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追風人眼中的互聯網圈

0 評論 1333 瀏覽 0 收藏 11 分鐘

互聯網的風來的快去得也快,無論前方是晴是雨,我們都已成為那個追風的人。

一直自詡為互聯網追風人,追逐互聯網的風口,想用自己的文章去呈現。

關注和行動,對于風口的體會是不同的。

一年前,還處于風口外,能寫很多很多文章,而今年開始感覺力不從心了。最前沿的動態,我是知道的,然而明明離風口更近,寫的卻越少。

時間少了。

在風口下,每天匆匆忙忙的去應對,留給寫文字的時間越來越少。

可是好容易空出一段時間來,我也不知道怎么寫當下身處的這個風口。寫出來的,看起來就是一篇營銷文案。不寫,多看,也有了幾分行家的分辨力。經常關注周邊那些寫這個風口的自媒體文章,很快分辨哪些是皮毛,哪些真是有料。

深處風口中的人,其實是不愿意發聲的。

正如前一陣沉積了很久的錘子科技,經不住外界的猜測,一位產品經理終于忍不住提前發聲,結果話風是這樣的:

你在考試的過程中會寫一題喊一嗓子“我寫到第八題了!現在做第九題!”嗎?悶頭做大事,悶聲發大財,耐心等結果出來。

后來這個結果確實出了來,出了一款叫聊天寶的產品,土氣十足,或者叫接地氣。憑借老羅超高人氣的個人流量,又來收割一波數據。

一堆人又開始有熱點可以寫了,幾大篇文章發出去,順手也蹭了一波流量??吹萌硕嗔?,也便有人主動去關注到這些前沿的動態。于是一個叫社交+電商的風口,又燃了一把。

如此循環中,總會出現這么一些角色。

追風人

風口里的現實是真實殘酷的,每個人都得要為業務的成敗負責。尤其那些風中的產品經理們,是痛苦和糾結的。在產品發布后,他們要被一通同情和嘲笑之后,面臨是否簽下個東家的處境。

成敗,意味著生存。

看中贏,文章很難去真實的表達。看中輸,那早就不在風口里了,也寫不出真貨。大部分情景是就算寫出來東西,也是為了贏。這樣的文章,談不上有深度思考。

互聯網風口中,特別看中效率和快。新東方年會上剛秀了一波吐槽Boss的情懷,有贊便在年會上公開爆出996工作制。結局不知道是好是壞,反正都憑這個誠實度上了熱搜。

996就是互聯網的真實節奏,一二線大廠們心照不宣。

互聯網的節奏就是要快,慢下來就容易被別人趕超。要快,就需要用人在短時間去做更多事,那時間節奏就會變得更高頻。

追求快,還得能冷靜思考寫出當下的文章,這就如同在風塵仆仆的趕路時,冷靜的考慮腳下每一步路的顛簸度,快不了。

在行程進行中,就算抽出時間能冷靜思考一番,捕捉得到的認識,一定是充滿不確定的。把自認為確定的東西全部說出去,那業務其實已經成熟了,不用擔心別人短時間能追上來,大不了抖一抖過去的見識,再去獲得一波追逐者的流量。

能有膽把不確定的東西說出去,就不害怕踩錯了節奏,很快被市場打臉。

打臉多了,就沒有人再信你了。

筑風人

在風口追的久了,希望能去做一個筑風人,不再只是追著風兒跑。

追風太焦慮,太累,也追不了,風向變化太大了。去年還在熱炒共享經濟、區塊鏈經濟,今年就一窩蜂的倒閉清盤,開始談如何持有現金流過冬。據說2019年小程序要來一個爆發年,眼見各大平臺一窩蜂追上去,各個開發團隊也趕緊推出小程序產品。熱流之下,只怕又一堆炮灰。

微信開始封殺社交流量了。張小龍有認真說過,不希望微信流量,被不健康的耗光。

我喜歡他在微信公開課里說的那個慢和耐心,站在頂端的人總是有資本表現出這份耐心。

對于小程序,我們的決心非常大,但我們并不急著說一下子就要做成它。因為它畢竟是一個生態,不是一個to c功能,所以我們有足夠的耐心,慢慢的培育它。并且經過了公眾號的過程,我們也不希望一上來就有一批投機分子來當作一種流量紅利來濫用它。

這位風眼里的筑風人,表現的不急不慢的,耐心的培育著一個內心向往的生態。反倒是,我們這一群追風人,追到風口中了,就想著還能趕著風去跑。

筑風人說,你慢些,慢些。追風人說,不,你老了,你不再是風口了,我要去更年輕的人圈子里去。

于是有了多閃,挑戰龍叔。

愿意開口說話的產品,要么終究還是年輕,要么是把確定性的那一部分包裝好后,秀出來做一波營銷。他們把不確定的動機和策略,隱藏的很好。

老天知道他們將要唱什么戲。唱活了,還有下一波說話的機會,唱不活,那就沒有然后了。

筑風的產品經理真是孤獨。在沒有風口時,要憋住不說話。在引來風口時,還得憋住不說話。一旦說出來,就被人說風口已經過去時了。

傳風人

有風還得傳的遠。是誰在傳風呢?是一群旁觀著,通過文字、語音、視頻傳播風口的人,如媒體平臺,自媒體人,PR。他們在最短時間嗅到風口前沿,第一時間趕到,并挖掘出可被傳播的素材和價值。他們的嗅覺足夠敏感,能夠準確的預測哪些信息能引爆大眾神經。但是好的素材,是需要接觸到核心圈層,到風眼里去挖的,收集的越多,也就越能被加工成可引爆的文章。

文章和真實無關,只是邏輯合理,情緒傳遞的恰到好處。

他們很累。他們需要搶先第一步的去聽新產品發布會,第一時間去體驗新產品,然后第一時間搶先去發布自己的吐槽和欣賞點。還沒等這波風散播出去,下一個發布會又被邀請了。他們得一次次的感受紛雜的聲音,一方面要耐住性子去正正經經的響應這波趨勢,一方面又得嬉笑怒罵真性情的開始他們的表演。

2018年有很多風口文章撬動互聯網跟風潮。如一篇《小米是誰,小米為什么而奮斗》,引發一片江湖回響。深夜《騰訊沒有夢想》一發布,把騰訊逼到輿論風口浪尖,跟帖回擊吵吵鬧鬧。最近一篇《京東求變》似乎也要攪和一下這頭電商巨獸,只是挖出來的料不夠猛,缺少新鮮度。

互聯網圈,就是一個靠流量和眼球驅動的圈子。行業風向變化太快,傳風人在追新和深度報道中權衡利弊。在風口外的,可以大膽的寫,寫的越猛越能獲得點擊量??墒秋L口里,不敢瞎寫,得罪了金主,以后不好再混圈了。

筑風人和傳風人是彼此需要的。風口的信息,需要放出去,才能產生更大的輿論推力。筑風人有料,主動放出去的料其實真實無關,只是邏輯合理,情緒傳遞的恰到好處。加工后的信息,終究是片面的,但是這不影響傳播。沒有持續的跟蹤報道,有節奏有力度的推波助瀾,風口也成不了氣候。刮一陣就沒影了。于是乎,任何輿論焦點,其實都有幕后推手。不管你信還是不信,他們都存在,存在某個角落。

跨界進入互聯網圈,一直是想扮演一個追風人的角色。離風口越近,越有驚喜的發現??墒且徊恍⌒奶斤L眼里了,身邊的聲音忽然全部變成了噪音,那些噪音源頭總是表現得不懂卻都在裝懂。風眼中的人我懂,卻不確定自己是否真懂。

有一篇著名媒體專訪,主角說,這個領域我我真的懂。我感到好笑,這個聲音和真實無關。

那個說自己真懂的人,一定還在風眼外。

-end-

#專欄作家#

曹濤,微信公眾號:互聯網追風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一個跨界的產品經理,互聯網追風人。愛好產品管理、創意戰略、商業分析、領導力認知分享。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