結構要因(網絡結構)。硅谷的創投教父彼得蒂爾也在《從0到1》中提到,最大的商業秘密就是冪律分布(power law distribution)。他發現在其所投資的100家公司的收益排名中,排名第一的收益是其他99家所有收益之和,而以此類推,排名第二的收益是其他98家所有收益之和。
冪律分布(power law distribution)
復雜網絡大牛A.-L. Barabasi(著有《鏈接》等書)在1999年提出了過無標度網絡(scalefree network)的概念,簡單地說就是度(節點的連接數)分布服從冪律分布的網絡,即網絡中少數稱之為Hub點的節點擁有極其多的連接,而大多數節點只有很少量的連接。少數Hub點對無標度網絡的運行起著主導的作用。
網絡結構如下圖:
新浪微博的網絡結構(無標度網絡 Scale-free)
新浪微博的網絡結構就屬于典型的無標度網絡。整個微博的網絡中,存在一些Hub節點(網絡大V),這些大V的粉絲動輒數百萬甚至是數千萬,而普通用戶的連接數(被關注數)則非常有限(一般在幾百左右)。整個網絡結構中呈現細長的長尾分布,最細的部分(大V)數量極少。
而無標度網絡有一個顯著特征:在被網絡攻擊時候(比如商業競爭),即在隨機的失效情況下極具魯棒性,但在專門進行大V節點攻擊的情況下顯得很脆弱。
通俗的講,頭條的微頭條如果從能從微博挖來100個姚晨這樣的大V,則能將整個微博網絡的大部分關注數遷移過來,進而對新浪微博形成一次影響較大的網絡攻擊。所以新浪微博是一直很緊張頭條的。
而這樣的網絡攻擊打法對于知乎卻適得其反,這又是為什么呢?
這是因為知乎的網絡結構不同于新浪微博,挖大V砸補貼這樣的運營打法不適用于知乎這樣的網絡結構。透過現象看本質,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知乎的網絡結構。
用過知乎的同學都知道,知乎上的核心場景是問答。知乎大V一般都是某個領域KOL,粉絲對其的關注主要體現在某個領域的知識層面。即粉絲是因為領域知識或興趣而聚合,人人之間關注是弱連接。即使諸如王諾諾這樣的知乎超級大V,粉絲數也不過40W。而在知乎里,這樣的興趣主題,知識領域卻很多,所以知乎里存在大量的中小V(這些中小V的粉絲從幾千到幾萬不等)。
因此,你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有人說,頭條從知乎挖走的300個大V,只是對知乎網絡結構的一次凈化,根本談不上沖擊。
更進一步的,我們可以看看知乎與微博的網絡結構差異:
- 知乎屬于典型的長尾分布,但是不屬于冪律分布,所以知乎的大V都以領域KOL為代表,且數量眾多;
- 微博屬于典型的冪律分布,微博的大V數量不多,但且粉絲數卻動輒百萬、千萬。
知乎網絡結構與微博網絡結構的對比
掌握了這樣的網絡科學視角,你也不難理解,諸如大V親自站臺,也無法對熟人網絡結構的朋友圈形成一次有效的攻擊。因為朋友圈的網絡結構則是非常接近于一個泊松分布(長尾分布的一種),也因為每個人的網絡連接數都差不多。
朋友圈的社交網絡結構
除非,來往把每個人的每個網絡連接都挖過去,才有可能對朋友圈形成一次有效的攻擊,而這又幾近乎于天方夜譚。
也基于此,我們似乎也能看出老羅的子彈短信想要攻擊微信的社交網絡也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在量子對話中談到的從微信的用戶群中切一塊細分蛋糕也是有可能的)。
談到這里,你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張一鳴為什么會把悟空問答產品合并到微頭條的產品旗下,因為從前面邏輯上可以看出,頭條之前所有對悟空問答的投入更適合構建微頭條這樣的網絡結構。
3、寫在最后的思考與啟示
本文思考視角源于量子對話《以網絡科學視角看互聯網產品》(劉肖凡、任群、田羽),網絡提供了一種看待世界的深刻視角,我們身邊到處是網絡,大到社會網絡、交通網絡;小到人際網絡、生物網絡,譬如:社交網絡中弱連接恰巧可以給你提供更好的工作機會。
網絡結構也是互聯網產品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其中包括無標度網絡、小世界網絡、隨機網絡等等。而掌握了網絡結構就掌握互聯網產品設計與運營的內在機理,進而幫你更好地把控商業競爭或是躲避商業網絡攻擊。
本文部分圖片參考:解讀冪律分布與無標度網絡(集智俱樂部)
作者:田羽,臭鼬實驗室人聯合發起人
本文由 @田羽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作者提供
如果初期缺少大v是不是就代表難以起步?
知乎網絡結構與微博網絡結構的對比數據能分享嗎?在做論文想引用一下
先弄點大V幾乎是必要的起手操作,但是問答整體畢竟是個內容產銷的產品,
高質量的問答才是問答社區生存的根本,否則直接百度或者上微博就能獲得很多。
而悟空因為背靠頭條各條線導流來的用戶群體,在創作能量上不如知乎長期累積下來的優質用戶(知乎起碼算是中上吧目前)。
但為了維持住這些用戶,整個社區的調性就在一些很沒有營養的問題中惡性循環。這樣的離心力直接甩掉了本來可能還殘存的部分優質問答用戶。
此話有理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