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的 K12 大蛋糕,一口吃的下么?
增哥導讀:K12市場的“碎片化特征”造成了一個在線教育領域幾乎無法回避的問題:即使在有強資本驅動,創業者的步伐都無法邁得太大。對于擁有巨大潛力的K12市場,要么在腳踏實地地做,要么轉行去更小更集中的市場。
不僅在基數上占據了巨大的優勢,由于中國人才選拔制度的關系,K12是每一個孩子必經的階段,且試錯成本極高,家長們對于教育價格并不敏感。根據騰訊課堂《2014年K12教育市場分析報告》,40%的K12家長每年的小孩課外學習費用在5000元以上,其中15%的家長的投入更是在上萬元。 可以說,K12課外輔導市場規模大概在2000億人民幣左右,而公立學校K12市場的價值更大。
面對K12人群潛在的巨大市場,創業者選擇了從不同的產品形態切入,但他們都面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碎片化的K12市場:
1/ 年級的碎片化
“年級的碎片化”是最為直觀的印象,12年的K12,從大的角度來說,最大的區別存在于小學、初中、高中,這三個階段里,用戶的需求并不一致。而具體到每一個年級,用戶的需求也不大一致:
對于小學來說,成績并非強剛需,尤其是在1-4年級,學生的培養更多的是素質教育,家長們也并不把學生的分數掛在嘴邊,而會更多注重孩子們的興趣愛好的發展。到了5-6年級,面對升學的壓力,家長關注的重心就會有所轉移。
對于初高中來說,分數開始越來越重要,提分成為剛需,當然,層次上還有些區分,例如初三和高三絕對是重中之重。
2/ 人群的碎片化
“人群的碎片化”的最為簡單的理解是:“學神”、“學霸”、“學中”、“學渣”、“學沫”。一個班級里,我們總能夠找到不同類型的學生,例如“抄作業”和“刷題”顯然是兩幫人的需求。
如果更為認真一些,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A 知識點甲、乙學生理解了,丙、丁并不懂,而對于B知識點則變成甲、丁掌握了,乙、丙覺得是一個大難題,“世界上沒有相同的一個孩子”,因此“個性化”教學成為標準互聯網必須迫切解決的一個問題。
3/ 教材的碎片化
“教材的碎片化”另一個說法是“教材多樣化”,這是從1987年國家教育委員會下發的規定,在那一年發布的《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工作章程》中第一次明確提出:“在統一教學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領導、有計劃地實現教材的多樣化”,以“促進中小學教材質量的提高”。
于是,在現在的K12市場上,我們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過于“多樣化”的教材,以語文為例,出現了近十個版本,包括人教版、北師大版、蘇教版、粵教版、華師大版、語文版、魯教版、北京課改版、魯人版。
這個現象出現在每個學科,甚至在一個地域內,不同學校學生所使用的教材都不大一樣。拿山西晉城舉例,這里的教材更是顯示一種“混搭”的風尚:語文蘇教版、數學華師大版、英語牛津上海版、物理滬科版、化學人教版、生物蘇教版、歷史華師大版、地理人教版、政治魯教版。
4/ 標準的碎片化
“標準的碎片化”的另一種說法是“獨立命題”。就即將到來的2015年高考來說,全國34個省市,共有15個省市將會對高考進行全部科目或者部分科目獨立命題,即使使用全國卷的話,不同的省市可有I卷、II卷的不同選擇。
這個標準的碎片化在中考上就變得更加復雜,全國可以獨立命題的中考單位是300多個,而且不同地市對于中考的要求也不一樣:考多少門,如何計算成績,更是如同“八仙過?!币话?,各顯神通。
無論是年級、人群、教材還是標準的碎片化,他們都做了一件事情, 就是將原來巨大的K12市場切的七零八落。用一個在K12領域創業失敗的朋友的話來說:“當我進入K12的時候,我以為我進入在線教育最大的市場,但事實上這是一個網格化的市場,每個兜兜里也就幾十萬人,好一點是100萬,能做的也就是這幾百萬,還競爭異常激烈。”
K12市場的“碎片化特征”造成了一個在線教育領域幾乎無法回避的問題:即使在有強資本驅動,創業者的步伐都無法邁得太大。
我們可以舉幾個例子:
產品型的團隊,比如題庫類 —— 猿題庫和魔方格。猿題庫的人群主要是7000萬左右的初高中生,魔方格則覆蓋兩億的K12用戶。目前猿題庫所支持的初中教材版本就有50種,高中有25個;魔方格則支持更多的教材,創始人楊成夫告訴我:教材課本有1836本,有將近106個不同版本的教材了。而走到了這一步, 兩家公司都花了將近兩年的時間。
事實上,兩年的時間都有些不夠,可以幫他們做一道數學題,只把目光放到高三,這個領域獨立命題的單位是15個,教材的版本在25個左右,同時科目是9個(包括基本的語數英、文科及理科),那么對于一家想要有所作為的公司來說,需要準備的SKU數就在3375個(真實的數字肯定要低),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工程。而如果想要走的更遠,覆蓋整個高中階段,這個數字就要翻三倍。
平臺型的團隊,比如一起作業網、家教O2O、在線輔導平臺。一起作業網成立于2011年,從小學市場開始起步,直到今年 D 輪以后,公司才正式大舉向上拓展服務人群,進入初高中,究其原因是教材和標準的碎片化,造成內容的缺失。
而對于家教O2O、在線輔導平臺,城市拓展是他們不能夠跨不過去的坎。這其中不僅有個性化教學,同時還要針對區域做本地化的服務。這里最為典型的場景是,雖然家長們普遍認為北京的教育資源遠遠高于其他很多城市,但是要真正意義到課外輔導的時候,對于學生和家長,他們仍然期待是一個更了解本地教育的老師。
一道 “Yes” or “No” 的選題擺在了創業者的面前:對于擁有巨大潛力的K12市場,要么在腳踏實地地做,要么轉行去更小更集中的市場?,F在,我們常常會聽到:“教育的風口從未到來”、“教育的窗口期早已過去”又或者說“在線教育本質上是一個偽命題”,事實上這些都是表面的。教育是一件嚴肅的事情,品質是他們在用戶那里唯一的通行證(補貼這個事情,還是算了吧…),因此,多留一些時間給這些真心在做教育的人,也是不為過的。最后,請呵護這些勇敢的創業者。
作者:荔閔 ;轉載自:36氪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