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云涌的2018,平臺經濟的滄海桑田
2018即將過去,來看一下作者為我們盤點的那些2017年底我們不曾預料到的“黑天鵝”事件……
2018,在風起云涌的中國經濟形勢下,各大互聯網平臺也都在經歷著自己的滄海桑田。
2018,發生了哪些2017年底我們不曾預料到的“黑天鵝”事件呢?
出行平臺滴滴令人惋惜的順風車事件和猝不及防的年終獎減半;電商平臺京東股價從年初開始“穩健”下跌直至市值腰斬;我17年1月畢業時,火爆中國的共享單車平臺摩拜賣身美團,其“相愛相殺”的ofo正面臨著擠兌風波瀕臨破產;房屋出租平臺自如的甲醛房事件令無數國人痛心、其后我愛我家副總裁胡景輝事件讓我們更深地領略到了資本的冷漠;2018,各大內容平臺也在不斷地被約談著,內涵段子永久關停、今日頭條/快手在應用市場被下架整改。
2019年關將至,可知乎/美團/網易/華為/京東等知名企業的裁員風波卻讓我們惶恐不安,我想今年很難像過去那樣在社交平臺上看到各家互聯網公司的“超豪華年終獎大禮包”。
這也讓我陷入了一整年的思考和迷惘,平臺經濟到底怎么了?
一、偉大的理論和實踐創新——以技術為驅動的互聯網平臺
自從偉大的經濟學家在1937年發表重要論文《企業的性質》以來,我個人認為“以技術為驅動的互聯網平臺”是商業和經濟史上第二個偉大的理論創新和實踐發明,平臺以其龐大的網絡效應、豐富的數據、快速發展的技術為武器,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社會總成本、增加了總產值(GDP)……
我們來看一下下面這組有意思的數據:
- 2017年,“天貓+淘寶”平臺交易總額:4.6萬億 > 瑞士 = 世界國家排名的第19;
- 2017年,“京東”平臺交易總額:1.3萬億 > 希臘 = 世界國家排名的第47;
- 2017年,“滴滴”提供了74.3億次出行服務?≈ 全國每人打車5次;
- 2017年,“美團外賣”交易額3570億元 = 67%的中國餐飲全年營業額;
- 2017年,“美團點評”在線商家數量550萬?= 10倍的中國住宿和餐營業法人企業總和。
以技術為驅動的平臺企業以其獨特的優勢,成為新時代的經濟引擎,在自身體量迅速壯大的過程中,也提高了消費者、生產者、社會的整體福祉。
相信大多數人在2018年以前的想法都和我一樣,認為平臺經濟在未來定將所向披靡,繼續增長壯大,引領中國經濟。
然而,2018年相繼發生的“黑天鵝事件”卻給了樂觀的我們當頭一棒。
仔細想來,平臺經濟在2018不僅發生了上面這些“黑天鵝事件”,很多平臺都面臨增長停滯的尷尬局面。
這不得不讓我們去好好思考到底是為什么?
二、高速增長的背后危機
自1999年阿里巴巴上線至今,中國產生了無數的大小平臺,它們互相廝殺彼此競爭,也誕生了阿里、京東、美團、騰訊、滴滴、字節跳動、百度這些耳熟能詳的大型經濟體。
縱觀歷史,平臺奉行的競爭武器只有一條——增長,他們瘋狂地追求交易總額的增長、追求生產者數量的增長、追求消費者的增長、追求商品或服務數量的增長……
- 就是這種邏輯,我們看到了城市“橫尸遍野”的共享單車和各大平臺動輒幾十億的現金補貼;
- 就是這種邏輯,我們看到了自如超標的甲醛房和滴滴的安全事故,最終都以人命作為警醒的代價;
- 就是這種邏輯,我們看到了拼多多屢屢出現的山寨侵權。
我們仿佛被困在了“增長”的陷阱里,在這里,要么增長,要么死亡。然而,這種增長是健康的嗎?具備可持續發展性嗎?
從上面的這些案例中,我們已經看到了答案,這種沒有質量的增長是極不穩定的,一個黑天鵝事件就足以讓之前花費了無數心血和鈔票帶來的增長停滯,18年以來,滴滴順風車業務的全國范圍下線、今日頭條/快手/天天快報內容平臺暫停下載接受整改、內涵段子永久關停、拼多多被國家監管部門的點名、京東和六六之間的假貨風波……這些活生生的案例便是最好的警示。
我認為,各大平臺過去一味追求的低層次的高速度增長是如今最大的危機,雖然不可否認的是,高速增長是幫助平臺跨越低水平階段,快速建立競爭壁壘的重要手段。沒有高速增長,一個平臺就只能停留在低水平的小型經濟單元階段,很難形成經濟體,甚至會被其他經濟單元吞并。
最近,大家都在說一件事:流量枯竭,互聯網進入下半場。我覺得這也標志著中國的平臺經濟已經跨越低水平階段,即將進入一個新時代。
如果說在低水平階段,資本、速度、技術是獲得競爭優勢和快速增長的武器;那么,進入高水平階段后,什么才是一個平臺獲得可持續增長的競爭武器呢?
三、有質量的增長——可持續增長的保障
我認為,在新時代下,“有質量的增長”將成為平臺的重要競爭戰略,也是實現穩定增長的重要武器。過去那種依靠資本、人口紅利、砌煙囪式的技術復用獲得的高速增長,不具備可持續性。
那么,什么是“有質量的增長”以及如何實現它呢?我相信,即使用一本書也說不完具體的實踐方法,我將在今后繼續這一塊的研究,本文想先從幾個理論方面分析一下什么樣的情況不利于實現“有質量的增長”。
1. 自營思維不利于長期增長
什么是“自營思維”?我們先來看一下國家經濟的例子:
為什么有的國家有的國家富裕,有的卻貧窮?除了地理論、文化論等主要觀點外,對于這個曠世難題,經濟學家們認為:人為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對一國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朝鮮與韓國、美國亞利桑那州的諾加利斯(Nogales)和墨西哥索諾拉州的諾加利斯具有差不多的人口、文化和地理位置,為什么一個富裕一個貧困?正是政治和經濟制度的不同帶來,有的經濟學家將這些制度總結為如下四種組合:
包容和汲取最大的區別為“是否把國家財富和權利當做貴族階層汲取的對象“,亦即國家是否”與民爭利“。這也是最為典型的”自營思維“,把平臺上的各種利益當做汲取的對象,出了問題讓平臺參與者承擔,這是做不好平臺的。
2. 缺乏政府的治理思維
如果平臺經營者依舊把自身當做”科斯式企業“來經營,依靠差異化/規模經濟/傳統營銷等手段,平臺經濟是難以獲得長期穩定增長的,縱使短期獲得增長也形成不了生態。
3. 缺乏產權的清晰界定和保護制度
資本主義經濟為何能在過去獲得長足發展,依靠的一個重要法寶就是”界定清晰的產權和私有產權不容侵犯的神圣制度“。試想一下,如果你的財產得不到政府的保護,甚至面臨隨時被征繳的風險,你會怎么做?我想一定都會變得非常短視,利用各種手段在平臺“撈一筆走人”,激發不了商家/用戶/服務商長期經營和創新的積極性。如果理論不夠具象,大家可以去看看《歷代經濟得失》這本書,看看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歷代經濟變得的效果,看看王安石變法的失敗。
4. 一味地高赤字補貼,不尊重內在經濟規律
過去幾年間,我們看到太多的平臺依靠“撒錢”戰略在短期獲得大規模增長,通過“平臺的高赤字”(收入<支出)去運營,最后落得粉身碎骨,比如以ofo為代表的共享單車。
當然,在特殊時期的赤字不見得是壞事,可以刺激平臺增長,但從長期來看還是需要尊重平臺經濟的內在規律,如果只能通過不斷地融資來刺激增長,那么,最后的下場要么是破產、要么是被其他平臺收購失去自主權,想想當年希臘的破產吧。
5. 不能激發平臺參與者(商家/消費者/員工)的創新
這里其實在說的是平臺邊界問題,或者叫“平臺應該做什么”?一個“有質量增長的平臺”絕不是什么都依靠自己,而是善于并且能夠激發平臺上各方力量。
“善于”指的是制度,平臺是否能夠設計一套激發微觀個體創新動力的制度;“能夠”指的是系統/組織能力。
結語
2018,在風起云涌的中國經濟形勢下,各大互聯網平臺也都在經歷著自己的滄海桑田。過去的高速增長現象不再、國家的監管接二連三、黑天鵝事件不時爆發,這說明了依靠資本和人口紅利所帶來的增長正在逐漸消失。
我認為,摒棄過去粗獷式增長方法,多思考自身平臺如何實現“有質量的增長”才是平臺經濟的下半場。
本文旨在通過個人18年所觀察到的一些現象拋出這個問題和一些寬泛的理論分析,限于篇幅原因,并未就具體的實踐方法展開探討。當然,如何實現”有質量的增長“是一個龐大的課題,本文僅是拋出一個這樣的問題,仍需長期研究。
2019即將到來,也許形式依舊不好,但我相信一個道理“經濟增長具有自己的周期,技術和制度上的創新將帶來下一次騰飛”。
#專欄作家#
平章大人,本名“方磊”,公眾號:『平章大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就職京東商城-平臺生態部。專注無界零售、平臺生態、行為經濟和營銷科學化領域研究。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17年才畢業,還這么有料。我等自嘆不如。
謝謝
17年才畢業?
是噠
同學,按照你的理論,第四象限應該是汲取性經濟!
感謝指出,寫反了
平臺型公司是以技術為驅動的嗎?個人認為平臺是通過供需兩方的資源整合從而追求規模經濟~
一定是技術驅動的,特別是到了互聯網的下半場。
c端用戶的體驗(千人千面……),b端產業的效率提升(組織效能,供應鏈效能……)都依托于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