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互金行業會更好嗎?

1 評論 3857 瀏覽 15 收藏 11 分鐘

“人們在大街上懶洋洋地走著,或者急匆匆地跑著,每個人都懷著自己的希望,每個人都握緊自己的心事?!?/p>

以上是《南方周末》1999新年獻詞。我想,用來描述互金從業者當前的狀況,也很妥帖。

回顧過去,作為行業觀察者,記錄了行業這幾年的起起伏伏,期間潮起潮落,令人感慨萬千。但記錄不是記錄的理由,關注也非關注的終點,很多鼓與呼,不過想為行業的發展盡些綿薄之力。

展望2019,雖然很想滿懷希望,但行業能否走出低谷,卻只取決于客觀的環境與規律。畢竟,只有把希望放在現實中來考量,才不至于走向盲目與虛妄。那么,實事求是地講,2019年,行業會更好嗎?

資金松緊之間:政策層面的松&行業層面的緊

互金機構的經營困境,大半來源于資金端的收緊。于P2P而言,是批量暴雷后,出借人的資金外流;于其他消費信貸平臺而言,則是機構資金的趨于謹慎,讓不少依靠助貸發展起來的平臺斷了錢糧。

解鈴還須系鈴人,能救互金平臺于水火的,也只能是資金面的寬松。

政策層面的松

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曾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中性,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收緊的信號明顯。相應地,2018年1-11月,社會融資規模17.64萬億元,同比下降15.23%。

近日召開的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則釋放了相對寬松的信號,“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解決好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相信2019年的社會融資將面臨更寬松的環境。

所以,從宏觀層面和政策層面看,資金充裕度是整體向好的。

行業層面的緊

在消費金融領域,銀行依舊是主要的資金供給者,從行業層面看,銀行緊,則互金平臺依舊難。

銀行仍在發力消費金融,截止2018年11月末,銀行個人短期貸款余額13.66萬億元,同比增長20%?;ヂ摼W巨頭則借助開放平臺模式成為銀行最親密的伙伴,通過為銀行提供獲客、運營、數據支持甚至一站式解決方案等,盡享銀行零售轉型紅利。從財報數據看,360金融、品鈦科技等開放平臺型機構,均取得不錯的成績。2019年,銀行發力消費金融的熱情不減,與金融科技巨頭的合作有望進一步深化,螞蟻金服、度小滿金融、蘇寧金融等巨頭仍將持續受益。

問題是,銀行與非巨頭型互金平臺的合作,會不會有所好轉呢?短期內,還很難看到樂觀的信號。

一方面,銀行自身仍面臨不良攀升的壓力,謹慎情緒占據上風,與非巨頭型互金平臺合作的意愿受限。

相比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和農商行風險偏好更高,在與互金平臺合作中一直走在前列。不過自2017年Q4以來,城商行和農商行的不良率處于上升通道中,撥備覆蓋率下降,風險承受能力減弱,在這種情況下,非但不會放松,預計還會進一步提高合作門檻。

實事求是地講,2019年,互金行業會更好嗎?

另一方面,創業型互金平臺尚未實現市場出清,也會阻止持牌機構的合作意愿。寒冬剛至,部分平臺處于裁撤業務線的危機早期階段,遠遠未到出清時,此時,在金融機構眼中,互金平臺個個像雷,避之唯恐不及。尤其是P2P批量爆雷出現后,將個別保險公司(信用履約險)、存管銀行拖下水,產生了很壞的示范效應。

對于一向謹慎的銀行而言,真正敞開懷抱、打開心結,恐怕還需要在政策層面、行業層面看到更清晰的向好信號。

政策層面的松與行業層面的緊,中間的傳導還需要時間。在此之前,行業還需要繼續做好過冬的準備。

潛在的變數:P2P備案與巨頭入局

2019年,備案將成為互金行業的最大變數。于網貸平臺而言,能否通過備案,幾乎是生和死的區別;于行業而言,備案能否于2019年落地,決定著各方對P2P的信心,落地后備案平臺的數量和結構,也一定程度上決定了P2P行業的規模和潛力。

一方面,備案的落地時間點并不明確。很大程度上,平臺備案不僅僅是合規整改和監管要求落地的過程,更需要兼顧出借人利益。

比如,對于沒有通過備案的平臺,如何引導平臺有序退出,在退出過程中如何保護出借人利益,如何避免因備案落地引發新一波的爆雷潮等等,均是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所以,P2P備案能否按照預期時間節點順利推進,仍然有較大不確定性。

另一方面,一旦備案落地,會加速市場洗牌。備案落地,意味著P2P監管規則落地,屆時,一個重要的不確定因素便是,巨頭是否會爭相入局P2P?

P2P對巨頭的價值,取決于P2P的定位。

如果參照類銀行機構進行監管,P2P業務規模將受到資本金的制約,于巨頭而言,涉足P2P的價值有限;尤其是對于立志做金融科技開放平臺的巨頭而言,涉足強監管的P2P業務容易向市場釋放矛盾的信號,下場做P2P業務在戰略層面意義不大。

如果還是按照信息中介進行監管,P2P業務規模主要取決于平臺流量獲客能力,于巨頭而言,P2P業務將成為其涉足百萬億級資管市場的入場券,布局P2P大概率會成為一種趨勢。巨頭入局,屆時,P2P行業會有新一輪的洗牌,當前的這些頭部平臺,還能繼續做頭部嗎?是個大變數。

于多數平臺而言,在談備案之前,還是要先活下去。P2P的批量爆雷,透支了出借人的信任,資金在外流,分化在加劇,日子在變難。

在剔除個別存在異常數據的平臺后,基于待收余額的大小,我選擇了前10大平臺作為代表。2018年11月,10大代表平臺合計放貸347.8億元,已經接近7月份的水平,不過,距離爆雷潮之前仍有差距。從待收余額占比看,頭部平臺集中度在快速提升,2018年11月,10大代表平臺待收占比40.1%,較6月份提升8.1個百分點。

實事求是地講,2019年,互金行業會更好嗎?

行業規模的縮水+行業內部的分化加劇,長尾平臺的日子越來越難。能否挺下去,以迎接備案后行業二次分化的洗禮?是一個大考驗。

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在文章行將收尾時,一位資深股友給我發來一篇微信文章,大意便是,全球資產市場血雨腥風下,機遇也就出現了,2019年,只要敢下重注就是人生贏家。文章再三強調,85后的人生機遇就這一次,就問你敢不敢。

無論語言層面怎么包裝,這就是一種典型的抄底心態和賭徒心態。抄底心態,奉行的是“機會是跌出來的,越是寒冬,希望越大”等等,大而化之地來看,這種話符合“成住壞空”的客觀規律,并沒有錯。但這句話的潛臺詞是事物變壞時會自然而然變好,沒有看到扭轉趨勢所需要的巨大力量與付出,導致的問題是,若用于指導實踐,你會發現根本無法判斷哪個才是底。

同樣地,經過幾年的大發展,互金行業剛剛步入擠泡沫階段,從業者們感受到了寒冬。沒過幾天,大家就紛紛開始唱好,認為寒冬已至、春天不遠。怎么著,寒冬倒成了一個好信號?

自然界中的春天在冬天后降臨,那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力量;而行業若走出寒冬,需要市場出清、泡沫擠干凈,需要模式創新,更需要政策的寬松。當什么信號都看不到時,春天怎么會到呢?

前景當然是光明的,但道路注定是曲折的。不經歷曲折的復蘇之路,光明不會不請自到。

 

作者:薛洪言,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

來源:洪言微語

本文由 @薛洪言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寫的好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