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市面主流IM,高潮過后究竟誰在裸泳?
偉大革命導師馬斯洛同志曾教導我們“人類的需求當中,社交需求僅排第三位,是繼溫飽、安全等生理需求之后的一種需求,而這種過渡需求的滿足是為了得到后續需求的滿足:尊重與認可?!蹦敲创藭r問題來了,市面上的社交app到底誰在裸泳而誰又在借著大浪裸泳呢??本文將起底市面上主流IM,看看他們到底誰在打著社交的名義搞“約X”而哪些軟件是真正圍繞社交在做產品,尤其是用戶的安全需求。
IM類型一 約X型
典型代表:陌陌、微信、世紀佳緣等
制霸功能:媚眼、附近的人、人群標簽化、搖一搖等
說到近幾年的社交產品的趨勢,其實用一個字就能概括——約,現今社會已經不是那個懵懂少年期盼著女神來蒞臨我的黃鉆八級QQ空間的年代了。對于這一點,鵝廠作為IM界的鼻祖早有預判,小龍哥給出了大眾一份絕對滿意的答卷。
當年的微信,拋開熟人社交不談,那些“附近的人”“搖一搖”等功能還是非常搶鏡的。緊接而來的便是陌陌,雖然起了個晚但也趕上了末班車火了好一陣子??墒聦嵉降兹绾文兀?/p>
本人在網上下了幾張肌肉男和高富帥的皂片配以瑪莎拉蒂的車鑰匙,微信附近的異性,2公里內四十人挨個搭訕“約么”,至少一半在拒絕之后回復“不約”或者“滾蛋”,另一半則沒有任何回復,搖一搖搖了三十次,只有一個妹子通過好友申請,由于距離太遠,聊完過后也并沒有下文。
同樣方法,陌陌附近異性,2公里內100人,挨個打招呼“約么”,一周后僅有兩三個顯示已讀卻并沒有回復。
測試的結果是:陌陌居然大多都是僵尸用戶。微信搖一搖實測下來絕大多數頭像模糊,名稱也類似隨機生成,如果主流的約X平臺都如此,其他小炮平臺更不用提了。
但話說回來,還是鵝廠醒悟的早,號稱俺們是一個生活方式,靠著生活化的場景應用(紅包、支付、電商)打了個漂亮翻身仗,看看好基友陌陌還在拜托約X的標簽,然而并沒有什么卵用,用戶是用手指投票的。可以見得,基于約X為目的的IM都是曇花一些,至于基于興趣的IM應用有可能存活但一定不會是以后的主流。
IM類型二 工作狂型
典型代表:脈脈、釘釘
制霸功能:匿名爆料、免費電話、群任務功能
“6000萬地鐵廣告為脈脈App帶來260萬用戶和3億美金”咋一看還以為哪只基金在A股救市呢,不是別的,正是脈脈市場負責人的豪言。今年上半年脈脈的廣告攻勢非常之猛烈,看著眾大佬拿著爪機說丟了白手起家沒啥,可以憑人脈東山再起,眾屌絲倍受鼓舞認為人脈TM是第一生產力,筆者也毫不猶豫下了一個,以為會是中國的領英。今日的脈脈匿名區各種吹水,月薪沒有20k+就別上了,眾神紛紛教你新姿勢做人。
在脈脈上,北上廣的房價不再高不可攀,女神都是咨詢公司、風險投資,男生都是CEO,至少也得是個VP,沒這些個頭銜就回家玩孩子吧,整個社區充斥著浮夸風。不知道讀者怎么想,但在筆者心目中,這并不是真正的社交。
再來看看阿里系,微信這些年的成功大大滴刺激了阿里的心靈,做來往、買微博、投Snapchat,各種IM布局來試圖扳回其在社交領域所失去的。今年重拳推出的釘釘似乎有點起色,這款產品推出以后業界反響不一,但總歸是阿里一款非常有誠意的IM產品,主打團隊辦公,服務中小型企業,其中免費電話“釘”功能非常適合需要群通知的行業(導游、警察等)。比起之前和微信高度同質化的來往比,這款產品總算是暗含了阿里自身服務中小企業的基因,但工作當中的社交是否是符合用戶期待的,我們還需要給他們更多時間來觀察。
IM類型三—安全社交型
典型代表:黑莓BBM、Telegram、安司密信、蘋果Imessage
制霸功能:通信加密、閱后即焚、隱私保護
如果把 IM 圈子看作一個江湖,那么很多人在玩詠春,另辟蹊徑的玩獨孤九劍。人人喊口號革命、創新,也許會把最基本的核心屬性給忘了。那么什么樣的屬性既是基石又是絕殺呢?似乎在約X和工作的渠道越走越遠的人們忘了最基本的安全。是的!安全通信無小事。已隨風飄去的陳老濕暫且不談,君不見還熱乎的陶吉吉童鞋、畢福劍姥爺隱私也屢遭爆料,雖說都不是啥好事兒,但人家就好這一口你說是不?想象著大熱天在家吃著火鍋,你的那些小秘密就被人爆在網上,那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主打安全的IM產品是不多的,而且這個領域長期被國外廠商占據,除了國外廠商可信度更高以外,簡捷高效的傳輸體驗也是俘獲用戶芳心的因素之一。
該領域基于黑莓手機的BBM和以開源、開放為口號的Telegram在國內都已經有數百萬級的粉絲用戶。除了有良好的交互體驗和強大的信息保護能力之外,國內IM喪失了最基本的“安全”也是喪失用戶的原因之一,就筆者而言筆者周邊有不少金融界人士開始轉向俄羅斯人開發的telegram,對于廠商軟件的安全性考驗將會是一個大的趨勢。
如果說目前的IM市場是春秋戰國時代,不論各諸侯都拿出什么武器在拼殺,都不應該以犧牲用戶安全需求為代價,畢竟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但真正理解了這場游戲的廠家卻寥寥無幾。
寫在最后
幾乎任何聊天工具發展到后期都無可避免的成為廣告的大本營,微信、微博、陌陌、Facebook都“在劫難逃”。
最初的目標是單純的,滿足人們溝通、交流的需求,隨著商業化需求提上日程,產品功能不可避免地增加,而團隊的注意力被新功能所吸引,微信的朋友圈廣告、微博上各種商業廣告和無效信息充斥眼球,各種無效約X信息。總之,在專注通訊這件事兒上,似乎越走越遠了。
而專注于通訊體驗的好產品,其實并不多,在筆者看來,我所期待的一個社交App就是界面干凈、整潔,較為流暢的運行速度和優質流暢的交互體驗就夠了。在這波約X大潮過后,究竟誰在借著臺風裸泳,相信看到這里您心里應該有了答案。
本文由 @李大齊 原創投稿,并經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編輯。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