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 Vlog 的人多了,但想靠它賺錢不容易

1 評論 15335 瀏覽 13 收藏 15 分鐘

Vlog火了,當前拍Vlog的人也越來越多了,但是先要靠Vlog賺錢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打開一瓶可樂有兩個視角,搭一趟公交車有三個畫面,完成轉場需要四段音樂,這是標準的 Vlog 拍攝模版。

不少人正拍攝 Vlog,部分觀眾正觀看 Vlog,而更多的人并不了解 Vlog 到底是什么。我們選擇與一些 Vlog 創作者及相關行業人士對話,設法理解 Vlog 這種陌生的視頻形式,分析討論 Vlog 的概念、內容創作及商業化進程。

本文是第二篇。第一篇《Vlog 火了,但 Vlog 到底是什么?》。

VUE 上周更新的 3.0 版本,正式將 Vlog 社區前置到主界面。這個屢獲蘋果官方推薦的視頻剪輯軟件,在經歷社區化轉型后,把 Vlog 這個標簽緊緊地貼在 app 上。

Vlog 內容開始獲得受眾,視頻剪輯工具紛紛轉型為 Vlog 內容平臺,但距離 Vlog 成為「內容消費」到底還有多遠?

一、像網紅一樣,比網紅更多

Vlogger 個人的商業化路線跟所有網紅無異,發布內容獲得一定粉絲積累以后,與品牌、廠商合作,植入商業內容,一般方式為產品露出或「愛用品」推薦。

冉發財(@冉發財)曾經拍攝上傳過一些穿搭內容,就有一些配飾廠商找上門希望植入推廣內容。作為曾經的 Vlog app 運營,冉發財觀察到 Vlogger 接商業推廣的門檻并不高。

這種商業植入模式已經相對成熟,常見于美妝內容,粉絲數量是衡量內容博主商業價值的最重要標準,而博主制作的內容質量反而不是重點。這種商業模式下, Vlogger 要與所有的「流量博主」競爭,能憑借「Vlogger」這個身份獲得足夠收入的博主非常少。

拍 Vlog 的人多了,但想靠它賺錢不容易

▲ 井越做的「超硬」推廣. 圖片來自:@jyhachi

井越是國內少數幾個全職 Vlogger 之一,目前他接的商業推廣方式包括產品植入、品牌贊助視頻以及出席、拍攝品牌活動。

雖然他有簽約的經紀公司,但只負責與品牌對接「談錢」,并不參與 Vlog 的制作。產品植入在視頻中的表現形式,以及井越如何以喜劇形式「調侃」品牌方,全都由他一人把控。

我拍一個展覽,跟別人拍出來肯定是不一樣的。這需要不斷地跟品牌溝通,除了我自己外,沒有人能更改我的作品。

說服品牌接受自己的內容呈現方式和風格,是 Vlogger 接商業推廣的「功課」之一。理想狀態下,Vlogger 比其他領域的「網紅」更多一些優勢,其商業競爭力應該是自身的審美水準和 Vlog 制作能力。

以商業化最成功的 Vlogger Casey Neistat 為例,他為 Nike 手環拍攝了一條廣告 片,但內容是他和朋友Max的環球旅行Vlog,他們把拍攝預算都花在環球旅行上,但制作出的視頻卻很好地詮釋了 Nike 希望表達的「分秒必爭」。

他為三星拍攝的一分鐘廣告片,甚至能夠出現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把 Vlog 制作得比一般廣告片更有趣更好看,是品牌青睞 Casey 的原因。

一個人就是一個廣告公司。

王曉光這樣形容 Vlogger 拍攝商業推廣片。Vlogger不光是做「流量生意」,還要能提供獨特的、有創意的拍攝方案,商業與內容之間取得平衡,才能長久走下去。

與美妝、游戲領域相比,國內 Vlog 商業化仍未具規模。能制作高質量 Vlog 的博主較少,而且以個人生活記錄為主的 Vlog,內容與 Vlogger 的個人屬性綁定很強,粉絲看重內容品質,也看重 Vlogger 本身的態度。

大部分的博主不會為了小利而降低內容的質量,破壞自己辛苦經營個人形象和內容頻道,因此 Vlogger 接商業推廣受到一定的限制。

拍 Vlog 的人多了,但想靠它賺錢不容易

▲超模、Vlogger Karlie Kloss 為三星做推廣. 圖片來自:VRScout

對于市場來說,越來越多 Vlogger 的出現,僅僅是為科技產品、拍攝器材等找到「野生代言人」。品牌們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慢慢認識、接受繼而發掘 Vlog 更廣更深層次的商業價值。

也有不少短視頻開始「蹭」Vlog 的熱度,那些貼上網紅、明星出品,但非個人創作剪輯「偽 Vlog」,也有可能占掉 Vlogger 的商業市場。

二、平臺引導用戶進行「內容消費」創作

幾乎所有主打移動端短視頻剪輯的工具,都希望降低視頻拍攝、剪輯的門檻。

在業界認為短視頻走到下半場,內容成為最主要競爭力的狀況下,以記錄個人生活為主,使用手機、卡片機等輕便器材拍攝的 Vlog 很容易引起開發者們的注意。

貓餅從 17 年 10 月開始向 Vlog 剪輯工具、Vlog 內容社區轉型,同年 11 月底一閃發布 3.0 版本,添加了圍繞 Vlog 的視頻剪輯功能。而前期拍攝功能做得不錯的 VUE,半年前開始轉攻后期剪輯, 上周正式更新的 3.0 版本,將 Vlog 社區前置到主界面。

拍 Vlog 的人多了,但想靠它賺錢不容易

Vlog 工具、內容平臺現階段的思考是,如何吸引越來越多人拍 Vlog,以及如何讓 Vlog 內容實現商業化。

拍攝 Vlog 的人越來越多,也出現了井越這樣的全職Vlogger,但能制作出優秀內容且有分享意識的 Vlogger 仍是少數。

根據貓餅前產品經理 @純銀V 分享的經驗,剪輯工具的用戶較少考慮「內容消費」,因此制作出的視頻盡管畫面精美、情緒飽滿,但節奏拖沓、缺乏看點。缺少「分享性」的內容很難獲得受眾,更別談實現商業化,用戶仍需要「引導」。

一閃同樣做了很多事情去「規范」用戶制作出的 Vlog,例如規定字幕擺放在固定位置,且只能使用白色,使用 app 內有版權的音樂等。這些「限制」的目的是為了讓初成品效果更好,降低畏難心理,吸引更多人拍攝 Vlog。

拍 Vlog 的人多了,但想靠它賺錢不容易

冉發財認為 Vlog 作為一種內容形式,要在國內真正大火還需一段較長時間,而押寶 Vlog 的互聯網產品,去「教育」用戶的成本太高了。

18 年 8 月,@純銀V 個人微博承認騰訊收購貓餅,其創業團隊轉身投入到一罐 app 的開發。今年內,騰訊在短視頻領域有諸多布局,Vlog 顯然也是騰訊看中的一塊內容市場。

目前,Vlog 商業化嘗試較多的一閃 app 有濾鏡、背景音樂內購,也與一些品牌合作。如,飛豬、井越、熊小默等進駐了一閃的 Vlogger ,為 OPPO 手機拍攝了廣告片。幾個 Vlogger 出鏡,并分別使用 OPPO 手機拍攝了東京、紐約、香港的夜景。

雖然這條廣告片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 Vlog ,但它嘗試了 Vlog 內容平臺實現商業化的其中一個方式,就是把進駐的 Vlogger 直接與品牌推廣對接。但因為國內的大部分品牌還對 Vlog 概念認識模糊,這方面的合作推廣還是比較少。

在 Vlog 市場中「稍稍來遲」的 VUE,也進駐了冬瓜孫東山(@冬瓜孫東山)、竹子(@你好竹子 V)等知名Vlogger,并上線了視頻打賞功能,讓入駐的 Vlogger 能通過內容獲得收入。可以說是做足了準備,要從工具轉型成為一個垂直內容社區。

雖然這些垂直內容社區很努力,但顯然都不夠實力把 Vlog 打造成現象級的「訂閱內容」。

Vlog 的策源地 Youtube,從 08 年 Vlog 出現至今,已經積累超過一億條相關視頻。最著名的 Vlogger Casey Neistat 擁有超過一千萬訂閱粉絲,他的 Vlog 觀看量達到百萬級別。即使不拍攝品牌廣告片,通過 Youtube 的廣告分成,他也能獲得數百萬美元的收入。

拍 Vlog 的人多了,但想靠它賺錢不容易

▲ B 站 Vlog 挑戰. 圖片來自:bilibili

相比之下,國內最受 Vlogger 認可的社區 B 站,對 Vlog 的重視程度和產出量就遠遠不夠了。Vlog 目前在 B 站仍沒有專屬分區,被歸類在內容雜亂的生活「日?!箙^。

今年 9 月份,微博推出「Vlog 博主召集令」,邀請了很多明星拍攝上傳 Vlog。B 站 12 月上線了「30 天 Vlog 挑戰」,目的同樣是為 Vlogger 進行粉絲引流,但相關的創作補貼并不多,基本忽略不計。

這兩個綜合性內容社區對于 Vlog 的扶持剛剛開始,Vlog 內容基本還是碎片化地散落在各個平臺。要實現 Vlog 內容商業化,形成商業閉環,需要更強大的平臺支持。

三、仍需要更多的歐陽娜娜

「Vlog」成為一個高頻詞匯,人們開始去了解、觀看 Vlog,但 Vlog 在國內還沒成為現象級的「訂閱內容」,知名度超出 Vlog 原本小眾圈的 Vlogger 也只有明星歐陽娜娜一個。

拍 Vlog 的人多了,但想靠它賺錢不容易

▲歐陽娜娜 Vlog. 圖片來自:YouTube

探究 Vlog 尚未大火的原因,首先是硬件基礎,其次是拍攝、制作視頻的意識。

誕生了知名 Vlogger 的美國,在攝影器材和網絡基礎是先行者,具體表現為有拍攝「家庭錄像帶」的傳統,網費較低、網速較快,移動設備看視頻也很方便。而國內在膠卷攝影機、DV 年代并沒有太多表現,互聯網起步較晚。

如果在你的童年,爸爸媽媽就已經拿著攝像機拍家庭錄像,你肯定不會對拍視頻這件事陌生。Vlog 要大火,還需要更多的「歐陽娜娜」。

冉發財這樣形容「跳過攝像機時代」對人們拍攝意識的影響。

拍 Vlog 的人多了,但想靠它賺錢不容易

▲ 家庭錄影. 圖片來自:Depositphotos

在社交網絡、智能手機逐步發展以后,國內才慢慢出現了用視頻記錄的意識。國內互聯網起步晚但發展較快,5G 馬上要來了。15 秒的微信小視頻,微博故事,到土味、三農視頻,近一兩年,短視頻的火爆離不開移動端的發展,而對 Vlog 形式的認可則主要具體表現在年輕人身上。

VUE 在大學生中做了一個實習生招募的活動,要求報名者拍攝一個 Vlog 投稿,約有 1200 人報名,最終收到 800 多個投稿,這些投稿都準確拍出了標準的 Vlog 形式。

在上一個版本(半年前)中,我們擔心「Vlog」這個詞對用戶造成疑惑?,F在我們發現,很多用戶開始拍攝 Vlog,把自己的視頻命名為「Vlog」,「Vlog」這個詞的接受度變得越來越高。

VUE 的創始人鄺飛認為到明年的這個時候,Vlog 應該能達到大火的狀態。

明年年底 Vlog 是否能到達大火,內容商業化是否能走到成熟階段,尚不可知??梢钥隙ǖ氖?,Vlog 帶來的新觀念讓更多人開始拍攝視頻,他們最終不一定專注在 Vlog 形式,但拍攝視頻必然成為人們記錄、表達的主流方式。能夠大眾化的內容,必然能擁有市場。

 

作者:潘勁虹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4NAUP0Y_oW4oNqxxvUppFg

本文來源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愛范兒,作者@潘勁虹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騙我,你還是一直在騙我

    來自重慶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