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江湖再起波瀾
互聯網進入到紅利末期,流量成本越來越高,假如有機會將流量價值最大化,幾乎所有的玩家都不會置之不理。恰是如此,社交江湖注定不會平靜。
01
首先要給今日頭條的公關團隊點個贊,媒體放風、CEO發問、對標友商、官方曝光……嫻熟的公關動作下,盡管今日頭條的社交產品還沒掀開面紗,在媒體爭相帶節奏的氛圍中,已然成為微信的頭號敵人。
今日頭條的社交野心可謂路人皆知,甚至可以在一連串已知或不確定的“爆料”中窺探到一個宏大的布局:“飛聊”和“抖信”直指即時通信,“抖音朋友”瞄準了微信朋友圈,抖音本就是一款社交屬性的產品,悟空問答試圖硬拼知乎,微頭條等功能又挖了微博的墻角……今日頭條的每一步棋看起來都與社交不無關系。
早在2017年的今日頭條創作者大會上,張一鳴就篤定將迎來智能分發和粉絲分發結合的“智能社交”時代,與之對應的就是“千人百萬粉”計劃,讓用戶和生產者之間建立起聯系,從閱讀者轉換成訂閱者,從單向的閱讀到雙向的互動。
今日頭條并不是獨行者,百家號、一點資訊、網易號等也在效仿這樣的思路,不單單給創作者流量,還要給創作者粉絲,哪怕用戶忠誠度還比較弱。
并非是今日頭條刻意要入侵社交賽道,而是新興的互聯網產品都有了社交化的屬性,至于為何是今日頭條站在了微信的對立面,“頭騰大戰”是一種可能,張一鳴的野心是一種可能,今日頭條龐大的流量和關系鏈又打下了基礎。
還要一種可能是今日頭條自身的突圍,諸如今日頭條、抖音等產品的用戶增長逐漸見頂,增速放緩成為擺在面前的困境,社交可能是今日頭條用來沉淀用戶關系,挖掘流量價值,尋找潛在增長點的必然選擇。
02
作為被挑戰者的微信,還沒有正面回應。
張小龍在1月9日的“微信之夜”中,進行了一場長達四個小時的拖堂演講,偶有調侃其他廠商的產品觀,但90%的篇幅還是集中在微信本身,比如首次談及自身對社交的理解,什么是溝通的本質?
微信完全有理由無視一切挑戰者。按照官方給出的數據,微信的月活用戶在2018年9月達到了10.82億,成為國內歷史上第一款10億級DAU的產品。在巨型APP通吃一切的時代,微信所建立起的護城河不言而喻。
不過,YY李學凌聽聞今日頭條可能上線“飛聊”后,直言“我看到了太多成功的因素,我覺得機會真的可能來了?!彼^的機會,“大抵就是天下苦微信久已”。幾乎每個人的微信里都有亂七八糟的微信群,不知什么時候開始出現的微商廣告,人們一邊吐槽,一邊還要忍受微信。
這種邏輯聽起來很有道理,卻也站不住腳,早在短信時代的時候,手機里的垃圾信息就比有效信息多。羅永浩的子彈短信驗證了即時通信的低門檻,已經有太多的云服務,壓根不用投入太多的研發資源??勺訌椂绦?、魔晶等復制了IM功能,卻無法替代微信的關系鏈,沒有足夠的用戶時長,結果往往是“月拋”。
張小龍在拖堂演講中表示“停留時長不是衡量App的核心價值”,微信的原動力則是“做最好的工具”?;蛟S張小龍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在用戶眼里卻沒有太多不同,近兩年所有APP的方向都是盡可能多的占領用戶時間,微信的公眾號、小程序、小游戲等,看似在豐富微信的工具屬性,又何嘗不是獲取用戶時間的手段呢。
倘若不是在用戶上停留了太多時間,微信賴以生存的高效率也就不復存在。
03
子彈短信們的困境,恰恰是今日頭條的優勢。
即使沒有去創業,張一鳴也會是一位知名的心理學家,因為他總是能抓住用戶想要什么,今日頭條、抖音、西瓜視頻等尤為擅長讓用戶“上癮”,哪怕是一二線的95后,還是五六線城市里的叔叔阿姨。
回頭思考張一鳴的“智能社交”,智能分發的使命已然完成,粉絲分發的完成度則要大打折扣。今日頭條上會推薦關注賬號的內容,微頭條幾乎在復制微博的玩法,但用戶想要分享一條資訊給好友,更多的還是會選擇分享到微信或QQ,APP內的互動并未形成。這可能也是今日頭條曝光“飛聊”、“抖信”等產品的原因。
但今日頭條的社交夢還需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怎么抓住用戶的社交需求?
微信的成長過程是先抓住了用戶的社交需求,然后依靠公眾號、朋友圈、小游戲等讓用戶有更長時間的停留。今日頭條的社交卻是逆向的,先用算法占領了用戶時間,如今開始思考如何建立起社交關系鏈,二者有著本質的差異。
占領用戶關系鏈和用戶時間的差別在于,前者可以憑借運營手段實現后者,后者向前者過渡卻存在很高的門檻。像B站那樣的產品,占領的大量的用戶時間,新近火爆的音遇,也有了近百萬的日活,以及Soul這樣的陌生人社交,結果都是“弱關系,強社區”,今日頭條要挑戰微信面臨著類似的難題。
04
為了尋找藥方,今日頭條很可能在新世代上下功夫。
在張小龍刷屏的時候,今日頭條CEO陳林發聲稱:“小龍在思考重做朋友圈會怎么做,其實我們也有另外一個想法,下周再說。”配圖是一張海報,赫然寫著“SO YOUNG,這是年輕的新時代”的字樣。
每隔五年左右,互聯網上都會傾向于這樣一種觀點:新一代年輕人已經崛起,用戶行為變了,新的機會也來了。
從不懷疑這種觀點的正確性,點煤油燈讀書的70后,玩小霸王長大的80后,被互聯網養大的90后,以及抱著手機長大的00后……不同代際勢必有著不同的認知,并將左右他們的價值觀和社交行為。特別是到了現在,代際之間的跨度已經被縮小到五年,那么改變格局的機會也就更多了。
新一代年輕人早已成為社交創業者覬覦的對象,不遺余力鼓吹這代年輕人有多不一樣,比如說:xswl、zqsg、ssfd這樣的黑話,90后的筆者已經難以直接理解其中的含義,但創業者一次次宣稱這是00后社交中的常態。
于是乎,一些圍繞年輕人創造的社交平臺愈發多了起來。音遇的場景不是聊天,而是類似歌曲接龍的游戲;Soul不再像早期的陌陌那樣“約炮”,而是主張“靈魂社交”;一度爆紅的狼人殺,無外乎以游戲為場景;此外還有聲音社交、視頻社交……一個個好故事被制造出來,美麗而縹緲。
斗舞、K歌、黑話、蹦迪等可能是新一代年輕人身上的標簽,并不等同于年輕人的真實生活,這些劍走偏鋒的社交產品,或可以在一段時間內吸引到年輕用戶的好奇心,最終難逃被遺棄的命運,zepeto不就是最新的例子嗎?
有些諷刺的是,95后、00后離我們并不遙遠,他們有特立獨行的一面,成為品牌差異化營銷的著力點,可這些與眾不同是否適合社交這樣重度的產品,只需要找幾位年輕人問一問他們使用微信的頻率。
05
一個老掉牙的觀點:打敗微信的,不可能是另一個微信。
要證明這個觀點并不難,可以引用凱文·凱利的那句名言,也可以參考子彈短信、來往、易信等殉葬者。
或許張小龍對“溝通”的理解不乏借鑒意義,“溝通就是把自己的人設強加給對方的過程”,強調的還是個體在群體中的認同感。反觀音遇、Soul、zepeto這些新興社交平臺,看到的都是不同圈層的行為,而忽略了單個個體的需求,所以微信成了巨無霸式的社交,其他產品的定位更像是社區。
可以給出這樣的論斷,陌生人社交、圈層社交、個性化社交等仍存在機會,但要厘清這些機會的價值所在,當真是顛覆已有社交架構的起點嗎,切莫本末倒置,看到了小的圈層特點,忽略了已經成熟的用戶習慣。
把目光重新聚焦在今日頭條身上,還需要驗證自家流量的價值:用戶愿意把時間花在喜歡的內容上,是否愿意把自己的關系鏈也留給今日頭條呢?如果找不到挖掘個體需求的G點,終究只是社區而非挑戰微信的社交。
互聯網進入到紅利末期,流量成本越來越高,假如有機會將流量價值最大化,幾乎所有的玩家都不會置之不理。恰是如此,社交江湖注定不會平靜。
#專欄作家#
Alter,微信公眾號:spnews,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互聯網觀察者。專注于移動互聯網、智能硬件、電子商務等科技領域。獨立的自媒體人,走在創業的路上。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喜歡作者這幾句有深度的話:
1.讓用戶和生產者之間建立起聯系,從閱讀者轉換成訂閱者,從單向的閱讀到雙向的互動;
2.微信的成長過程是先抓住了用戶的社交需求,然后依靠公眾號、朋友圈、小游戲等讓用戶有更長時間的停留。今日頭條的社交卻是逆向的,先用算法占領了用戶時間,如今開始思考如何建立起社交關系鏈,二者有著本質的差異;
3.“溝通就是把自己的人設強加給對方的過程”,強調的還是個體在群體中的認同感;
期待頭條和騰訊的社交大戰,期待頭條CEO陳林對于朋友圈的設計的另一個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