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教育產品設計思考:還原教育本來的樣子
將互聯網技術運用于傳統教育領域時,我們的產品更應該再去重新思考,追求教育的本質。
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么?
2019年第一天,一個跨年故事引發了我對教育的再次思考:教育本質是什么?這其實是很大的一個概念,從幾千年前孔夫子開始,大家就在追尋答案。
2019年元旦凌晨,羅振宇的跨年演講末篇的故事:
位于四川省山區的范家小學,一共只有28名幼兒園孩子、43名小學生和12位老師。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留守兒童,他們家境貧困、教育資源很少,甚至還得不到父母日常的陪伴和照顧??傊?,一想起留守兒童,我們總會覺得這是中國社會最無助的一個人群,我們總會覺得這是一群前途渺茫的孩子。
何帆老師在探訪的過程中,在那里看到了什么呢?跟我們坐在大城市里面的想象完全相反——山區、留守兒童,并不是一個悲慘世界。他得出一個連他自己都震驚的結論:所有最先鋒的教育理念,在這所山區小學都能看到。
大山里的學校,在高考面前,確實沒有什么競爭力?!吧龑W率”這個指標對這個學校來說,也就沒有什么意義,大家自然就不玩命追求那個目標。你看,大城市里的學校做不到吧??最困擾的那件事就解決了,這個學校天然就不再是應試教育了。學校的老師和孩子們奔的那個教育目標,就不再是分數,而更有可能回到教育的初始目的——育人,讓學生成為社會合格的一份子。你看,卸下了包袱,教育回到了它的本來面目。
(1)因為學生不足,他們自然就變成了小班教學,這是最先進的教育理念吧?一個班七八個學生,每個老師分配給每一個學生的時間變多了,關注就變多了。你看,大城市很難做到吧?
(2)因為學校資源不足,所以就不能關起門辦學,所以必須融入鄉村,和周邊的老鄉密切地打交道,跟社區共生。于是,學校不再是一座教育孤島、孩子們除了上課,還要采蘑菇、拾柴火、參觀水電站等,通過走出學校來理解真實的世界,學校和外界的圍墻變模糊了。做到這一點,大城市很難吧?
(3)因為學生家長不在身邊,這本來不是一件好事,但與此同時也產生了一個附帶結果:大城市里那種家長對學校教育的干擾,也就消失了。老師和學生變成了生活共同體,孩子遇到難事可以撲到老師懷里。這樣一來,老師可以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塑造學生的人格。你看,做到這一點,大城市很難吧?
何帆老師說,這所小學里的孩子,是他見過的最快樂、最自信的孩子。
這個故事的觀點,暫且先不評論,但是這個故事很有意義,引發深思: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么?
其實關注這個問題很久了,各種說法,莫衷一是。
- 教育家說教育的本質是育人;
- 人民教師說,教育的本質是正己化人,成人達已;
- 社會學家說教育的本質是引導人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 家長說教育的本質是自我修行;
-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是喚醒,一個靈魂喚醒另外一個靈魂;
- 周國平說教育的本質是生長,讓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
- ……
時至今日,我還沒找到個我特別想感謝的答案。
重新思考教育
為什么這個問題這么難以定論,因為教育圍繞的是人,而人的復雜性及差異性讓我們至今對教育的本質沒有一個統一的通用的定義。
很慶幸,我們趕上了一個好的時代,在這個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人工智能也蓬勃興起的時代,我們要為教育做些什么準備?——那就是重新思考教育。教育那么大,我們一點點開始。
- 重新思考了課堂:于是有了市面上一系列智慧課堂產品;——嘗試通過各種有趣的信息化手段改變課堂,增加課堂互動,讓學生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享受更優質有趣的課堂。
- 重新思考了校園:于是有了市面上一系列智慧校園的產品;——嘗試通過各種信息化的數據流轉,讓校園管理更加便捷高效。
- 重新思考了校園關系:于是有了市面上一系列的平臺級產品;——他們實現全網融合、互聯互通,嘗試打造校與校之間教育生態。
- ……
今天,在我們的身邊,我們也正通過技術逐漸改變著中國教育。很慶幸,我們趕上了有能力去讓教育更好的時代。
今天的教育是我們希望的那樣嗎?
那么,今天的教育的樣子,就是我們最終希望的它的樣子嗎?依然不是!
- 老師作為學生知識來源的重要入口,最該保持成長,與時俱進,可是他們忙于繁重的教學任務,辛酸的職稱評定,各種無奈的業務培訓,無法專注于課堂。我們需要思考,是什么原因讓老師無法專注教學?我們該怎么幫助他們擠出時間,專注教學,還學生一個優質課堂。
- 我們的孩子,該學習的時候在學習,該玩的時候還在學習,他們的假期不是在輔導班就奔赴在去輔導班的路上。我們需要思考, 是什么原因讓孩子們連假期都變的這么誠惶誠恐了?我們該如何還他們一個快樂無憂的假期生活。
- 今年8月,一篇文章《我半年工資,養不起一個暑假里的孩子》在朋友圈刷屏,眾多家長轉發。我們需要思考,是什么讓家長如此集體性焦慮,我們又該如何拯救他們的焦慮,做回一個不疾不徐,耐心傾聽陪伴的家長。
還原教育本來的樣子
當互聯網技術照進傳統教育這個領域,我們的產品需要有態度,我們具備重新思考,還原本質的能力。否則,我們的產品將失去溫度,經不起時代考驗,甚至悖離教育的本質。
也許我們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我們沒停止腳步,我們努力通過技術將教育還原成他本來應該有的樣子。
今天我們相比較于我們的父輩,父輩的父輩,我們都是中國教育進步的既得利益者。未來,10年,20年,30年,相信一定有更多一批年輕人,他們更是中國互聯網教育技術產品的既得利益者。
最近,馬云在云谷學校的一次演講中分享到:
教育,教和育是兩回事,教讓人具備知識,育讓人成為真正的人。
再回想下開篇我們的故事,具備知識,不正是那些大山里的孩子所期盼的嗎?而成為真正的人,不正是我們身邊的孩子被填鴨式知識灌輸所逐漸忽略的嗎?
我們可以為他們做些什么呢?
我們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讓大山里的孩子們也能享受優質的課堂、擁有豐富的資源、得到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也可以擁有的關注與陪伴。我們可以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讓我們身邊的孩子們更加客觀的認識自己,認識身邊的真實世界,最終成為他自己。帶著對教育的重新思考,我相信終有一天,我們能重新定義教育的本質。
從而讓更好的教育技術,賦能更多的老師,惠及更多的孩子,無論是大山里的孩子還是我們身邊的孩子。
本文由 @冒小冒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2020年因為疫情,經歷了大段時間的隔離,各種直播教學、線上學習,技術的變革帶給教育的各種便利,再回頭看什么是教育的本質,技術是否通過了這次大考?
我這里有免費的saas教學平臺可以免費給山區里的學校孩子使用,有需要可以聯系我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知識易得,實踐難求?;A建設才是關鍵的。優質的課堂、擁有豐富的資源需要建設,父母不在身邊也可以擁有的關注與陪伴也不是容易的。有很長的路要走。城鎮化進程很快也很有效,所居鄉鎮很明顯,但相應的配套亟待跟上。網絡教學我很看好,知識付費也認同。但是真正的有質量內容,還是較少的。機制的健全,基礎的建設,都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