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張小龍太克制,還是張一鳴太膨脹?

2 評論 14045 瀏覽 30 收藏 10 分鐘

這個時代給了我們很多,也限制了我們很多。

張小龍關于產品經理最著名的言論其實是“上帝論”,他認為產品經理就和上帝一樣,要知道用戶的欲望然后根據欲望制定規則:“讓他們按照這個規則來,當你做到了,你會有上帝般的成就感?!?/p>

由這個體系其實衍化出了之后微信所有的為與不為,IM、朋友圈、公眾號、小程序都是在搭建底層的基礎規則,更像是工具,但在形成平臺生態之后從不過多干涉。

微信的不為比為可能更重要,如果上帝都不善良,只顧聰明,那這個世界豈不是要完蛋?

我一直無法認同外界關于“是張小龍的克制成就了微信”的言論,那更多是很多產品功能沒法達到一個文藝的理想主義者對于“底層規則的設計標準”的要求而已。

在2017的時候,張小龍自己終于有過一次解釋:

“很多人認為我們在微信產品里很克制,但其實我當時聽到這樣的評論是有一點點驚訝,因為克制這個詞從來沒有在我的腦袋里面出現過,如果說做一些事情我們要求自己很克制的話,那是一種什么樣行為?那是一種自我壓制的行為,但是我并不認為我們在做這樣的決定時我們要自我壓制,或者說自己切割掉我們很多想要做的事情,那不是一個很好的狀態。”

所以說,與其討論“那些年微信做失敗了的功能”,不如思考下“那些外界認為微信應該做但微信就是從來沒做的功能”會更有意思。

比如微信剛誕生的時候,當時的短信和很多IM產品都會做未讀已讀的狀態提示,很多人覺得有用,但微信從沒做過。張小龍覺得這樣的功能是滿足了一部分用戶,但得罪了另一部分,不符合上帝般的一套規則普惠所有人的思路。他甚至認為,符合人性就是要給人撒謊的機會:“如果把人都像機器一樣約束起來,不一定是好事。”

張小龍拋出“上帝論”的那一年,今日頭條才剛剛成立。只不過最先上線和成功的并不是那款新聞資訊app,而是搞笑囧圖和內涵段子。

張一鳴認為世界是多樣化的,他不想把自己的判斷強加到頭條的任何一款產品上。在面對財經雜志小晚夾槍帶棒地提問時,張一鳴回道:“我們做技術的時候沒有說要模擬人性,也沒有說要引導人性,你們文化人給了我們太多深刻的命題?!?/p>

然而,不推崇克制的張小龍一直在少做,大量的新功能其實被穩穩地收在四級菜單里,而不承認強加的張一鳴的產品矩陣卻越來越大。

百度在一統搜索的產品和商業化之后,2005年做出了百度知道和百度貼吧兩款大熱的UGC產品,無論是業界還是用戶都交口稱贊,盛極一時。馬上百度就在第二年進軍社交和電商,推出百度Hi和百度有啊,最后無疾而終,太子李明遠曾因此離職短暫加盟UC。

這像極了在移動互聯網上替代了百度的頭條,在打通機器推薦+商業化的閉環后,又做成抖音制霸國內短視頻領域一年多,連出海的成績都讓臉書的Ins倍感壓力。

如今頭條也要同時進軍電商和社交,是張一鳴膨脹了嗎?還是沒人看到已被弱化和邊緣掉的悟空問答和微頭條?

頭條產品機制的復用,其實和美團異曲同工,像是掌握了一套“線下商戶上門地推鐵軍方法論”,然后到所有可能的領域比如餐廳酒店電影院按摩房輪著去試一遍。

想用上帝的洞察力去引導人類欲望的張小龍,其實追求的是更底層也更簡單的基礎規則,而不干涉和沒有價值觀的張一鳴卻需要更多的數據來不斷推給你更多的內容。

張一鳴曾經說他不會去做O2O,這在當年看來很合理。但是抖音的餐館POI打卡領券功能,明顯是在做 “線上流量帶動線下,線下優惠反哺線上”的事,這甚至和他龍巖老鄉的起家業務產生了正面競爭。當年TMD三兄弟在西湖邊上喝著健怡可樂談笑風生,后來卻又相愛相殺難免一戰。

我很同意魏武揮老師的一個觀點,興趣推薦并不會造成信息繭房,社交分發才會。對一個普通人來說,朋友圈里看到的刷屏反而會增強你的觀點,很難擺脫熟人圈的影響,而興趣推薦完全可以推全新的東西給你。社交圈子固化或者說微信不怎么加新朋友的人,往往只能去知乎等平臺才能接受到一些和他朋友圈大相庭徑甚至截然相反的觀點來盡量沖破這個繭房。

張小龍和張一鳴之間核心理念的沖突,其實更像是喬布斯式的“在技術和人文的十字路口有一口我的墓碑”,到底選哪條路走的問題。

上世紀80年代左右,蘋果電腦橫空出世,在科技與藝術的結合上達到了巔峰,但是后來很快慘敗給了蓋茨天才般的商業能力,而管理能力的缺失更是讓喬布斯被趕出自己創建的公司。但到了蘋果手機時期,喬布斯在技術、人文、商業和管理四方面達到了最大平衡,也才有了后來的傳奇。

從這個角度來看,張小龍要比張一鳴幸運得多,他在商業和管理上花的精力比同級別企業家要少得多。微信的商業化與其說是謹慎不如說是緩慢,很多部分也被交給了集團來處理。而頭條的人數規模(現在還要加上出海國家的員工數量),應該早已是廣州微信的數倍不止。

張一鳴曾被苛責大學時候的他如果遇到今日頭條這樣的產品估計點都不會去點一下,盡管頭條的公關們都奮力跳出來說一鳴經常打開今日頭條,但是,如果張一鳴確實有他自己說的那么推崇延遲滿足感,估計大學時候的他就算下載了抖音也是玩一會就刪掉了,絕無可能成為重度用戶。

但不是出于天然的熱愛和興趣所在,而是通過數據和a/b test驅動尋找需求然后以大力出奇跡的方式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這套方法論到底有沒有問題?也許就像你很難想象黃錚這樣一個能參加巴菲特午餐在第一份工作期間已經身價千萬美金的精英人士,會是拼多多的天然資深用戶一樣。

只不過,PC時代苦無出路只能把foxmail賣掉的張小龍反而在后來的十年里更好地守住了自己的初心,年輕14歲的張一鳴卻在內涵段子被迫下架之后還要苦熬通宵出面發布道歉信。

這個時代給了我們很多,也限制了我們很多,而現在顯然已經不是2011年那個移動互聯網的蠻荒元年了。

張小龍沒把克制當標簽,希望張一鳴也沒有膨脹。

#專欄作家#

柳胖胖,微信公眾號:一個胖子的世界。11年起有過兩年O2O創業實戰經驗,現在互聯網金融社區做產品,長期對互聯網產品保持觀察,對商業模式和實戰案例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本文由 @柳胖胖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

    回復
  2. 寫的好,張小龍那個上帝視角很贊,工作幾年,做過工具也做過策略類產品,工具更考驗一個產品經理對產品的理解,因為工具樸實到了沒有可以運用策略的地方,放大了看iphone也是一個純工具,喬布斯還是很理解用戶才作出這么極致的產品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