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鐘表與人類
鐘表是一種動力機械,其產品是分和秒。
1月1日的時候我老爹問我:“你覺得2018年12月31日和2019年1月1日在感受上有什么區別嗎?”
我想了一下,覺得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人們很容易在新年開始的頭幾天里把2018年說成是今年,所以這個區別并不是指物理意義上的,這種區別更像是文化所造成的,畢竟“年”這一概念也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文化會反映出我們思維的運作方式,而我們的思維方式又會體現在我們行為習慣等日常的方方面面。
這篇文章是我對于人與時間關系的本質的思考,以理解人類日常生活中一些行為與習慣,以及該如何去幫助人類塑造更良好的習慣。
我試圖去探討這類問題:Apple 的屏幕使用時間報告真的有減少人們使用手機的時間嗎?鐘表沒有秒針會不會增加人們浪費時間的傾向?我們怎么重新設計一種描述時間的方式,讓人們養成更良好的習慣?
接下來我會從鐘表開始講起,以及這種時間描述對于人類生活中最本質的改變究竟是什么,隨后我會簡單地從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角度介紹“人類是怎么感知時間流逝的”,以及人類在使用數碼產品時的情況。為了避免空有理論泛泛而談,我會在文中引入許多相關案例。
人類是如何理解時間的?
芒福德說:“鐘表是一種動力機械,其產品是分和秒?!?/p>
比起討論時間本身的物理概念,我覺得「人類是如何理解時間」這件事更值得去探討,而鐘表的誕生恰恰是這一問題中最至關重要的一環。鐘表是人類理解時間的一種隱喻(metaphor),雖然建立了一套非常復雜的體系,但是鐘表也把時間再現為獨立而精確的順序。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在過去沒有鐘表的時候,世界是如何運作的。在芒福德的著作《技藝與文明》中,他向我們展示了從 14 世紀開始,鐘表是怎樣使人變成遵守時間的人、節約時間的人和現在被拘役于時間的人。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學會了漠視日出日落和季節更替,因為在一個由分分秒秒組成的世界里,大自然的權威已經被取代了。正如芒福德所指出的,自從鐘表被發明以來,人類生活中便沒有了永恒。這件事頗有宗教的感覺,鐘表的發明引入了一種人和上帝之間進行對話的新形式,而上帝似乎是輸家。
在制造分秒的時候,鐘表把時間從人類的活動中分離開來,并且使人們相信時間是可以以精確而可計量的單位獨立存在的。分分秒秒的存在不是上帝的意圖,也不是大自然的產物,而是人類運用自己創造出來的機械和自己對話的結果。所以,鐘表不懈的滴答聲代表的是上帝至高無上的權威的日漸削弱,雖然很少有人能意識到其中的關聯。
把鐘表這樣的技藝引入文化,不僅是人類對時間的約束力的延伸,而且是人類思維方式的轉變。
舉個例子來說:即使是顯微鏡這樣不常用的儀器,也包含了令人驚訝的寓意,這種寓意不是關于生物學的,而是關于心理學的。通過展示一個肉眼看不見的世界,顯微鏡提出了一個有關大腦結構的解釋——如果事物總是不同于它的表象,如果微生物不可見地隱藏于我們的皮膚內外,如果隱形世界控制了有形世界,那么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否也可能不可見地隱藏在某個地方?我們說一個人智商126,可是人們腦子里不存在數字,智力也沒有數量和體積,除非我們相信它有。
當我們依賴鐘表來理解時間的時候,描述時間的方式( time representation)雖然是被人類所定義和創造,但反過來也會在潛移默化里影響我們的思維。
舉例來說:為什么我們規定鐘表上順時針轉動是時間前進的方向,而不是逆時針呢?
有研究認為是因為起源于北半球文明的發展和人性的意外,人類最早的書面記錄文明誕生在北半球,而在北半球如果面向北方觀察自己的影子,會發現影子是順時針轉動的,而這樣的習慣被作為文明傳承了下來。
所以我有理由推斷時間描述方式對于人們的思維方式有一定的影響。秒針雖然是鐘表上第三根指針,英文卻是 second,其意義是“第二次分割 hour 這個單位”。
現在越來越多的手表沒有秒針,在我們的手機屏幕里,也不會主動顯示秒的變化,似乎最小單位就是分鐘,我開始思考,秒針在生活場景中的缺失,是否會增加人類浪費時間的傾向呢?沒有秒針,似乎時間不再是一秒秒地走動,而是一分鐘一分鐘,甚至以小時為最小單位在做流動。
此外我注意到在一些需要人們恪守時間的場景中,鐘表是一定會顯示秒針的(或者是通過有節奏的跳動表示),比如正式考場上,火車站等。
以上關于秒針的問題只是我做出的淺薄假設,歡迎和大家一起討論,接下來我會介紹一些全新的鐘表描述方式,這些方式的初衷都是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時間,乃至更好地生活。
Tikker 在國內被叫做死亡手表,在2014年上市,它的設計初衷是幫助人們更好地享受生命,珍惜剩下的時光,而設計師的做法是「倒計時死亡時間」,手表上第一行是年月日,第二行是時分秒,第三行是正常的時間。
用戶在使用TIKKER之前首先需要填寫一張表格,詳細說明自己的病史、年齡、是否抽煙、喝酒以及是否經常運動等資料,根據這些資料TIKKER能夠計算出用戶的大致壽命,然后據此減去用戶的年齡,從而得到了用戶離死期還有多久的數據,并開始在手表上進行“倒計時”。
這種倒計時的方式是一種全新的時間描述,根據當初眾籌的結果來看,大眾非常追捧它,這原因可能符合「YOLO」,即美國俚語中的 You Only Live Once,讓人們意識到生命的短暫,而更好地活在當下。
QLOCKTWO 使用了一種新的時間描述,即“文字是時間最好的載體”,它上面有一個用110個字母組成的網格,當你按下不銹鋼按鈕的時候,手表上的某些字母會被點亮,這些字母連在一起正好告訴你當前的時間。甚至還可以顯示日期和秒。
在我學習 Interaction Design 時,課程中有提及這樣幾個問題,和大家分享一下,期待和你討論:
- 美國健康研究所估計,所有初級保健醫生就診的病人中,有75-90%與精神壓力有關,交互式時間描述(interactive time representation)能幫助我們變得有效和放松嗎?
- 如果我們的手機了解我們的日常節奏并幫助我們重新安排我們的活動以優化我們的健康,該怎么辦?
- 我們怎么能重新設計鬧鐘?
- 警報需要令人討厭嗎?
- 也許一個鬧鐘可以通過美味的早餐或咖啡的味道來叫醒我們?或者它的傳感器可能會關注我們的晝夜節律,并在適當的時候叫醒我們?時間描述可以幫助我們睡個好覺嗎?
- 設計如何使用多種形式——視覺,聽覺,振動…… 來有選擇地或一致地創建更有效的提醒?
- 當人們醒來的時候,我們怎么幫助他們感到快樂和精力充沛?如果我們用能量日歷來取代時鐘日歷會怎么樣?比如,不是安排“在下午2點時我要……”而是安排“當我感覺精力充沛時我要……”“當外面很好”或“當它安靜時”。
- 我們如何利用技術使我們和時間節奏更有聯系?
- 我們如何創建新的時間描述?
- 我們如何創造更好的社交時間描述?
人類是如何感知時間流逝的?
在心理學、認知語言學和神經科學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時間知覺(Time perception)。
它指人在不使用任何計時工具的情況下,對客觀現象的延續性和順序性的感知。這種感知來源于內部或者外部,外部感知可來源于晝夜長短、節氣、太陽高度等等。內部感知可來源于我們的心跳、呼吸等等。
研究表明,人類的時間知覺受到非常多因素的影響,情緒、藥物、年齡、體溫、刺激、心理學效應等等。我關注這個的目的是因為,我非常在意現代的數碼產品對于人類生活所產生的影響,無論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地鐵上的低頭族,徹夜刷抖音……這些群體是真實存在且數量龐大的。
我非常認同 Great technology should improve life, not distract from it,我也在思考,怎樣才能讓人們更好地使用產品,而不是被產品所限制住呢。
在此之前,我翻譯了尼爾森的一篇有關人類使用數碼產品時陷入時間漩渦之中的現象,即數字成癮。接下來,我想談一談2018年互聯網巨頭們發布了些什么來防止人類沉迷手機。
Apple的 iOS12 推出了新功能「屏幕使用時間」,以減少屏幕中斷,并讓用戶更加透明地了解他們如何在iPhone上花費時間。Youtube,Facebook和Instagram也是如此。
還有一些例子:
- Google:收件箱(RIP)和 Gmail 允許用戶暫停電子郵件服務以便日后使用。
- Bumble:允許用戶暫停約會以進行數字戒毒。
- Google:已經推出了一個完整的福祉計劃,和 Apple 的新功能類似。
- Instagram:會在用戶看完最近的內容后提醒用戶,以避免無休止的Feed滾動。
用戶體驗不僅涉及人們使用我們產品的時間,也涉及他們不使用產品的時間。在不斷變化的智能手機和越來越苛刻的應用程序的時代,沒有什么用戶體驗比讓人安心更好了。最后,我引用 Amber Case 最近出版的關于Calm Tech的書(受到1995年Mark Weiser的論文“ 設計平靜技術 ”的啟發)中的一段話,概述了技術應如何注意其對用戶生活影響的一些原則:
- Technology should inform and create calm
- Technology should make use of the periphery
- Technology should amplify the best of technology and the best of humanity
- Technology can communicate but doesn’t need to speak
- Technology should work even when it fails
- The right amount of technology is the minimum needed to solve the problem
- Technology should respect social norms
本文參考
- 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
- Tikker
- QLOCKTWO by Biegert & Funk
- sleepcycle
- Time Perception – Exactly What Is Time?
- The State of UX in 2019
- Why is clockwise Clockwise?
- Clock face – Wikipedia
本文由 @?竹本一世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