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訂閱正在成為主流,這是今年 App Store 最賺錢的十個 app

0 評論 4209 瀏覽 2 收藏 7 分鐘

在人們普遍印象中,游戲是最賺錢的互聯網業務,但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主流媒體的吸金能力同樣不俗。

知名科技媒體?Business Insider?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Sensor Tower?的數據,對 App Store 截至 11 月底各應用的收入作了統計,報道中說排名前十的應用中,可能有一大半是老外不熟悉的名字,因為來自中國的應用占了半壁江山,并且多為視頻和直播應用(游戲不在本次統計范圍內)。

▲? 圖片來自:MyBroadband

流媒體視頻應用 Netflix 以 7.9 億美元的收入高居榜首,定位與它類似的騰訊視頻排名次席,但收入與前者有較大差距,為 4.9 億美元。

上榜的同類別應用還有騰訊的老對手愛奇藝,前 11 個月賺了 4.2 億美元,排名第 4;優酷的收入比其他兩個國內對手少了一大截,為 1.93 億美元,排名第 8;迪士尼和 21 世紀福克斯聯合出品的 Hulu 以 1.33 億美元的收入位列第十,反倒是擁有《權力的游戲》的?HBO NOW?并未進入前十。

▲ 圖片來自:搜狐

當然,說到視頻網站,自然少不了 YouTube,過去 11 個月其 iOS 端的收入為 2.4 億美元,排名第 6。但不同于上述幾家以正版影視作品吸引用戶,YouTube 上的內容以 UGC 為主,社交屬性較強。

收入排在 YouTube 之前的是另一個主打視頻分享的網站——快手,收入高達 2.6 億美元。

▲ 圖片來自:Business Insider

音樂類應用同樣獲利頗豐,但進入前十的并不是今年上市后勢頭正猛的 Spotify,而是此前被認為舉步維艱的老牌流媒體音樂平臺 Pandora,營收 2.3 億美元,看來瘦死的駱駝還是比馬大。

余下的兩個席位分屬兩個社交工具:QQ 和 Tinder,雖然用作略有差別,前者是即時通訊應用,后者主要用于陌生人交友,但都被打上了「年輕人」的標簽。

2018 年 App Store 收入榜前十(不含游戲):

  1. Netflix,7.9 億美元;
  2. 騰訊視頻,4.9 億美元;
  3. Tinder,4.622 億美元;
  4. 愛奇藝,4.205 億美元;
  5. 快手,2.645 億美元;
  6. YouTube,2.442 億美元;
  7. Pandora,2.257 億美元;
  8. 優酷,1.929 億美元;
  9. QQ,1.597 億美元;
  10. Hulu,1.326 億美元。

應用內訂閱已成主流

在賣廣告之余,訂閱為主的會員模式正在成為流媒體平臺另一條有效的變現途徑。

被 Spotify 和 Apple Music 壓得喘不過氣來的 Pandora,去年 4 月正式推出 9.99 美元/月的付費訂閱模式,愛奇藝近日宣布其會員收入首次超過廣告收入。

雖然 App Store 會對應用內購買抽取 30% 分成,但這部分成本已被廠商轉嫁給了用戶,iOS 端的用戶購買騰訊視頻、愛奇藝等視頻網站的會員,需要支付比 Android 和網頁端更高的費用。不過從排行榜來看,不少用戶似乎并不在意差價,直接在 iOS 端進行了付費訂閱操作。

這與 App Store 早期的營收模式相比有了很大變化,最初 App Store 常見的收費場景無非是付費應用下載,但這種收費是一次性的,除非有新版上架,否則理論上用戶只需付一次費用即可終生使用。而應用內購買過去多見于游戲,各大游戲廠商或通過優秀的內容,或套路,吸引玩家不斷「氪金」。

近年來,隨著視頻網站的興起和人們版權意識的增加,付費訂閱開始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相比「一錘子買賣」的付費下載,按月、季度或年收費的訂閱模式無疑更具備「可持續發展性」,為開發者帶來更多現金流。

App Store 甚至直接上線了「推廣 App 內購買項目」的服務,用戶可在下載 App 前就直接購買包括訂閱服務在內的內購項目。

iOS 生態的完善和人們付費意識的增強,也讓曾經風靡一時的「越獄」產業沒了生意。著名越獄軟 Cydia 的開發者 Jay Freeman(Saurik)12 月 16 日在?Reddit?上宣布由于 PayPal 數字令牌授權接口出錯可能對小部分用戶產生影響,決定關閉 Cydia 商店的內購功能,他還向?TechCrunch?承認原本打算于今年年底關閉 Cydia 商店。

不僅是流媒體,效率類工具諸如密碼管理工具 1Password、記賬工具 MoneyWiz、寫作工作 Ulysses 等都開始轉向訂閱制收費,最典型的例子當屬微軟的 Office,雖然仍保留了單機版?Office,但訂閱制的 Office 365?才是如今微軟主推的產品。

Adobe?在這方面轉型得更徹底,該公司從 2013 年起不再推出單機版軟件,全面改成訂閱制,其營收也在之后快速上升。

 

作者:吳羚

來源:https://www.ifanr.com/1148094

本文來源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愛范兒,作者@吳羚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