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龍的四小時演講沒有用哪些詞?
今天,張小龍的演講刷屏朋友圈,深度研究了他的演講后,作者得出以下結論:
作者:采銅
公眾號:采銅的創想世界(ID:CTDT4US)
今天早上一睡醒,一翻朋友圈就被張小龍的四小時演講刷了屏。
張小龍一手締造了微信,被譽為中國最牛的產品經理,早先我對他的演講印象深刻,他雖然沒有心理學背景,但是思考問題很有心理學者的味道。
所以一整個上午我都在研究他的最新演講,我以前是做用戶研究工作的,在用戶體驗部門任職多年,對于怎么研究“用戶”,算是一把好手,但是讀了這份講稿,依然覺得收獲很多。
不過他說的話,通俗易懂,不需要太多解讀,假設有沒懂的部分,解讀了也不會懂,所以也不用多寫。我關注的,反而是他沒有說的東西。我覺得特別好玩的是,有很多大家都在說的詞,耳朵里聽出老繭的詞,他一個字都沒提。為什么呢?也許他的詞典里根本沒有這樣的詞,也許有但是他覺得根本不重要。反正,從這些他沒有用的詞中,我看到了值得思考的東西。
所以我把他的講稿(張小龍4小時“拖堂”演講,全面總結微信8年(官方完整版))拷貝到word里,做了下檢索,統計了詞頻,找到了他很多他沒有提到的詞——
思維模型0次
張小龍沒有談“思維模型”。
底層邏輯 0次
張小龍沒有談“底層邏輯”。
商業模式 0次
張小龍沒有談“商業模式”。
認知升級 0次
張小龍沒有談“認知升級”。
流量池 0次
張小龍沒有談“流量池”
黑天鵝 0次
灰犀牛 0次
張小龍沒有談動物。
大局觀 0次
全局觀 0次
宏觀 0次
張小龍沒有談。
干貨 0次
張小龍沒有說他說的是“干貨”。
策略 0次
戰略 0次
張小龍沒有談“策略”和“戰略”,他只說了自己也是用戶,站在用戶的角度應該怎么想。
復盤 0次
張小龍說的都是自己之前做的事,但是沒有說“復盤”。
焦慮 0次
輕松 6次
張小龍不想談論“焦慮”,他說用戶使用他的產品應該是“輕松”的。
未來已來 0次
???
打中 0次
擊中 0次
張小龍沒有把用戶當靶子,絞盡腦汁去“打中”他們的“心”,張小龍說微信應該做用戶的朋友。
口碑 0次
微信日活達到10億,但是他沒有談“口碑”。
玩法 0次
打法 0次
???
信心 0次
他沒有說他很有信心。
愿景 0次
他沒有張開雙臂,暢想未來。
原理 0次
效應 0次
模型 0次
理論 1次
知識 2次
書本上的理論知識,他幾乎沒有談及。
哲學 0次
同樣,他也沒有談論自己的“哲學”。
套路 1次
唯一一次談到“套路”,是否定式的:
“我們對于用戶的態度上必須是一種善良的態度,而不是一種套路的態度。所以這種善良是一種基于理性之上的善良。如果這是一種非理性上的善良,我認為它是一種愚昧的善良。所以我認為善良本質上是一種能力?!?/p>
好的,這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詞匯,他都沒有用到,那么他站了四個鐘頭,口吐三萬字,到底講了什么呢?我也做了一個并不完全的統計——
- 用戶 114次
- 朋友 105次
- 時間 43次
- 希望 37次
- ……
寫到這里,我想微笑。
不僅如此,我還有發現了一些有趣的數字:
- 勇敢 6次
- 美 9次
- 善良 12次
- 真實 18次
- ……
張小龍喜歡說“慢慢培育”,“慢慢推進”,“慢”出現了四次,“耐心”出現了5次,“堅持”出現了8次。
張小龍說”原動力“說了18次,他把這個詞用來指代“初心”:
“初心,是用熟了的詞,我換一種說話,叫‘原動力’。原動力其實應該是內心深處的一種認知和期望,它很強大,以至于可以堅持很久,克服很多困難去達到它?!?/p>
我在上一篇文章里,正好也談了“初心”(初心是什么?),意思與之相似。
微信的原動力是什么呢?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做一個好的工具,打破信息的不對稱,另一個是“讓創造者體現價值”。
原動力本質上是一種選擇,一種有所為有所為的選擇,它的背后,是一種牢不可破的信念。曾經有記者采訪“壽司之神”小野二郎:“風格是什么?”宵野二郎答道:“風格就是一個人的信念?!?/p>
張小龍堅信產品設計的“上古”原則。這些原則由德國工業設計大師DieterRams(迪特·拉姆斯)所創立。如果你今天購買博朗的產品,能夠觸摸到這些設計原則的靈魂。
- 底線 4次
- 原則 16次
他說了這樣的話:
“微信一直在遵循一種好的設計原則,使得我們不會去做很多影響設計美感的事情。”
“因為經歷了太多的產品,以至于從骨子里知道什么是好的產品什么是不好的產品,可能因此能直覺上就遵守一些底線吧?!?/p>
遵 6次。
張小龍的思考是從哪里來的呢,是用戶,是生活,是常識,而不是理論、知識、模型。他強調自己也是用戶,用戶看什么?用戶想什么?用戶做什么?用戶想要的也是自己想要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回到常識,就能做出正確的決定:
看什么 5次
想什么 5次
做什么 10次
他的問題比答案多
問題 30次
答案 6次
他談用戶是否“愿意”比“欲望”多:
愿意 10次
欲望 1次
當然他也知道自己的不足:
我們做得不夠好 3次
整個演講只有兩次引用,開頭一次引用Rams的十大原則,結尾一次引用了一句臺詞“萬物之中,希望最美”,兩者之間就是講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僅此而已。
也許這就是我從張小龍的演講中得到的最重要的答案:
少學一點兒新詞,
多想一會兒常識。
謝過。
作者:采銅,公眾號:采銅的創想世界(ID:CTDT4US)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hT45I5TsNv18AAfNsx81PA
本文由 @采銅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好奇老哥是用什么工具統計出來的??
確實,線上做的東西很多都是由線下的場景啟發的,這是規律得遵守!
不知從何時起,產品經理這一崗位被一些人用一堆堆所謂的前沿用語、高端詞匯吹噓的神乎其神,真的沒必要,真正的實力不需要搞這么多的浮華包裝,多接點地氣多干點正事
互聯網的每個人,天天嘴里都是大詞。但后來發現,嘴里天天講矩陣的運營連個說服邏輯都寫不好。天天講占領用戶心智高地的品牌,連個產品賣點都沒好好梳理過。天天講用戶心智模型的產品,連基礎調研都沒做明白過。其實我們很多人,真正需要升級的認知是,我們還在提升技能的階段,提升認知也是為了更好的去致用技能。
非常贊同,認知從來都不應該只學名詞,現實行業充斥著說一套做一套,我見識的很多年輕產品經理,嘴上功夫確實了得,但到落地的時候往往像幼崽一樣~干產品干IT從來不是停留嘴上的東西!好的結果才能獲得認同!
確實是這樣,我管項目遇到個事,開評審會,凈說一些新名詞,全是專業術語,從我發愣的表情中,很有快感,其實我對他不專業驚呆了,不理解業務,過度設計不克制,都是巧思,讓我罵了一頓,第二天辭職了。后面坐著的三個的產品經理,乖乖學業務去了。業務都不懂,專業客戶需求都不懂,你能設計出來鬼啊。
哈哈,作者有點意思,贊了
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有些文章也的確會讓人一頭霧水,看完之后發現里面缺少實戰經歷,都是虛的。可能喜歡用高端詞匯的人,他不懂聽眾,也就是他的用戶。或者說他根本就沒搞懂,沒想明白。
好的設計師,是對人性的理解。像微信這么大體量的產品,如履薄冰!必須慢慢來。
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深入淺出道來,遠遠比用行業、專業名詞來表達要難得多。而且這本質上是一種自信的態度:老子不需要用新詞,老子說過的話都可以成為新詞。
你錯了!是“大大”。
——同意請點贊
張小龍是真正的高手,整個過程邏輯之嚴密,條理之清晰。而且都講大白話,樸實。
“如果你多發幾張旅游的照片,大家會認為你經常在外面旅游,如果你發一些加班的可能被認為是整天都在加班。但事實上可能并不是這樣子。”
(僅僅猜測)說了大詞的,可能心中并沒有大詞;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