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這個世界會好嗎
如果說個人是一個點,那么他所從事的行業就是一個面,而這個行業所處的宏觀經濟背景就是一個體。今年,我們每個人都不好過,公司大多艱難,宏觀環境上被稱為“互聯網寒冬”;冬日既冷,春日可期?
01
還沒有一絲絲防備,在時間這趟列車上,寫著2018的那截車廂就將永遠離我們而去。正如它之前的138.2億截車廂一樣。
樸樹在1999年發行的第一張專輯里唱到:
好了再見
我要走了我去2000年
我要走了 come on boys and girls
我們現在也可以把它們改成:
好了再見
我要走了我去2018年
我要走了 come on boys and girls
時間是一輛永不回還的列車,身在車中的我們,只能目送后面的車廂離開,心里裝滿懷念和回憶?;蛟S在平行宇宙中我們仍然年輕,但此刻我們又比從前年長一歲。我們能做的,只有回首,沉思,為下一年的到來準備著。
而每一類人在回首往事中都得找到TA的身份。這一次,我想以一個互聯網人的身份來回顧2018發生的事情。
- 1月,由于部分app存在侵犯個人隱私數據的問題,工信部約談了支付寶、百度和今日頭條;
- 2月,因違反相關條例,微博被要求責令整改;
- 3月,知乎被下架七天,微博超過400個賬號被關閉;
- 4月,中興遭美國制裁;頭條系產品大整改:今日頭條、西瓜視頻被下令整改,內涵段子被永久關停;
- 5月,陸奇離職百度;
- 6月,“頭騰大戰”以官司訴訟形式展現在吃瓜群眾面前;
- 7月,p2p行業至暗時刻;小米和拼多多上市;
- 8月,因樂清乘客被殺事件,滴滴下線順風車業務;
- 9月,劉強東性侵門,京東股價大跌;
- 10月,因主播涉嫌侮辱先烈,斗魚被下架整改;
- 11月,抖音國內DAU突破2億;
- 12月,孟晚舟事件;馬化騰宣稱未來是產業互聯網的時代。
當我們掃過這一年中的大事后,我們會發現三個信號:中國的外部環境日趨惡劣、互聯網的監管愈趨嚴格、新的方向未見明朗。
阿里巴巴學術委員會主席曾鳴在《智能商業20講》中提到“點面體”理論:如果說個人是一個點,那么他所從事的行業就是一個面,而這個行業所處的宏觀經濟背景就是一個體。
中國的外部環境日趨惡劣,意味著外投經濟必然受到影響,出口轉內需的趨勢會愈演愈烈。
從長期看,國內的供給必然有進一步的提升,但短期而言,整體的經濟態勢是嚴峻的。也就是說:短期的體的狀態是不佳的。
互聯網的監管愈趨嚴格,這是面的層次。監管嚴格,意味著看得見的手發揮著更加廣泛的影響,而看不見的手則要受制于前者。
互聯網早起的發展,依賴于粗放式的占領,在這片“法外之地”中,什么見不得人的招數都可以盡情施展,所以早期崛起的企業骨子里都帶著點市井氣。
但現在,互聯網逐漸成為一個規范的地帶,它可以鉆漏洞的地方越來越少,各類規則制度更加完善。
但同時也意味著它的創新性越來越少,從業者腦子里的條條框框越來越多。大量的資源沒有被分攤到業務層,而是用來處理不同規則之間的摩擦。
從這個角度講,當前的面的狀態也是不佳的。
02
當然,每逢亂世之時,必定有神仙降下預言:陽光總在風雨后,風雨過后見彩虹。新的機遇總是在舊的破滅中孕育。
譬如小馬哥就認為:互聯網正在從上半場的消費互聯網轉向下半場的產業互聯網。
先簡單解釋一下這兩個名詞。所謂消費互聯網,指的是人與人的連接。譬如微信連接的是朋友與朋友,淘寶連接的是商家與顧客,微博連接的是大V與粉絲。
而產業互聯網,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萬物互聯,它不止連接人,還連接機器,不僅以手機作為智能終端,而是把所有的傳統設備智能化。
在產業互聯網中,互聯網將不再只是內容和服務的消費和產出地,它本身將成為一種基礎設施(目前在支付場景業已成為)。
這聽上去的確是一個光明的前景,但由于技術的限制,目前還不能落地。互聯網從業者們雖然需要心懷光明,但踏實正視眼下才是正途。
正如新聞業妄圖使用VR改造整個業態,但至今未見大的成效。畢竟連《紐約時報》那般的行業巨佬也沒有在這條道路上開花結果,更遑論那些資金與設備遠不足的其他跟風者。
所以,我們當然相信萬物互聯那一天的到來,也相信產業互聯網不是如小黃車一般的風口,而是切實可行的模式。但還是那句話:大佬先行,等你們趟過創新曲線的前期時,我們再來做那個早期跟進者。
除了產業互聯網這個大的趨勢外,有互聯網女皇之稱的Mary Meeker在她的《2018年互聯網趨勢報告》中提到了以下幾個細分領域存在著機遇:
- 移動廣告;
- 加密貨幣;
- 語音;
- 電子商務和實體零售商;
- 訂閱服務;
- 在線教育;
- 拼車服務。
當然,她也提到了當前中國主要消費的領域:娛樂和零售,以及巨頭們在AI領域的投資。
不難發現,在上述7個領域中,都孕育出了巨頭公司。facebook、谷歌、乃至百度、今日頭條,都是移動廣告領域的最大獲益者。以太坊、比特大陸等則依托加密貨幣(雖然目前唱涼涼,但區塊鏈本身的確是可應用的技術)。
語音領域(智能音箱)在中國還未見苗頭,但在國外已經蔚然成風了。亞馬遜Echo設備在2018年第三季度全球出貨量為630萬臺,分析公司Canalys預測它的全年銷量將達到7500萬臺。
電子商務和實體零售商合起來就是新零售,國內的阿里和騰訊兩位大佬正在積極布局。
訂閱服務則主要指內容網站的付費情況,也可以稱之為內容付費。Netflix、《紐約時報》、Spotify都開始采用該制度,而國內的優愛騰和bilibili也早已積極推廣他們的會員制度。
在線教育(k12)也是如今比較火的領域。尤其是在中國,隨著父母經濟水平的提高,對子女的教育問題可謂是無比上心。這一領域也是風投們的重點關注地,僅看掌門一對一3年獲得超過2億的6輪融資,就可見它的蜂擁程度。
拼車服務不多提了,Uber和滴滴已經成功實踐了這一行業的可行性。
03
當你讀到這里,你也許會發現,互聯網是如此籠統的一個稱呼。在這個稱呼之下,有的行業蓬勃發展,有的行業漸入下風。有人稱現在為互聯網寒冬,也有人正躊躇滿志想要撲進來。
然而我們都只是這股洪流中的小小個體,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做著瑣碎的、細節的工作。我們驕傲自己從事著這個領域,有時候迷茫它的前景,同時也擔心著自己能否跟上它的步伐。
無論是PM、運營,還是開發、設計,乃至那些沒有明確工種劃分但依然構成著整個互聯網體系整體架構的崗位,在明確了所有的線和面之后,都應該問自己:Is it time to go?或堅信 I am doing the best choice。
如果你的答案是前者,也許是時候另謀出路了;如果答案是后者,那么你需要知道自己這個“點”該如何去適應未來的面和體。
1. 專精一個領域
隨著互聯網與各個行業的結合越來越緊密,不同行業對于產品團隊的要求一定是專業當頭。一個做汽車的PM無法承擔在線英語產品的設計,除非他本身是英語行業的畢業生。
整個互聯網會逐漸精細化、專業化、分工化,跨專業求職會依舊存在,但這只是對當初選錯專業的學生的一種補救措施。大的趨勢還是讓專門的人干專門的事。
我的本職是產品經理,就個人的理解而言,產品經理應該注重提高自己在專業領域的積累。當你從事某個領域的時候,除了輸出prd文檔和原型圖這些基本呈現形式以外,更重要的是你對這個行業的理解。
每個領域都有自身的特點,跨行意味著你從零開始,也意味著你無法在該領域達到精深的地步。跳槽需謹慎,為了長遠的收益,專精應該成為我們的基本素質。
2. 成為一名通才
依然從產品經理的角度出發,如果實在對程序不敢興趣,那么至少學會基礎的SQL語句和掌握產品設計的套路與方法。產品經理是一名統籌者和需求處理者,但并不意味著TA對其他崗位一無所知。
好的產品經理除了產品獨創性和思維邏輯以外,也必須擁有數據驅動的意識和數據分析的能力。但如果無法掌握數據拉取的方法,就要受制于數據部門,無法拉取自己想要的數據。
此外,產品經理雖然只負責原型設計,但掌握UX和UI的方法論,無疑會從另一個角度對產品的認識有著進一層的深入。
3. 擁有商業思維
產品最終的目的是為了盈利,這是它的核心邏輯。如果一味地追求產品極致,最后卻做出一款公益性產品,那無疑是對整個團隊的不負責。商業思維當然不是以犧牲用戶體驗為前提而進行的價值變現,而是在用戶價值和商業價值這兩條曲線中尋找一個平衡點。
如果產品有兩條線,那么底線是商業變現能力,趨近線則是產品對用戶的滿足情況。產品經理一方面要牢記喬布斯、張小龍這些大佬們的教誨,遵循自己內心的靈感并照顧用戶的情緒,另一方面也要像個商人一樣計算利益與成本的得失。
到此,也該為文章畫上一個休止符。
梁漱溟曾經問過一個問題:這個世界會好嗎?后來這個問題被樸樹和李志寫進歌里。
這個世界會好嗎?
茨威格說不會,所以他選擇了自殺;梁漱溟他爹也說不會,所以他爹也選擇了自殺。
但梁漱溟自己呢?
他說:“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p>
我也相信著。
#專欄作家#
善寶橘,微信公眾號:善寶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一個崇尚終身學習的互聯網斜杠青年,擅長學界理論與業界實踐結合,專注新媒體、游戲領域的運營策劃。當然,偶爾會寫點互聯網時事評論。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作者是李志粉絲?
對我這種螺絲釘好像沒什么影響
無論是寒冬還是普照,在我們沒有達到一定高度之前,都不是事兒。
被風吹上天的豬總歸是要掉下來的,能不能活就要看各家本事了,2019可能更難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