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紅利,被忽略的創業金礦
雖然總有人唱衰音頻付費,但是聲v和音頻付費卻很有可能是下個創業風口。
一、總受傷的知識付費
這兩天局面詭譎。
一方面,作為知識付費的主要倡導者,喜馬拉雅一年一度的123狂歡節又一次大賣,聲音內容銷量4.35億,比上一屆翻了2.2倍。
另一方面,各路科技媒體圈的大v又開始唱衰“知識付費”,一個個宣稱:知識付費涼了、內容消費永生。他們的意思大概是說:連知識付費的始作俑者喜馬拉雅,都把“知識狂歡節”的“知識”二字去掉了。
每逢羅胖發表演說,或者123狂歡節這樣的活動,就會有一群人跳出來,異口同聲地不看好知識付費。知識付費銷量越高,看空的聲音也就越多。
至今為止,他們已經為知識付費添加了如下罪名:
碎片化吸收沒營養、虛假學習替代真學習、裝逼工具沒卵用、收割智商稅很無恥、消費大眾焦慮很無聊、名人賣周邊很功利……
親們,能放過知識付費嗎?
我們且不說,以上知識付費的種種罪名,應用在圖書市場幾乎一樣完全成立,市面上很多暢銷書不也一樣淺嘗輒止沒深度、裝逼收割智商稅嗎?
我們也不說,就在本次123知識節中,最暢銷的依然是友鄰優課、蔡康永情商課、不一樣的新概念、奇葩天團……等知識付費內容。
我們就說一點: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朋友,一年四季不會跨入書店一步,或者跨入也是直奔暢銷書而去,對大神們推崇的深度著作視而不見?
現在通過知識付費,他們至少可以了解這本書的梗概了,哪怕只是梗概、是“別人嚼過的”內容,是不是也比完全不讀要好。
我就常??匆娺@樣的情況,一個女生聽了知識付費的“拆書”說,原來《人類簡史》這么有趣,我那套書很早以前就買了,但字那么多、一直不敢讀。又或者在書店里,有個兄弟說,這書這么厚啊,我一般都是在喜馬拉雅之類的fm上聽。
知識付費至少目前還算不上嚴謹的學術研究或者教育傳承,但是以上這種一般不怎么看書的人多不多、對他們有沒有作用呢?
更何況,我們現在都在說,要打“下沉市場”,要在五環外人群中攫取最后的人口紅利。
那么,對于五環外還沒有機會和條件挑燈夜讀經典著作的人群,知識付費有沒有用?對于看到一線城市繁華風景、卻實力不足、倍感迷茫的年輕人,這是不是新的助力?
一個證明來自喜馬拉雅123的銷售數據:用戶人群正從一二線向三四線擴張下沉,其中90后增加了6.3倍。
反對知識付費的人群,很多根本不可能成為知識付費的用戶,就像新中產們嘲笑下沉市場對趣頭條、拼多多的推崇一樣。
知識付費人群清晰、需求明確、場景穩定,只不過不宜過度哄抬解讀,講的仿佛要替代正常教育一樣,即可。
當然,喜馬拉雅淡化狂歡節的知識主題,倒是情理之中。這家公司從fm、有聲書,打到知識付費,再到內容消費全面開花,他們從一開始就不是以得到或者混沌大學為對手,而是意欲打造愛奇藝、閱文那樣的內容平臺,接著推出了自己的音箱,這就有一點“小亞馬遜”的意味了。
只不過,在內容領域“知識付費”是最容易冷啟動的切點,直擊痛點、提供捷徑、名人背書的東西確實很容易火。
把思路打得更開一點,我們會發現一個更有意思的東西:
長期以來,聲音的勢能一直被低估了,以聲音為核心賣點的大v們的機會窗口或許已經到來。
這是一個聲v紅利的時代。
二、自媒體的第二春?
互聯網世界有一群永遠在遺憾的“難民”,和筆者一樣,這群人從門戶、bbs甚至更早的時代開始“觸網”,從站長到論壇,從人人到開心,從微博到微信……在每一個時代都小有收獲,卻一直沒有大成。
我們成功地經歷了每一個時代,又成功地錯過了每一波紅利。
人們總是這樣,對近期的趨勢視而不見,卻對遠處的趨勢期待過高。
上??萍济襟w作者黑焰十字說,對于一個平臺,關鍵是進入的時機。從微博到微信,內容社區類大平臺的發展往往經歷萌芽、成長、成熟、衰落四個階段。
最好的進入時機,一定是“高速成長”的這個階段:一方面,平臺高速增長,新的內容消費形態正在迅速被普及;另一方面,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各種玩家紛紛涌入,但是壟斷性的頭部并未出現。
此時,平臺還存在著無限的可能,用戶對新的內容也滿懷好奇和激情,遠未到飽膩的階段。
這和聲v市場今天的情況頗為相似:從123到羅胖的得到,聲音消費高速成長,大量的玩家正在涌入這個賽道,成熟期看起來即將到來,最后的紅利還在。
這里有三個非常有趣的信號:
1. 主流玩家們來了
從供給端看,如123狂歡節上的聲音內容已經有9大品類、328小類、600個專輯,相較去年提升了三倍。
黃磊、馬思純、陳坤們的明星電臺,101火箭少女吳宣儀、科幻大師劉慈欣、莫言余華王安憶等文學大師的聲音專欄,42所世界名校的音頻課程……可以看見,聲音消費已經不再是網絡大v的專利,傳統圈層的名人們正在涌入,這和公眾號爆發期出現的情況非常相似。
2. 社群電商們來了
很多群主和裂變黨們搖身一變,成了販賣知識與內容的好手。聲音內容太適合他們了,沒有庫存,適合線上分銷和裂變,能利用現有的關系和社群資源。渠道體系和促銷模型的成熟,為聲音內容的擴張安上了三級火箭。
3. 爆款們來了
123狂歡節名列前矛的蔡康永情商課,銷量已經破億。據說是陶淵明后人的紫祺,做有聲書主播月入百萬。即便在勢能已盡的公眾號領域,夜聽成為最后的“神話”之一。
主流涌入,渠道成熟,爆款頻發……今天,已經沒有人可以輕易否定聲音類內容的價值,聲音已經成為和圖文、視頻一樣的主流內容品類,兩微一抖一喜fm,正在成為內容創業者的標配。
看起來,屬于聲音創業者的最好時機已經到了,公眾號創業曾經的繁榮景象,會在聲音領域重現?
反面的聲音則認為:這個春天會非常短暫,聲音的天花板遠沒有那么高,當你注意到它的時候,它已經到頂峰了。
如何評估聲音的勢能?
先讓我們換一個角度。
三、獨特的窗口期?
“慕陽,去喜馬拉雅、蜻蜓、荔枝之類開個專欄吧?”這兩年,一直有朋友對筆者說,“你聲音那么有蠱惑性,不開可惜了?!?/p>
不開!我每次都拒絕,因為人懶,怕麻煩。
其實很長一段時間里,筆者也一直低估聲音的價值,原因很簡單:聲音很麻煩,不像圖文那樣可以飛速跳躍瀏覽、一目了然,也不像視頻那樣富媒體全方位地刺激。
事實上,對聲音的忽略在創業圈是一種普遍現象。一開始是因為圖文創業門檻低、傳播快,牢牢占據了主導位置,后來是因為人們的目光被“短視頻”吸引,抖音們的爆發式發展,抓住了整個行業的注意力。
但是現在,圖文內容的創業已經飽和,公眾號領域頭部出現、大多數中小號的打開率和閱讀量斷崖下跌,從天而降的強力監管,更是讓走政策擦邊球野蠻生長、“彎道超車”的可能幾近于0。
另一方面,公眾號創業者們向短視頻轉型的嘗試并不順暢。很多自媒體作者抱怨說:抖音的玩法根本看不懂,套路和公眾號完全不一樣,流量和推薦完全算法看不明白,感覺水很深。
圖文紅利已盡,短視頻轉型不容易,這樣一個前狼后虎的尷尬時刻,反而成就了聲音創業獨特的窗口期。
聲音的優勢反而越發清晰:
- 場景很確定,所有不方便“看”的時候,都適合去聽,晨起、路上、等車、睡前……
- 比圖文更有溫度,你讀一本情商書的觸動,一定不如聽蔡康永娓娓道來有收獲。你去看羅輯思維的圖文,一定不如羅胖特色的腔調更迷人。
- 比短視頻創作成本低,適合播放消費的場合也更多。
- 傳播渠道已經成熟,小程序+社群+分銷裂變、打卡返現,當下階段容易出爆款。
實際的數據也可佐證:
喜馬拉雅上吳曉波頻道3-4億的播放量是視頻的十幾倍,而喜馬拉雅平臺本身月活9000多萬,活躍用戶日均使用135分鐘,90后用戶的復購率達到70%以上。
聲音創業,看上去很美好,這還僅僅只是“內容”一個方面。
四、聲音創業的星辰大海
1. 聲音社交
前段時間,有一款社交產品挺火,成了互聯網觀光團們的打卡地。
在這款叫join的app上有一個設計:你要想加誰為好友,必須先回答ta提出的一個問題,請注意,這個回答是要通過語音的。
這樣的設計,毫無疑問增加了用戶的使用門檻,給水軍假號們出了難題。且不論這種設計是否合理,筆者用得著實很爽。前面說過,我是“聲音很有蠱惑性”的那種人,結果就是通過率很高,聊天觸發遠超探探。
無獨有偶,這段時間另一個火起來的社交app——音遇,主打的也是聲音。
這是另一個創業方向,聲音社交。
實際上,聲音社交并不是新話題,從最早的聊天室,到yy頻道,再到陪我、隔壁同學、電波、狼人殺……作為一個可以凸顯社交魅力優勢的切點,聲音一直是社交酶。
畢竟,總有一群一發聲就讓人酥的“聲優”,也總有一群對聲音癡迷的聲控。
可惜的是,聲音社交的玩法一直不成熟,常常是火一把就死。那么在今天,可不可能有新的突破?
2. 聲音交互
更大的一個方向叫聲音交互。在大洋彼岸,聲音交互已經誕生了亞馬遜這樣市值突破萬億的超級公司,echo音箱成為智能手機后的新一代超級終端。
美國科技市場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2018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音箱市場報告》指出:2018年Q3全球智能音箱出貨量2270萬部,同比增長了197%。
在國內,幾乎所有的大公司都開始做音箱,百度小度、訊飛叮咚、天貓精靈、喜馬拉雅小雅、小米小愛……忽如一夜ai來,千家萬戶做音箱。
但是,并沒有一家公司復制亞馬遜的成功,國產音箱們也遠未達到echo的高度。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沒有一家公司,同時具備亞馬遜的各項優勢。百度的數據算法很強,訊飛的語音交互絕對領先,喜馬拉雅的內容沉淀很抓人,阿里的營銷能力超級強,小米的智能家居產業鏈很豐富……把這些整合在一起,勢能可能與亞馬遜等量齊觀,但是現狀是分裂。
聲音交互要有“大成”的關鍵要素,被各家公司分別占有,其中任何一家都不能同時具備這樣的語音交互、算法、內容、硬件生態。
于是,“生態戰”爆發了,以上玩家都在做os,都想打造自己的生態,都想做基礎設施水電煤……不是因為這些很fashion,而是要想成為中國的亞馬遜,就必須整合各種資源的合力,這么做必不可少。
比如,訊飛很早就推出了開放平臺,為移動應用、家居、機器人、車載、客服、醫療、金融、營銷行業的開發者,提供語音識別、語義分析、實時翻譯、人臉識別等150多項ai能力,他們想做的是語音智能的水電煤。
事實上,這一開放平臺已經有90多萬開發者,海底撈的電話機器人、vipkid的一對一教學、海爾的智能冰箱、多家大銀行的語音識別都使用了訊飛的語音技術。不過這家公司的氣質就像它的誕生地科大一樣,我是技術宅,我只做,我不說。
同樣的還有百度的度os、小米小愛、天貓精靈的生態等,沉淀了巨量音頻內容的喜馬拉雅,看起來也不會放過這塊肥肉。
艾瑞10月數據顯示:小雅音箱的單機人均使用次數是行業平均的12倍,每天使用時長達到105分鐘。
抓人的海量內容,如果加上厲害的技術算法,將非常適合打生態,或許他們很快也會走上os之路。畢竟語音交互最核心的還是在于語義理解上,而擁有海量的中文語音語料庫是喜馬拉雅獨有的優勢。
于是,一個誰都不會放過的潛在紅利出現了:基于聲音交互能力的軟件和硬件。
蘋果終端的爆發,帶來了app生態;微信的爆發,帶來了自媒體生態。不妨設想,如果聲音交互終端在未來爆發,獲得巨大的流量,這可能會是一個新的生態級機會,在中國版亞馬遜的孕育中,更多的聲音創業者將被成就。
從電臺有聲書到知識付費,從聲音內容到聲音生態,這是聲音創業的想象空間。
你會成為聲v紅利中的咪蒙、羅胖、量子云嗎,還是新機會中的美團、滴滴?
#專欄作家#
張俊,微信公眾號:阿辯論(ID:bianlunlove),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上海帥醒科技創始人兼CEO,專注TMT領域產品開發和商業分析,運營爭鳴辯論(全國大學生)組織和sns lab社群,事件營銷操盤。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你好,請問如何聯系筆者?
做音響的,背后真正的價值是用大量的用戶樣本訓練AI
可是聲音跟內容分不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