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十年之路,移動互聯網的時代終結

11 評論 7230 瀏覽 22 收藏 17 分鐘

回望互聯網的2008-2018,這十年里有人收獲得滿滿當當,也有人終日碌碌無為一無所獲,時間是公平的,它不會因為某一人的成功或者失敗而停駐。

回頭一望便是十年,它要走了,我很懷戀。

窗外寒風凌冽無比應景,這段時間不斷爆出的縮招、裁員降薪消息算的上是移動互聯網黃金十年終結的最好注腳,每個人都在瑟瑟發抖中焦慮著、掙扎著、期待著。回望2008-2018,夢想、熱血、狂熱都一步步變為不安、懷疑和驚恐。

對在這十年中成功上岸的人而言,有的心懷僥幸悶聲發財,有的志得滿滿傳道受業;而對哪些對賭未來失敗的人來說,有的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有的繼續加碼腹水一戰。

對于每個鮮活的個人來說,經歷總是真實而富有質感,成敗都無比具體,而對這個時代而言,趨勢卻再明晰不過,站在時針轉動的檔口,回顧過去來獲得些許對19年的指引。

一、促成消費級互聯網黃金十年的六股力量

盡管2007年iPhone就誕生了,但細算起來移動互聯網真正的起點應該算在2008年蘋果推出APP store,自此,才開始了移動互聯網浩浩蕩蕩征服世界的旅程,而我們這代人有幸能親歷6股力量在同一時間集中釋放,在10年間讓我們的生活換了一副模樣。

移動互聯網的出現極大的擴大了互聯網行業的規模,套用我自己的一個公式:S=(p*t*c)^R。

其中,S=scale, p=population, t=time,c=conversion rate,R=resource,其中R=Talents*Money。

也就是說互聯網行業規模等于人口數量乘以人均上網時長,也就是所謂國民總時間,再乘以轉化率,此為行業基本面。而資源的聚集程度會以指數級擴大其影響,人才、資金和政策便是這樣的放大器。

10年間,剛好這些資源數據悉數聚齊,才帶來了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繁榮

1. 嬰兒潮一代到成年期的人口紅利

中國人口在1963-1976年,1982-1992年出現了兩撥嬰兒潮,前者成為了改革開放建設國家的生力軍,后者產生了龐大的需求成為了支撐了經濟擴張的源頭。需求決定了供給的水平,而人口的總量決定了經濟規模的基本面。

之所以中國能獨立于美國的互聯網在世界自成一派,就是因為有足夠大的內需市場可以支撐,人口數量是互聯網甚至是宏觀經濟的基本面。

碰巧的是上網這件事情,年輕人的時間比年老的時間多熱情大,剛好趕上嬰兒潮一代的成年期,適齡上網人口數量格外龐大,就進一步催生了更為廣大的市場。

2. 移動互聯網帶來的碎片時間的利用

這一點很容易理解,以前每天只有坐在電腦前可以上網,現在每時每刻都能上網,上網的時間至少增加了3-4倍。

3. 以iPhone為代表的新技術帶來基礎服務能力的提升,引發交易效率的提升

基礎組件的升級,為后續的上層應用提供的基礎能力,攝像頭帶來了掃碼支付,GPS帶來了打車軟件,陀螺儀帶來了手機游戲,而在這些基礎應用上不斷的有人構建基礎平臺,生長出了繁盛的帝國,例如移動支付的出現提高了交易的轉化率,才有了后來的一系列創新。

4. M2高增速下的資本溢出效應

從4萬億開始,宏觀經濟的寬松和加杠桿,帶來了很多外溢的資本,所以催生了經濟繁榮的十年,而互聯網的造富故事,配合國家支持的政治正確,造成資本超出比例的匯聚到這個行業,所以才有互聯網從業者的平均收入是其他行業的2倍甚至更高,而這又吸引了更多的人才來到了這個行業淘金。

5. 媒體的放大造成資源的進一步集中

互聯網第一波是媒體,天然離媒體近的屬性相當于開了外掛,不斷的刷存在讓老百姓無比熟悉,而人就是會對熟悉的東西產生親近感,以至于過度高估了行業的規模,進而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資金涌向這個行業。對于宏觀事件不看數據只談感受就容易得出錯誤結論,但沒辦法人的弱點天然如此。

我還記得13年附近出來一個詞叫互聯網思維,那個時候以羅胖為首的互聯網拜物教,給人傳輸的觀念就是互聯網這個東西沒有邊界是一個趨于無窮大的存在??墒窃诮裉靵砜?,new money只是old money的補充,下面這張圖就很明顯了。

注:圖片引用自伯通

6. 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每個人都是親歷者,就不細說了。

如果說2008-2013年之間還是真正的良性發展周期。差不多到了2014年的時候,互聯網圈開始過熱,O2O和P2P開始讓行業瘋狂,進而引發了2016年之后創投圈的各類炒作概念,VR/AR,大數據,消費升級,共享經濟、無人貨架……沒有一個火過一年,但每個從業者都能感覺到絲絲不安,很過估值幾億幾十億的公司DAU才幾百,沒事要做個社區增加粘性無奈全是運營人員評價自娛自樂。

有意思的是,在2018年年初的時候整個行業回光返照了,先是答題再到抖音,后是三點鐘區塊鏈,讓人以為行業開始復蘇,迎來了更大的一波機遇,不想下半年幾乎所有公司流量同時開始下跌,獲客成本不斷攀升,騰訊這樣的神級公司增速放緩,互聯網公司股票全線下跌,朋友圈刷屏的越來越少,喪文化籠罩著每個人的頭上,各大公司開始縮招裁員,倒閉的公司越來越多,這才讓大家緩過神來,發現原來的繁榮不過是虛幻。

那今年為什么整個行業會急轉直下,我們還是看下最近基本面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

二、消費互聯網基本面發生的變化

1. 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上網時間的變化

中國人口出生數量自1990年之后開始快速下跌,從1990年的2600w一年降低到了2000年的1400w一年,更直觀的數據是80后的總人口是2.28億,90后1.74億,00后1.47億。

也就是說20歲上下的適齡上網人口數量下降了30%以上,盡管總人口數量基本變化不大,但是20歲的人上網時間比30歲長,30歲上網時間比40歲長,人口結構的改變造成了國民上網時間的下降。

這種下降是剛性的約束,這也是這段時間互聯網流量下跌的根源和基本面,且從人口數據看,短時間沒有恢復的可能性。

2. 營銷場景下劇場效應

首先解釋下劇場效應:在劇場看演出的時候,如果有人看不到前面的演出,就可能站起來看,一旦有人站起來后面的人就看不見了,于是也只能站起來,最后的結果是大家都站起來了,最后每個人都更不舒服了,但還是只能和最開始享受一樣的服務。

互聯網行業也是一樣,公司為了獲取更多的用戶采取了各類“增長黑客”的辦法,這些辦法在一開始有效,然而很快就會有別的公司跟進,進而造成效果變差但是成本還會提升。

比如拼多多開始做拼團的時候是有一波紅利的,但是后來大家都開始拼團之后,用戶就很反感發拼團鏈接這件事;一開手機朋友圈有各類H5活動,但久了之后這類刷屏的H5已經很久沒有看到了,過度收割的結果就是,韭菜升長的速度已經趕不上收割的速度了

3. 用戶刺激閾值升高造成的響應遲鈍

互聯網發展這些年,從收費到免費,到燒錢補貼,到想辦法用增長黑客的方法補貼讓用戶薅羊毛。

刺激越來越大,但效果越來越差。這個就像吃抗生素一樣,一開始很有效,后來細菌就有了抗藥性,就得加大劑量,不然換個種類的抗生素,最終就出現用戶疲乏到不想點開任何鏈接,放棄治療。

4. 宏觀的去杠桿環境

從2017開始,國家開始強力去杠桿,宏觀資金面的收緊會讓各行各業的資金吃緊,M2迅速從16年的13%降低到了8%。

互聯網行業也不例外,一級市場融資變難,創業公司就更難拿到錢,生存的更為艱難,各大公司和獨角獸市值/估值的下跌,加劇了這種現象,也就是市場的反身性造成了融資困難,估值進一步下降,于是到了螺旋下跌的境地。

5. 政策嚴監管

金融、媒體、娛樂等方向國家都開始了嚴監管,變相增加了經營的成本,先是互金公司的大量倒閉,再到自媒體的封號,再到關閉游戲審核通道等,一系列的操作讓創業公司更難生存。但換個角度從宏觀面看這樣其實是更有效的方式,讓經營不善的公司完成市場出清,重新平衡供求關系,以減少資源浪費。

6. 從業者理性回歸

10年中有不少人參與到了這個行業,在一系列經歷之后也才漸漸的矯正了原先的觀點,市場在長期博弈中也趨于理性。

還是用這個公式?:S=(p*t*c)^R。

經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發現各個參數幾乎全部下跌。人口規模下跌,用戶營銷厭倦造成的上網時間和轉化率下跌,人才趨于理性和資金面收窄造成的資源聚集能力下降。

上述也是今年很多從業者問到最多的一個問題,流量都去哪了?因為互聯網本質還是基于流量的生意,流量下跌行業必然規模收縮。

三、2019的新趨勢

那既然行業已然如此,2019年我們每個從業者要如何應對?

1. Alpha 策略(主動策略)

消費級互聯網進入存量市場的真刀真槍的血拼,需要做比對手效率高出10倍的事情。

戰略上:有大腿一定要抱大腿,找好干爹比什么都管用,以超過對手數倍甚至數十倍的資源將敵人圍剿,能圍剿不要進攻,能碾壓不要想以少勝多,此時產品體驗已經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了,通過資源整合獲取流量是企業生死的第一要務。

戰術上:對流量進行精細化運營,打個比方就是以前吃肉就只吃排骨,現在不可以了需要考慮前腿怎么吃,后退怎么吃,里脊怎么吃,肥肉是不是可以煉油這類問題了。一定要把用戶的最后一滴油都榨干。

行動上:下沉、出海、提高高客單價和高復購率會是最重要的方案,在流量下滑的宏觀環境下通過這些方向挖掘流量優化效率。

2. Beta策略(被動策略)

尋找新的行業機會,進入深耕一個行業。回歸行業本質,跟著行業一同成長

基本可以這么說,消費級互聯網的機會所剩無幾,但產業互聯網仍有很大空間,在未來10年到20年的角度來看,人口下降基本已經是不可逆的過程了,而人口下降意味著人力會繼續變貴,那么任何依賴人口增量的生意都風險較大,但如果能夠通過技術去幫助企業砍掉人力成本,就會有市場空間,因為任何時候提升效率降低成本都是一件可控可執行有空間的事情。

要做到這一點,我們要學會傳統行業思維,別tm天天互聯網思維了。互聯網+金融=金融,互聯網+教育=教育,≠互聯網。

to b這件事可能未必聽起來振奮人心,但至少能活下去!任何通過技術去優化行業效率,都是一件可行且有復利的事情。這就要求我們回歸行業本質,不再尋求入口級機會,放棄流量依賴。

創業者需要回歸到做生意賺錢的本質,投資人需要回歸到營收贏利估值而不是通過日活GMV估值。

移動互聯網創業大潮就要隨著2018的結束而結束了,我很懷戀它,懷戀那個隨便一個20出頭的小伙憑借一個idea就能在一群身價10億大佬面前大談未來的時代,懷戀那個在咖啡館張口閉口用戶、鏈接、十億融資的時代,懷戀那個隨便辦個不知名活動都能有人慕名學習交流的時代,盡管泡沫遍地,物欲橫流,魚龍混雜,但那份縱橫四海的熱情無比真實。

2019繼續前行,不負朝夕。

 

作者:孫康,PM in 上海,關注社交、消費升級和內容創業,微信號:Lord-Ksun,歡迎討論。

本文由 @孫康(微信號:Lord-Ksun)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十年里,真才實學的有,弄虛作假的多,資本是動力,人心是船舵。

    來自福建 回復
  2. 是時候展現真正的技術的時候,洗刷行業的同時也帶走一波泡沫帶進來的蝦蝦。

    來自福建 回復
  3. 現在特么吹模式拿個ppt談天說地已經過去了,現在更注重產品本身

    回復
  4. 別他媽互聯網思維了 哈哈 cool

    回復
  5. 哈哈???

    回復
  6. 人在網在

    回復
  7. 這文章明年還可以再拿出來湊一波??

    回復
    1. 哈哈???

      回復
  8. 最后一滴油都榨干,有點過分了啊

    來自浙江 回復
  9. 刷刷刷

    來自廣東 回復
  10. 得到的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