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壓之下的朋友圈

4 評論 8354 瀏覽 38 收藏 23 分鐘

“社交壓力”是現在人們進行網絡社交普遍會遇到的問題,而我們現在每個人的微信朋友圈幾乎都有籠罩在這種重壓之下。

互聯網發展到現在,幾乎每個人都在網絡里進行著社交,不論是 PC 時代的 QQ,還是智能手機時代的微信,都幫人們在網絡里構建著一張張關系網,每個人在網絡的世界里面找到了“自己”,很多線下關系也轉移到了線上,生活、工作、娛樂、找對象……各種場景下、不同垂直細分領域的社交需求被不同的產品滿足著,比如專注于職場人社交的脈脈,找對象的社交產品探探…

現在社交衍生出了一個新的需求“如何減輕社交壓力”,這好像是所有社交產品發展到后期都需要注意的問題,也就是說減輕用戶在網絡社交里面發言或者互動的壓力,保護自己的隱私。

比如 QQ 的隱身,微博的隱藏我的贊…..甚至一些滲透到社交的產品比如微信讀書都在注意保護用戶的隱私,減輕用戶的壓力,比如私密閱讀書籍。年初字節跳動發布的“多閃”也肩負著減輕社交壓力的使命。

回顧一下我們經常使用的微信朋友圈,其實也滲透著有關社交壓力的方面,在對朋友圈進行一些思考之后,接下來我從社交壓力角度來談談朋友圈。

一、朋友圈的社交壓力是什么?

“社交壓力”是現在人們進行網絡社交普遍會遇到的問題,為了方便大家體會,我將列舉生活中的一些場景,大家可能就是這么做的,或者會看到朋友圈里面的很多人都是這么做的。

1. 我發朋友圈不再那么“隨心所欲”

  • 在失戀的時候我編輯了一條朋友圈紀念我死去的愛情,可是我的朋友圈里一直都是陽光積極正能量,各種雞湯,發這個是不是不太好?最后我把剛要點擊發送的朋友圈刪掉了。
  • 同事在做微商賣保健品,周圍同事們都在朋友圈里面轉發推送,我尋思不轉不太好,于是我屏蔽了一些朋友,轉到了我的朋友圈,可是翻看自己的朋友圈,感覺朋友圈越來越被這些鏈接弄得不倫不類了。
  • ……

2. 我將朋友圈設置為了三天可見

  • 我的朋友圈里面怎么這么多黑歷史???新加的好友很多都只是因為一些工作或者其他原因添加的,我不太想讓他們了解到我的過去,不想讓他們過多介入我的生活,我把朋友圈設置為了三天可見;
  • 過年這幾天每天都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東西,我已經連續5天每天發2-3條朋友圈了,朋友們來看我會不會覺得我很啰嗦,我去設置里面將朋友圈設置為了三天可見;
  • ……

3. 我漸漸成了朋友圈里面的潛水者

  • 很久之前我還是愛發朋友圈的,后來微信里面朋友多了,每次發朋友圈都得考慮這條朋友圈要讓誰看,誰不可以看,之前分組少還行,現在分組那么多,每次都要斟酌,算了,不發了;
  • 看到朋友圈里面大家曬的旅行照片、美食照片都很漂亮,而我生活好像沒有大家那么精彩,大家對一些熱點新聞在討論,我怕自己的觀點很差,算了不發了,我還是看大家的動態吧;
  • ……

除了上面說的這些場景,可能每個人隨著年齡增長,擁有的身份越來越多,在網絡世界里遇到的壓力也會越來越大。

二、為什么會有社交壓力?

1. 朋友圈是在建立人設

張小龍在2019微信公開課說“溝通本質是強加給對方自己的人設”。仔細想想,確實是這樣的,現在翻開一個朋友的朋友圈,我們甚至可以按照他的朋友圈的內容索引到他的身份或者他的性格等信息,比如:他的朋友圈都是各種學術推送,對社會熱點的見解,我們可以知道他是一個老師,如果我們看到他的朋友圈里面是各種旅行照片,時不時還有幾句雞湯,大概可以知道這個人熱愛生活,充滿正能量……

所以我們在朋友圈里面發的內容,發的次數等等行為,都是在建立自己的人設,而且我們都希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給朋友,一些自己平平常常的甚至是露怯的事情我們卻不愿意展示,所以比起分享真實的自己,建立人設會讓我們時刻注意我們發送的內容會不會與已有的人設沖突。

這樣我們會越來越克制發自己的內容,同時對于別人的朋友圈,我們也會考慮我是否要點贊、我的評論要怎么樣才能符合我的“調性”。

2. 私人空間越來越少,關系鏈網越來越復雜

線上社交確實比線下社交效率高太多,但是也帶來些弊端,前幾天看了《手機狂響》,有句臺詞的大意是線上社交讓每個人都很少有自己的一些私人空間,以前下班了誰都聯系不到我,現在通過微信隨時隨地辦公。

微信日活10億了,微信對于每個人來說都已經像是自己的一張名片了,移動互聯網沒有出現前是見面留電話,移動互聯網出現后是見面加微信,而且隨著人年齡增長,擁有的身份、接觸的人也越來越多,每個人的微信里面都加了很多新的好友,有閨蜜圈、有基友圈、有家人圈、有工作同事圈……這么多關系都存在于微信這個巨大的社交網絡里。這難免會讓我們在發朋友圈的時候考慮哪些內容會給哪些人看,我們的朋友圈也出現很多“陌生信息流”。

3. 朋友圈是一個廣場

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里面將朋友圈比作了一個廣場,每個人每天帶著“社交任務”來到廣場,看到不同的活動群就過去看一眼或者互動一下,互動的人都是彼此認識的人,一個活動群出來后再去另一個,這樣一趟下來,“社交任務”就完成了。

當然既然是廣場,每個人發言和舉動都會被大家看到,因此隨著廣場越來越大,活動群越來越多,而且有很多陌生的活動群,這時候每個人都要時刻注意自己的發言和一舉一動,于是社交壓力便產生了。

4. 分享和壓力是成雙成對的

朋友圈既然是用來分享自己的生活的,并且希望獲得其他人的互動,那么壓力便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每次發的朋友圈都是在對方朋友圈中的某一條信息流,等待著對方“檢閱”,于是我們發朋友圈會盡可能把自己 P 得好看一點,文字盡量修的優美一點。

這樣看來,分享和社交壓力似乎是成雙成對出現的,畢竟朋友圈就是每個人帶著自己的名牌行走在自己建立的廣場里面,如果怕有壓力,那就不出門好了。

三、朋友圈是怎么解決社交壓力的?

微信當然也意識到了社交壓力這個問題,并已經體現在很多產品設計上了,接下來將我發現的一些東西做一些分析列舉:

1. 朋友圈是 moments 而不是 album

朋友圈的英譯是 moments,說明微信是想讓用戶關注當下朋友的動態,同時也積極分享自己當下的所見所聞所感,而不是把朋友圈當成一種“刨根”的工具,我們經常通過朋友圈了解該朋友過去的生活甚至很久之前的他/她,但是朋友圈的目的并不是如此。注重當下生活和動態而不倡導“刨根”,這樣的設計理念可以幫助我們較為輕松地分享自己的內容。

除了音譯是 moments,以下幾點也體現了上述理念:

(1)timeline 形式的信息流

從信息流的展現形式來看,微信采取的是 timeline(按照時間順序的信息流展現形式)的形式,不同于微博的 rank 形式(按照權重計算的信息流展現形式),微博重內容輕關系,可能要減少很多營銷號的信息流、鞏固加強頭部效應所以采取了這種形式,對于微信這種強關系輕內容的產品,用戶更關注當下什么朋友發生了什么事,所以這樣的展現形式凸顯了 moments 的理念。(這個設計的不同其實還有很多其他不同角度甚至更合理的解釋,但與本文關系不大,故不展開贅述)。

微信的時間提示是“xx分鐘前”,不同于 QQ空間的具體時間,這樣的設計強調了”及時性“,用戶更容易關注到事情發生多久了,而不是事情多會兒發生了。

?微信信息流

微博信息流

QQ空間信息流

(2)朋友圈不支持快速定位朋友圈

我們知道 QQ空間里面用戶是可以通過時間節點來訪問其他人過去的動態的,但是微信是不支持的,微信只是把朋友圈以年為時間節點做了分割,(這里就不展開說 QQ 和微信的區別了,主要是為了讓大家體會此功能),而且看某個人的朋友圈退出再進去還得從最近狀態重新往下滑,這樣的設計說明朋友圈不想成為“刨根”的工具,而是鼓勵用戶注重當下生活的分享,減輕社交壓力。

QQ空間根據時間定位動態

(3)三天可見

如果自己有很多黑歷史而又舍不得刪,或者不想讓別人通過朋友圈窺探自己的生活和過去的自己,朋友圈推出的三天可見/半年可見的功能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尤其設置為三天可見后,朋友圈公開周期很短,用戶則可以更加輕松分享自己的生活,不用擔心發的每一個朋友圈都被別人翻看很久。

2. 小小的交互設計

(1)點贊二步操作

不同于 QQ空間和微博,微信的點贊需要先點擊“..”才能再點贊。這樣對于發朋友圈的人來說會少些點贊之交,一定程度上確保了贊的質量,對于點贊的人來說多了思考的空間,也避免了更多手滑點贊,屏幕上看起來也不會像微博,QQ 那么多贊了。

(當然這個設計從其他角度也可以進行更合適的討論和解釋,但是與本文討論關系不大,故不展開贅述),這樣在廣場里發聲的思考時間與聽到的聲音質量都有提高,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很多情況下尷尬事情的發生(朋友圈取消點贊對方是可以看到你已經贊過而又取消的)。

朋友圈二步點贊

3. 我輕輕地走,正如我輕輕地來

我們在QQ空間訪問其他人的空間時都會有記錄,但是瀏覽朋友的朋友圈是不會留下痕跡的,朋友圈這么做最主要的原因可能還是與微信定位熟人社交有關,此外,這樣做帶來的好處便是保護了用戶的隱私,減輕了社交的壓力,同時微信也不用有什么復雜的vip體系或者增值服務來為用戶解決瀏覽痕跡的問題了。

QQ空間訪客記錄

4. 朋友圈查看權限和標簽

為了解決用戶在不同語境下發朋友圈的顧慮,朋友圈支持對朋友進行分組,對朋友們打標簽,在發朋友圈的時候可以設置誰能看到這條朋友圈,這樣的功能設置可以讓用戶將自己的動態如愿展示給想要展示的朋友,雖然選擇時有壓力,但這看來卻是一個必須滿足的痛點,用戶可能得到更大程度的減壓來發送想要的內容。

除此外,用戶可以設置是否讓陌生人查看十張照片,可以屏蔽朋友,也可以不看某些朋友的朋友圈,這些權限的設置都在幫用戶減壓,讓用戶能較為輕松地走進廣場。

但是朋友圈對于已發送的朋友圈的權限更改比較“粗暴”,目前只可以設置為私密,不可以對其重新進行權限設置(比如調整誰可見誰不可見),這個點其實從 moments 的設計理念就可以解釋,朋友圈不想成為“刨根”或者展示從過去到現在自己的一個工具,而是注重當下生活狀態的分享互動。

5. 朋友圈和個人相冊正在分離

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講到如果重新做朋友圈的話會將朋友圈和相冊分開,相冊會成為用戶私密的東西,朋友圈則是展現給朋友當前的狀態,不會將兩者混為一體,畢竟朋友圈的目的不是用戶展示自己過往的平臺,如果用戶想展示自己過往應該有其他平臺。

最新版的微信中只有個人主頁有“相冊”,朋友主頁的動態都不是“個人相冊”而是“朋友圈”了,可以看出來朋友圈已經在嘗試將相冊和朋友圈分離了。

我的個人主頁

我的相冊

?舊版微信朋友主頁

最新版微信朋友主頁

6. 朋友圈鼓勵發圖片而不是文字

朋友圈發圖片要比文字門檻低很多,圖片誰都會發,寫好一段文字能讓自己滿意且發到別人信息流不是人人都可以的,文字在發送前我們需要考慮已經干巴巴了,我一定要潤色得很好(當然是對于大部分用戶來講,微信10億日活每個動作照顧的都應該是大部分用戶,而不是局部的需求),而發送圖片做的更多是選擇,而不是生成,所以說發圖片比發一段純文字更容易設定自己的人設。

再者,圖片比文字設定的人設更加豐滿立體,而且如果別人發圖片,我只發文字我也會有壓力要不要發,要不要配一張適宜的圖片。換個角度來講,圖片的閱讀性比文字強,如果打開朋友圈看到一個屏幕的信息流都是文字,估計看的人也會頭疼吧。

鼓勵發圖片而不是文字一定程度上幫用戶更輕松地發送朋友圈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也帶來了其他的比如視覺上的美觀效果,何樂而不為?所以朋友圈發送純文字動態的操作路徑會很深,需要長按相機按鈕才可以喚起,且會有內測提示。

7. 僅相互為好友互動才可見

當然這個點從微信的產品定位出發討論會更加合理,但這里我從減輕社交壓力角度談一下:朋友圈互動(評論、點贊)只有相互為好友才可見,評論的回復也是這樣的邏輯,這就相當于廣場每個活動群所有的人都是相互認識的,這樣可以減少用戶互動的壓力,避免和很多沒有交集的人產生不必要的尷尬甚至糾紛,也不會被一些陌生人騷擾到自己。

四、微信是怎么緩解社交壓力的?

視頻動態的推出

視頻動態,之前叫時刻視頻,這個功能是微信最新推出也是被很多人吐槽的功能,但是用張小龍的話講微信并不是發力要做視頻,視頻只是一個技術,一個社交通訊的載體而已。微信是想用視頻動態做朋友圈的反面,不求最美,但求最真實,其使命是讓用戶勇敢表達自己又能夠獲得社交。

所以我們會看到互動別人的視頻動態是冒泡而不是點贊,冒泡的壓力會比點贊小很多,含有的意味也比點贊更多,很可能就是簡單的“朋友,我來看過你了”或者“朋友,你的生活很不錯哦”……不會像單純的點贊指向性那么強。評論也只有長按才可以喚起,視頻制作完是“就這樣”,而不是“完成”或者“發送”。

以往視頻動態需要用戶根據小藍圈或者主動來到朋友主頁下拉才可以看到,路徑比較深,用戶便可以“隨心所欲”分享,現在可能是為了視頻動態引流增強互動,朋友圈頂部有了視頻動態的入口,但也是個折疊提示而已,并沒有流到朋友圈主動呈現給朋友“檢閱”。

朋友圈的視頻動態導流入口

種種設計旨在讓用戶毫無顧慮地分享自己當下的生活,展現最真實的自己。當然僅 24h 對好友可見保證了視頻的新鮮和及時性,鼓勵用戶分享當下的生活。

五、結論

  1. 承載著移動互聯網的網絡社交發展到現在,如何緩解用戶社交壓力是網絡社交產品需要面對和解決的新問題之一;
  2. 朋友圈更希望是代表用戶動態的平臺,而不是一個展現用戶歷史,讓別人“刨根”的工具;
  3. 朋友圈作為一個擁有億級用戶的社交平臺,通過各種產品設計、交互設計、權限的設置、功能的有的放矢等等盡可能減輕用戶的社交壓力,讓用戶盡量輕松和勇敢地分享自己的狀態;
  4. 微信的視頻動態希望成為朋友圈的反面,讓用戶勇敢表達自己又能夠獲得社交,視頻只是一個表達的載體而已。

 

本文由 @?佛系少年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分析的可太好了,蘇大強

    來自北京 回復
  2. ? 為啥我看不出來這些,也分析不出來

    來自廣東 回復
  3. 分析的是很全面了

    回復
    1. 感謝支持,歡迎討論交流。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