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雙十二簡史:起源清庫存,回歸清庫存

0 評論 3452 瀏覽 17 收藏 13 分鐘

十二未來的出路,很大概率就是“清庫存+特賣”。

即便是所有人的痰盂,也是我心中的圣杯。

這句話拿來形容雙十二再合適不過了。對大平臺、大商家來說,雙十二純屬雞肋,已經淪為痰盂,但是對社交電商以及中小商家來說,雙十二卻是圣杯。

雙十一、黑五在前,雙十二在后,前者已經透支消費,后者近幾年表現趨于平淡。各大電商平臺、品牌商表現疲軟,也未有實質的戰報出現。雙十二看似雞肋,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原創者和后來者對待它的態度冰火兩重天。拼多多、愛庫存這類社交電商平臺在雙十二高調得多。

看起來已經涼涼的雙十二,似乎有了新的定位與出路。

八年簡史

2009年,雙十一誕生。三年后的2012年雙十二誕生。要注意2012年這個歷史節點——那年年初淘寶改名為天貓,阿里把重心由C2C轉為B2C。而在前一年,中小賣家“十月圍城”,雙十二誕生一開始其實就存在大量權衡因素。

  1. 是為淘寶C端小商家設立的,目的是和雙十一“主將”天貓大商家做區隔;
  2. 存在很大一部分的清庫存考量,順便幫助雙十一備貨過多的商家清理尾貨。

雙十二從誕生一開始就帶有兩個屬性:一是為商家清理庫存;二是刻意與雙十一尋找差異。這個基調基本奠定了未來八年雙十二的變遷歷史。

雙十一從來沒變,雙十二年年在變,它成了觀察阿里戰略轉型、業務轉移的一大視角。

  • 2014年的雙十二成了阿里試水O2O的節日。唯品會之類的特賣網站則成了商家轉移庫存的渠道。
  • 2015年的雙十二,阿里重啟口碑,強調生活服務促銷。和阿里在雙十二決戰的,不再是京東等電商對手,而是那一年合并的美團-大眾點評。
  • 2016年的雙十二,阿里強調新零售和線上線下交融,那一年的雙十二主打者是“支付寶+口碑”,因此成了阿里試水新零售、推廣生活服務的節日。
  • 2016年之后,零售業線上線下交融成為大趨勢,零售行業整體轉型數字化。線下零售商更愿蹭阿里雙十一的熱點。雙十二愈加沒人參與,更多成了阿里“支付寶+口碑”展開零售業探索的試驗田。
  • 2017年,微信小程序誕生,微信電商概念走紅,騰訊拿雙十二作文章,強調微信電商的作用,和阿里對標。不過,這時的雙十二的公關意義大于實際意義。因為不管微信小程序電商在雙十二如何強推,它都已經無法撼動阿里在雙十一的碾壓態勢。
  • 2018年的雙十二,阿里、京東普遍在給雙十二降溫。它反而成了社交電商賽道上這些玩家們更重視的戰場,雙十二似乎有了新的出路。

今年雙十二,拼多多一直在高調對標淘寶,借阿里未公布雙十二銷售額這一事件宣揚“喧賓奪主”的概念。

得益于雙十二的帶動效應,以S2b2C模式為核心的愛庫存12月單月GMV破6億元。蘇寧拼購在今年同樣把雙十二作為營銷重點,公布了銷售數據。

并非雞肋

雙十二有著先天的定位尷尬。對消費者如此,對商家也是如此,它的尷尬之處顯而易見。

消費能力透支。在總體流量增長情況不佳的情況下,人為拉高某一天的銷量,是以犧牲平時的正常銷售為代價的。

雙十一過于成功,使得雙十二一直在其陰影之下。作為全民節日,雙十一早已透支了消費者的購買力和消費熱情。從日期來看,雙十二在雙十一和雙旦節的空檔之間,似乎也顯得有些尷尬。

商家熱情消散。商家一般大力籌備雙十一和雙旦節促銷,對雙十二明顯力不從心,缺乏“折騰”的動力。

要知道,雙十一的籌備往往要提前3-4個月,從生產、備貨、入庫再到發貨,整套供應鏈管理對企業來說是一套完整的流程。雙十二與雙十一之間僅僅間隔一個月,企業完全沒有辦法在短短一個月時間再整頓兵馬打一仗。

但是,雙十二的尷尬并不意味著雙十二沒有存在必要,從雙十二誕生初始,就是中小賣家的“養魚池”以及清理庫存的重要“蓄水池”。

在雙十一,中小商家無力與大商家競爭,也沒辦法參與流量競價,即使參與競爭往往也容易陷入有銷量無利潤的困境。雙十一全行業壓抑節后的用戶消費需求,進一步反逼中小賣家陷入后續的流量與生存困境,更多中小賣家很早就在反思是否應該跳出這場贏家通吃的戰場,開辟其他平臺。

社交電商因為流量規則以及用戶人群的契合,正在成為疏導中小賣家的渠道。

這其實也是2017年微信小程序電商,以及2018年以拼多多、愛庫存為代表的社交電商,之所以會高調搶占雙十二的主要原因。

尋求出路

這兩年社交電商的崛起,讓雙十二的功效逐漸回歸“初心”,社交拼團電商這種模式受到了消費者和商家的歡迎。雙十二未來的出路,很大概率就是“清庫存+特賣”。

倪叔在《電商之殤:雙十一之后的庫存難題》一文中提到,2015年時任阿里總裁的逍遙子張勇在某次內部講話時甚至提出過“是天貓順手養活了京東與唯品會”這樣的話。

所謂“養活唯品會”指的就是企業庫存往往會被拿到特賣網站去銷售,對于電商產業而言,天貓雙十一之后,將庫存分流到其他電商渠道已經成為一種行業慣例了。

社交電商愈加強勢的情況下,雙十二通過社交電商清理庫存的趨勢也會愈加明顯,而且這還受到了商家和三四線城市消費者的追捧。

對商家來說,可以借助雙十二迅速清理庫存、回籠資金,為雙旦、春節大促做準備。

快速提升庫存周轉是很多中小商家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雖說Q4是銷售旺季,可雙12的表現趨于疲軟,雙十一與雙旦年終大促之間需要有一個清理庫存壓力、加快貨品周轉、回籠資金的節日,雙十二作為銜接再合適不過了。

微信在2017年主推小程序電商時,實際上就是在聚攏中小商家。不過,隨著小程序電商再度成為品牌電商的陣地,拼多多、愛庫存這樣的社交電商平臺成了新的出路之一。尤其是愛庫存,它天然就適合幫助商家清理庫存,品牌庫存被上架到愛庫存,分銷商通過愛庫存將產品轉發到微信群或朋友圈,收到消費者的付款后,愛庫存將訂單匯總并發送給品牌方,之后的物流則從品牌方到分銷商再到消費者。

在這種S2b2C模式的支撐下,品牌商單場銷售周期僅為48小時,回款周期只有7天,從實際效果來看,愛庫存的效率遠遠高于其他電商平臺。

對三四線城市的消費者來說,可以找到更多低價的品牌“漏網之魚”。

三四線城市消費者在購物過程中有“撿漏”心態,也就是通過相對較長的時間,尋找到適合自己的低價商品。你并不能把這種心態看作是“消費降級”,其實這也是三四線城市的“消費升級”心態。

過去“撿漏”是在唯品會這樣的特賣平臺,而現在隨著社交電商的走紅,“撿漏”則轉移到愛庫存這類平臺?!皳炻鄙踔習S著微商提供眾包服務得到加速,這種“貨找人”的新型流量分發模式可以提高商品傳播的效率。

從另一個維度來看,三四線城市是熟人社會,熟人社會傾向于相信熟人介紹和推薦的商品,靠譜的微商容易得到消費者的信任,商品分發效率和消費者的“撿漏”效率可實現進一步提升。

尤其在如今國內經濟環境整體趨冷的時候,消費分級在大環境下愈加明顯,各類人群想要獲取便宜、品質/品牌、必需品等需求會激增。

大節“彌合者”

雙十二在當下這個歷史階段依舊有它存在的意義。

前有雙十一,后有黑五、圣誕、元旦、春節大促,雙十二注定處于尷尬期,它最大的意義就是充當節日與節日的“彌合者”,減少庫存、回籠資金。

不管怎么“涼涼”,只要有庫存,雙十二就不會消亡?;蛟S,等到雙十一的庫存被徹底消滅,雙十二才會真正退出歷史舞臺。

消滅庫存,是電商巨頭們的目標。很早以前,阿里就提出了S2B(Supply chain platform To business,即服務于中小企業的供應鏈平臺)。

2012年6月,阿里學術委員會主席曾鳴在瑞士信貸中國投資年會演講時表示:B2C只是一個過渡性的商業模式,未來五年最有可能領先的商業模式是S2B。

在曾鳴的定義中,S是一個大的供應(鏈)平臺,會大幅度提升供應端效率。B是生長在供應平臺上的物種,會完成對客戶的低成本實時互動,理解客戶的需求,尋找客戶的痛點,再利用S供應端平臺對設計、生產和運輸等的協同能力,完成對客戶的定制服務。

有了清庫存的專業渠道,雙十二這個“痰盂”,也會成了更多人的“圣杯”。

#專欄作家#

吳俊宇,微信公眾號“深幾度”。獨立撰稿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關注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以及數碼家電的產業融合。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作者提供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