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中國互聯網
互聯網誕生于1969年,而中國互聯網建立于1994年,迄今尚且歷經了30年不到,但大家可以感受到的是,互聯網已經對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8月20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7.7%。
中國互聯網歷經了將近30年,已經從互聯網大國變成了互聯網強國。我們多數的80后,90后,都是成長于當下成熟的互聯網時代,時時刻刻享受著互聯網帶來的便利。與此同時,我們有必要了解中國互聯網的發展階段,及各個階段的商業模式,豐富自己的認知。
中國互聯網奠基人胡啟恒女士曾說:
中國的互聯網不是用八抬大轎抬出來的,而是從羊腸小道里走出來的。
那么,中國互聯網的起點在哪里呢?它經歷了哪些階段,發展成為當下8億網民的互聯網大國呢?我們將如何科學的對它進行階段劃分呢?
回顧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歷程,我們在很多的研究報告里了解,大概是以下三個階段:
- 1994-2000年 從四大門戶到搜索;
- 2001-2009年 從搜索到社交化網絡;
- 2010-2018年 移動互聯網和自媒體。
這三個階段,是通過“應用形態”的變遷為維度劃分的。今天筆者打算以“互聯網”為對象,以其發展軌跡為維度,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學術牽引期、探索成長期、快速發展期和成熟繁榮期。
- 學術牽引期。指的是互聯網從美國引入中國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國政府科研單位歷經數年的努力,推動互聯網從信息檢索,到全功能接入,再到商業化探索。
- 探索成長期。指的是逐步建立普通大眾對互聯網的認知度和接受度,穩步成長。在這一期間,我國最早一批互聯網公司相繼成立,熱情高漲,一路高歌,不畏互聯網泡沫期帶來的考驗,努力探索互聯網的商業模式。
- 快速發展期。該階段成熟的互聯網商業模式已經建立,“內容為王”的時代慢慢過去,開始轉向“關系為王”的web2.0?;ヂ摼W的角色關系也開始轉變,內容的締造者不再只是網站,個體用戶也可以參與其中,逐步通過內容來拓展自己的關系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SNS時代。
- 成熟繁榮期。該階段正是我們目前經歷的成熟互聯網階段。從微博的盛行,到2012年移動互聯網的爆發,移動應用與消息流型社交網絡并存,真正體現了互聯網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呈現空前繁榮的景象。
第一階段:學術牽引期(1980~1994)
互聯網誕生于美國,最早起源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的阿帕網,主要是用于軍事研究,它主要是幫助美國國防部抵御前蘇聯的核打擊而建造的通訊網絡。該網于1969年投入使用,起初是四個節點,到1981年發展到94個。同時,最大的信息檢索系統DIALOG也接入了阿帕網。
互聯網的雛形已經顯現,很多標準和特性亟待建立。這些標準在80年代逐步建立:
- 1983年,保羅·莫卡派喬斯(Paul Mockapetris)發明了DNS;
- 1984年,美國國防部把TCP/IP協議確定為所有計算機網絡的標準,為互聯網的全球一體化奠定了基礎;
- 1989年,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發明了萬維網(world wide web),為互聯網在全球的普及做好了準備,之后www站點迅速發展。
在互聯網標準已經完善后,中國的學者專家們也開始為接入互聯網做出努力。
由于美國有政策強制對中國進行信息封鎖,所以中國也只能通過學術研究的形式進行探索。最終經過政府長期的努力,于80年代初,成功在香港和北京設立國際在線信息檢索終端,實現和阿帕網相連,最終接入DIALOG數據庫系統。也就是說,中國互聯網的應用起初是通過信息檢索工具的方式融入的。
直到1987年,另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研究,有力的推動了中國接入國際互聯網,就是電子郵件。
1987年9月,在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維納?措恩教授的幫助下,王運豐教授和李澄炯博士在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ICA)建成一個電子郵件節點,并于9月20日向德國成功發出了著名的“越過長城,走向世界”的電子郵件。這預示著中國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但不是全功能接入。
但是這一階段中國學術機構也是努力的申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同時也收到了美國自然基金會主任斯特芬?沃爾夫(StephenWolff)的歡迎。
直至1994年4月初,中美科技合作聯委會在美國華盛頓舉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胡啟恒代表中方向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重申接入Internet的要求,得到認可。4月20日,NCFC(中國國家計算機與網絡設施)工程通過美國Sprint公司接入Internet的64K國際專線開通,中國實現了與國際互聯網的全功能連接。
中國成功實現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預示著中國互聯網的到來。在學術牽引期,互聯網的研究幾乎都是通過各國科研機構的學術交流來推動發展,真正觸及到普通人,還是個全新的事物。那么,互聯網的概念的普及以及商業模式的探索,成為新時代的使命;
第二階段:探索成長期(1994~2002)
在中國實現與國際互聯網的全功能接入以后,科研單位開始著手中國互聯網基礎設施和主干網的搭建,同時也有民營企業的參與,代表性的主要兩點:“.CN”服務器和主干網絡的搭建;瀛海威時空主干網的搭建。
1. “.CN”服務器和主干網絡的搭建
- 1994年5月21日,在錢天白教授和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的協助下,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完成了中國國家頂級域名(CN)服務器的設置,改變了中國的CN頂級域名服務器一直放在國外的歷史。
- 1995年1月,郵電部電信總局分別在北京、上海設立的通過美國Sprint公司接入美國的64K專線開通,并且通過電話網、DDN專線以及X.25網等方式開始向社會提供Internet接入服務。
2. 瀛海威時空主干網的搭建。
- 1995年5月,張樹新創辦“北京瀛海威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主營ISP(互聯網服務提供商)業務;
- 1996年12月,瀛海威的8個主要節點建成開通,初步形成了全國性的主干網。
互聯網環境及基礎設施的搭建完成,為中國互聯網的商業化做好了鋪墊。
1995年4月12日,成立一年多的YAHOO!上市,徹底激發了中國企業的互聯網創業潮:
- 1996年6月,新浪網的前身“四通利方網站”開通;
- 1996年8月,搜狐的前身“愛特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成立;
- 1997年5月,網易公司成立;
- 1998年11月,騰訊公司成立;
- 1999年3月,阿里巴巴成立;
- 1999年5月,中華網成立;
- 2000年1月,百度公司成立。
1996年底至2000年初,未來形成中國互聯網商業格局的大公司基本在這一時期成立,其中多以“網站建設”為主,也就是我們說的門戶時代。
而互聯網作為新興經濟體,新經濟概念+營收增長+新商業模式帶來的預期增長(其實就是網絡銷售 B2C和B2B),形成戴維斯雙擊錯覺+正循環效應。讓所有的人都心潮澎湃,nasdq指數的斜率陡然攀升。到2000年3月10日,納斯達克指數突破了5000點大關,并創下5132點的紀錄,之后開始迅速下滑,互聯網大泡沫開始形成。
互聯網泡沫無疑是對國內互聯網企業的一次重創。因為它們基本都是作為效仿者,復制美國的商業模式,四大門戶網站對標雅虎,百度對標Google。而在美國的企業可以通過廣告產生盈利,但是中國互聯網尚屬于發展初期,網民規模較少,認知觀念還在觀望和探索階段,并沒有完全建立信任感,最終導致各企業不能通過網絡廣告的商業模式實現盈利。
在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形成后,中國互聯網企業為了生存,為了實現盈利,都在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就在各企業頭疼的時候,轉折點出現了。
在2000年11月,中國移動推出“移動夢網計劃”,各SP積極參與,利用“移動夢網”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應用服務,獲取分成,很好的解決了生存危機,為探索商業模式贏得了時間。在2002年下半年,搜狐、新浪、網易均實現了盈利,不過“移動夢網”增值服務帶來的盈利占比超半,為后期矛盾的出現埋下伏筆。
第三階段:快速發展期(2002~2010)
在2000年至2002年互聯網泡沫期,“移動夢網”幫助中國互聯網企業實現盈利。在此期間,中國互聯網企業也是在不斷的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因為很大占比的盈利是依托于“移動夢網”,無疑是在給自己埋雷。就在后期,中國移動要強制改革分成模式,因為其當時的壟斷地位是無法撼動的,這讓很多的互聯網企業很無奈,所以建立更多新的商業模式勢在必行。
當然,在2002年,互聯網泡沫期漸漸的過去,人們對于互聯網的熱情隨時間推進,變得越來越高漲。
截至2005年,中國網民規模也是迅速增長到1億多。這就代表著互聯網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成熟的盈利模式可以開始實施,互聯網的商業價值得以實現。
典型的商業模式有四種:廣告、網游、搜索引擎和電商。
1. 廣告
- 在2003年,搜狐的廣告營收達到2950萬美元,較2002年增長113%;
- 新浪的廣告營收超過4000萬美元,較2002年增長了67%。
- 據統計,2003年中國網絡廣告市場超過了10億的規模,較上一年實現了翻番式的增長。以后,中國的網絡廣告市場一直保持著較快的增長速度。
2. 網游
- 2003年第三季度,網易將游戲作為獨立項目列出,其收入達到5650萬元人民幣,較上一年同期增長366.8%;
- 2004年5月,盛大網絡上市,當年實現了13.672億元的收入。
- 據統計,2003-2008年期間,中國的網絡游戲市場,幾乎每年都保持在50%以上的增速以上。
3. 搜索引擎
- 2004年8月google在納斯達克上市。
- 2005年8月,“中國的google”——百度赴納斯達克上市成功,當年實現收入人民幣3.192億元。
- 據統計,2004年中國的搜索引擎市場規模達到5.7億人民幣,較2003年翻一番還多。
4. 電子商務
- 2007年11月,阿里巴巴在港交所上市。當年實現營業收入21.628億元人民幣,較2006年增長67.2%。
- 根據阿里巴巴發布的數據,2005-2010年間,淘寶的網絡零售交易額年年翻番式增長?;ヂ摼W已經成為商務交易活動的重要信息流、資金流渠道。
總結一下,當艱難度過互聯網泡沫期之后,中國互聯網的主要商業模式逐漸確立并成熟起來,互聯網商業價值不斷獲得突破性增長,互聯網生態也開始慢慢向前推進。
2005年,博客的盛行,標志著web2.0的到來,由門戶和搜索時代轉向社交化網絡,大批的社交型產品誕生:博客中國、天涯社區、人人網、開心網和QQ空間,以及國外的Facebook。網民的地位開始由被動轉向主動,不光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成為信息的創造者和傳播者,都在通過互聯網拓展自己的社會關系。
同時web2.0時代賦予了互聯網新的意義:社會價值和主體地位。
社會價值
隨著社交化網絡的發展,以及網民主體地位的確定,互聯網承載的信息資源已經遠超傳統媒體,而且傳播速度相當快。所以,互聯網逐漸從傳統媒體的輿論放大器,發展成為了輿論引導者。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就是當年的“最牛釘子戶”,就是從互聯網上迅速傳播放大,直至引爆。
主體地位
2006年7月18日,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第16屆“中國新聞獎”揭曉,網絡新聞作品首次納入該獎評選,13件網絡新聞作品獲獎——互聯網作為主流媒體地位得以確立;
2007年12月18日,國際奧委會與中國中央電視臺共同簽署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地區互聯網和移動平臺傳播權”協議——這是奧運史上首次將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作為獨立轉播平臺列入奧運會的轉播體系;
四、成熟繁榮期(2010~2018)
在互聯網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都得以實現后,中國互聯網的商業格局基本確定。搜索有百度,社交有騰訊,電商有阿里,門戶有新浪、網易還有后起的騰訊網?;ヂ摼W生態已經形成,后期的發展都是在以既定的商業格局為基礎繼續拓展。
比如微博的誕生,初期就獲得了快速的增長,根據CNNIC的統計,截止2013年中,中國的微博用戶超過3.3億,在網民中的滲透率達到56.0%。
當然盡管網民規模還是在指數性增長,互聯網的載體仍然以PC為主,手機為輔。直到2012年,手機網民首次超越PC,成為中國網民的第一上網終端,也預示著移動互聯網的爆發。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模式:移動APP與消息流型社交網絡并存。這個階段的主要內容形式,是內容與服務并重。而且內容提供方式則主要是信息流。其中以消息流為主,而以內容流為輔。這個階段的內容發現機制,是借助于各種APP,用戶直面服務。換句話說,APP成為內容和服務中心,用戶則不需要僅僅使用搜索引擎或內容流型社交網絡了。
接下來市場上層出不窮的APP,產品發展模式的本質基本差不多,只不過其服務聚焦的點各有不同,細分于不同領域。O2O、社交類、視頻類、金融、出行、直播、外賣、知識付費、支付……
當然,現階段也不乏出現一些新的商業模式,但是這些商業模式的決定因素多是來自人性的把握,在既定商業格局下的拓展。尤其是貪婪、虛榮、懶惰,成就了很多互聯網公司的迅速爆紅。
那么,未來互聯網的邊界在哪里?成為很多互聯網參與者探索的問題。
總結
以上是筆者以“中國互聯網”為對象,以其發展軌跡為維度,從四個階段介紹了一下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歷程。
從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科研工作者通過努力,于1994年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標志著中國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歷經探索成長、快速發展和成熟繁榮期等幾個階段,從建立國人的互聯網認知到互聯網創業潮,從商業模式的探索到互聯網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實現,從移動互聯網的爆發到當前的空前繁榮,歷經將近30年,我國一步步成為互聯網強國。
認識過去,展望未來。那么,未來中國互聯網的邊界在哪里?
對于未來中國互聯網的邊界,筆者也不敢妄下斷論,只能從當下互聯網發展的生命周期來預測。筆者認為中國互聯網正在趨于平穩時期,原因很簡單,2012年移動互聯網爆發無疑是互聯網人口紅利期的鼎盛階段。但是隨著之后在移動端的深入普及后進入飽和狀態,尤其是00后這一代的人口增長較80、90后有明顯下降,也就是說未來的互聯網人口不會有明顯的陡形增長,甚至會短暫滑坡。但是整體還是趨于平衡的狀態。
互聯網趨于平穩期,意味著:1、就業機會減少;2、創業難度增加;3、互聯網階層固化;
1. 就業機會減少
互聯網紅利期,大批的創業者涌入,而互聯網人才匱乏刺激了教育和培訓行業,尤其在2012年以后,很多從業者通過培訓快速入門互聯網,幾年下來,互聯網人力資源的供應過剩,工作機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在未來互聯網的穩定期,行業不會再呈現爆發式增長,所以必定會對互聯網人才進行洗牌,適者生存,平庸者注定被淘汰。
2. 創業難度增加
互聯網人口增量下降,固有流量被寡頭企業瓜分,新型創業者位于行業的下游,只能在巨頭們既定的商業格局里尋找機會,但最終還是會被并購同化。所以說未來的新型獨角獸企業將會越來越少,然而機會也不是沒有,當下中國某些領域還是存在機會,如醫療、教育、金融、房地產等行業還是有可能誕生獨角獸的。但是這些行業在國內都是受行業規則和政府制度的影響,要想突破,還是要寄托于未來制度的改革。
3. 互聯網階層固化
在中國互聯網的探索期和發展期,互聯網作為新興經濟體,是通過新的商業模式不斷的打破舊世界創造新世界。但是在未來互聯網穩定期,靠創新來創業已經不太容易,更多的是在巨頭企業的指引下成長,一步步的為其已經建立的平臺做貢獻。而當下的巨頭在未來幾年也不會有很大的動作,多數在固有流量上下功夫,保住既定利益的前提下,探索新技術新概念。
這些是筆者對于未來幾年中國互聯網的見解,但是無論是互聯網創業者還是從業者也不要悲觀,可以把這些當做鞭策自己的建議,要想破局,還是有很多突破口的,如互聯網+、大數據、AI、VR,甚至區塊鏈等等,通過深度學習,拒絕平庸,未來還是美好的。關于這些以后再分享給大家。
這次的分享就到這里!
我是一名互聯網產品經理,平時喜歡看書,喜歡分享,愿獨立的思考和自由的精神常伴你左右。
作者:木木,微信公眾號ID:產品經理小密圈
本文由 @木木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作者木木,最近在忙于制作公司產品團隊的考核標準,所以請各位幫個忙,填一個關于產品經理考核標準的問卷,共8題,多數是選擇題,揮揮小手幫忙填寫吧,非常感謝!http://a89p381ea48vphac.mikecrm.com/dKwFq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