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健康行業中那些相對正確的產品方向

12 評論 56929 瀏覽 104 收藏 12 分鐘

在對行業做了深入分析后,作者對“互聯網+醫療健康”中的正確產品方向提出了一些思考。

最近針對“互聯網+醫療健康”基于全行業產業鏈做了一定的思考和分析,把前面寫過的三篇文章貼出來,供大家追溯查看:

醫療健康產業互聯網的思考分析

當我們談慢病管理時,我們談些什么?

對醫療健康互聯網C端產品的一些思考

過往花了些時間把“互聯網+醫療健康”從行業分析、慢病管理、患者端產品做了比較深入的分析,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部分,從集體政策到個體用戶,都做了一些思考和整理。本文將基于之前的分析結果更抽象、更概括、更本質的來說一下,在醫療健康這個領域中有哪些相對正確的產品方向。

我們主要來討論什么是“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正確產品方向,為解決這個問題,還是先從行業分析來著手。

一、行業分析

通過上面幾篇文章的思考和總結,我對于醫療健康思考的結論,在這里再貼一下:

行業特點:

  • 醫療健康是一個場景化的行業,在互聯網產品中要還原線下醫療健康的場景,構建診前、診中、診后的全醫療場景。
  • 醫療健康是一個專業性門檻的行業,互聯網無法消除這個門檻,只能去匹配這個門檻,包括構建線下的醫療資源(含醫生、醫院等)來提供相關服務。
  • 醫療健康是一個知識性行業,可在互聯網產品平臺上構建專業知識內容,來解決用戶對內容的需求。

行業核心:

醫療健康的核心還在于線下的醫療資源,這個是解決真實患者實際疾病的關鍵,擁有這類醫療資源的平臺會在眾多產品中脫穎而出。無論患者使用什么產品,他的核心訴求都是找到高效治愈自己疾病的途徑,因此誰能夠把握住線下醫療資源這個核心關鍵,誰就可以更好的勝出。

行業問題:

醫療資源的供應跟醫療服務的需求嚴重不匹配,需求遠大于供應,行業供需關系嚴重失衡。

基于上述分析,在“互聯網+醫療健康”中能夠做出比較不錯成績的產品方向,一定是圍繞行業核心,遵循行業特點,來解決行業問題。

二、發展趨勢

再對行業分析總結一遍后,在對該問題深入展開前,先來回顧一下這幾年“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發展規律和演變趨勢。

以目前市場上,某些相對成熟的用戶端醫療健康產品來說。

這里成熟也只是相對而言,“互聯網+醫療健康”直到目前仍然沒有被公眾大范圍的認可。核心原因仍然在于目前市面上的大部分產品沒有能力掌控線下醫療資源,造成產品所提供的服務仍停留在非常淺顯的泛健康類環節,不能解決用戶的核心問題。

丁香園,最開始是醫生端再教育的平臺,后續通過提供一系列C端健康工具延伸到用戶端,最近幾年融資后,在線下布局丁香診所,企圖在診所中通過診療服務從保險側、用戶側收費。

微醫,最開始是一個預約掛號的工具類產品,后續在全國各地開設互聯網醫院,產品核心也變成線下的互聯網醫院,線上部分也圍繞這個核心演變成為對互聯網醫院提供線上工具的閉環類輔助產品。

企鵝醫生+杏仁醫生,最開始做醫生工具的,通過工具提升醫療效率,因為專業性的問題,某些工具更多相對偏重的是醫生非核心業務層面的非醫療環節,如審批、病歷整理等。二者合并后,業務重點也變成在全國各地開設互聯網醫院,通過醫生多點執業,醫療資源流動來解決地域性醫療資源不均衡的問題,產品核心也變成了線下的互聯網醫院。

春雨醫生,最開始是醫患互動平臺,通過線上的“輕問診”方式,在患者診前和少部分診后的場景中介入,提供一定范圍內的醫療幫助,目前也不斷在線下開設春雨診所。

從上面簡單的追溯中,我們可以發現針對院外場景對C端或者部分醫生端提供服務的互聯網產品平臺,都在陸續拓展自己的線下策略,不惜重金在線下去開設診所/互聯網醫院。

我認為的核心原因還是在于項目初期在線上對用戶可以提供一定幫助,并積累一定流量,但因為缺乏線下資源的強力支持,再往核心問題深入時線上服務也如鏡花水月一樣,難以為繼。

基于上訴幾個平臺的發展歷史來看,在“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發展演變中,線下醫療資源始終是繞不過去的門檻,是無法回避的基礎條件。

三、深入展開

為了解決醫患供需不足的核心問題,針對供給側的方向,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

  • 提升醫療效率;
  • 增加醫療資源。

提升醫療效率:

主要指的是對院內市場的介入,通過新研制的醫療器械、醫療方法、醫療工具、輔助診斷工具等方式提高醫生診斷效率,這里面涉及到的是醫療器械技術的提升、AI醫療技術的提升。

類似依圖科技在做的影像學解讀系統、處方自動審核系統、多科室診斷輔助系統等等都屬于通過計算機視覺、大數據等科技手段來提供AI醫療的方式。這種方式因為也是實在地在解決醫患供需失衡的問題,在未來也會獲得持續的發展和提升。

增加醫療資源:

增加醫療資源包括(好)醫院資源的增加、醫生資源的增加。

(好)醫院資源的增加主要指的是在國家相關政策法律法規的支持下,通過資本、政策的有效介入,對某些區域的中低端醫院做有效的介入,通過資本運作,投后管理,實現對所投醫院的硬件和軟件兩方面提升,從而最終實現被介入醫院的醫療等級提升

如一級醫院提升為二級醫院,二級醫院提升為三級醫院,通過醫院級別提升來實現當地醫療水平的提升,當地患者也可以就近享受更高水平的診療服務。

如:北京愛康醫療集團對黃石愛康醫院的投資運營,成功將地方性醫院升級為區域性的三甲醫院,為當地所在區域的患者提供了實在可見的高水平醫療服務。

醫生資源的增加主要指的是通過資本、政策的介入影響,促進醫療人才的流動,完善醫療人才的職業進階路線,通過好醫生的流動和好醫生對團隊人員的水平提升來一定程度上增加醫生資源。

為解決醫患供需不均衡的核心問題,必須通過增加醫療資源這個核心辦法來核心解決。

總結

正如目前越來越多的傳統零售變成智慧零售,從線上電商到線下店鋪,從“互聯網+零售”到“零售+互聯網”,盒馬鮮生、盒小馬、小米之家等線下場景的大規模鋪開一樣。雖行業基本不同,但人性大致相同,這些傳統互聯網巨頭在線下的動作也能在某種程度上告知我們一定的產業方向。

過往幾年,我們看到的都是“互聯網+醫療健康”,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原來純互聯網公司開始在線下開診所、開醫院,我們需要把握住這種行業趨勢。

未來Healthcare行業一定從“互聯網+醫療健康”,逐步演變成“醫療健康+互聯網”。(AI醫療除外,AI醫療介入方式是科技手段,不是業務模式手段。)

擁有核心醫療資源的醫聯體、醫療集團通過內部對互聯網的重視和孵化,將資源跟互聯網結合,通過:

  • 診前:患者在院外通過線上獲取健康內容,預約掛號。
  • 診中:患者到院內基于線下醫療場所進行醫療場景化就診。
  • 診后:患者在院外通過線上的健康管理、家庭醫生網上簽約等方式來確認和維持診療結果,并不斷循環這個過程。

這樣,線上和線下,診前、診中和診后,院內和院外幾個維度都能夠將患者和醫療集團深度黏連,形成非常有效的醫療正循環,這才是最終能夠比較深度解決醫患供需失衡的根本方式。

基于上訴分析,我個人是強烈看好“醫療健康+互聯網”的,看好獨立的醫療集團通過對自身已經擁有醫療資源的優化和整合,通過互聯網的方式串聯起來患者全生活場景,從而更好的保證患者健康。

本文針對“互聯網+醫療健康”做了簡單的思考,比較粗略。

這個行業有著巨大的前景和宏大的未來,后續也會繼續思考和分享,本文也僅僅是針對“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第四篇文章。

后面也會不定期的繼續對Healthcare這個行業做持續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請大家繼續關注。

 

作者:田絲兒,公眾號(ID:U-4EverYoung)

本文由 @田絲兒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深表贊同 互聯網+健康是個趨勢,但是如果只作線上 很難做成服務閉環。做這個行業的產品,必須要想好每個業務對應的實際使用業務場景,不然很容易做成偽需求。對B端的產品,要能夠被大規模的使用 必須考慮涉及群體的利益鏈條分配問題,在這個行業實際使用者和是否采用這個這個產品的決策人很多時候是不一致的

    來自廣東 回復
    1. 必須有線下,也就是說必須有最本質的醫療服務

      回復
  2. 線下醫療資源始終是繞不過去的門檻,是無法回避的基礎條件,深表認同。醫療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領域,診前診中診后市場在持續了10多年的醫療信息化發展中已經趨于飽和,優化空間已不大,大型醫院虹吸效應愈發加劇,醫療資源分布極端不平衡,除非醫療系統內部有強大的推動力做革新,僅通過互聯網技術或先進設備技術在業務層面做加減法已不大可能短時間內出現黑馬。參考發達國家和世界頭號廠商如亞馬遜、微軟、IBM等無一不在醫療市場上損兵折將,可以毫不客氣的說,醫療健康+互聯網至今沒有一個真正成型成功的案例,丁香春雨雖然活的還不錯,但是在醫療整個市場來說不過是點小打小鬧,依然沒有深刻解決當前環境下的各種矛盾和問題

    來自四川 回復
    1. 說的對,作為在這個行業從業多年的人也真覺得挺苦的,歡迎加我微信討論 neutyz

      回復
  3. 不錯不錯,受教了

    回復
    1. 謝謝,多交流

      回復
  4. 說個悲觀的結論,就是莆田人的路子是對的嘍,只是他們走窄了。

    來自上海 回復
    1. 醫療從底層資源切是對的,但莆田系確實是走窄了

      來自江蘇 回復
  5. 感謝作者的分享

    來自北京 回復
    1. 感謝肯定,可以多關注我的公眾號,有更多分享

      回復
  6. 好文,拜讀,已關注公眾號,寫的真好啊~~~

    來自江蘇 回復
    1. 謝謝,多交流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