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之夜,張小龍究竟在說什么(中)

1 評論 4959 瀏覽 23 收藏 17 分鐘

上一期筆者講到,張小龍的產品觀和對于產品設計的一些準則的分析,延伸到了微信最近的戰略小程序。種種跡象表明,對于抖音和微博的野蠻生長,百家號和大魚號對內容領域的侵襲,微信決定站出來正面狙擊這些來犯者。于是大刀闊斧的對整體的UI進行了改良。

附帶上期傳送門-微信之夜,張小龍究竟在說什么(上)

那么,接著來繼續分析張小龍演講的終極奧義。

五、小程序深入

1. 搜索-直達

搜索-直達是小程序的一個重要思維。

他們希望在線下,小程序可以通過掃碼的方式來觸達;線上可以通過社交行為傳播和搜索觸達。

其搜索一直應該是小程序的一個主要流量來源,并且小程序和APP的一個很大不同——APP是一個個的信息孤島,互相之間沒法交換信息,但是小程序是可以被系統統一檢索到,是可以直接搜索到小程序里面的內容的。

所以,我們做過一些試點,比如:當我要查一個航班號,可以輸入一個航班號就搜到小程序。

但,這只是一個試點,我們還沒有做到對于所有的小程序都能夠通過搜索來找到它的內容,直接把用戶連接到小程序去。

這也是微信在未來一年的一個工作重點。

2. 完整的評價體系

小程序需要一個完善的評價體系,使得用戶可以作出選擇,這也是正在做的很重要的一塊。

舉個例子:當你要買一個家鄉的土特產,你搜到那么多小程序,不知道哪個是可信的。但是,如果你發現你的一個朋友在土特產小程序里買過并且有好的評價,那你就會很放心,這就是社交評價的作用。

3. 小程序找回

小程序的找回也是一個問題。

比如:很多人說小程序為什么不能發通知或推送?

但是看到在手機上,每一個APP都會把消息推送使用很多次,最終的結果是:用戶只好忽略了所有的推送。所以,靠推送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4. 信息推送

即使提供了一種叫模板消息的能力,也會被濫用掉。所有的公司都有騷擾用戶的動機,就不能指望所有的公司有自我克制的能力。

對于小程序的找回,會看到有最近使用、星標,通過微信主界面的下拉,來迅速的找回。但是,他們覺得這里還是不太足夠。

最近微信7.0版本有一個功能叫強提醒,大家都沒有怎么用它。他們會覺得這是對大家一個朋友式的強提醒——它會喊你開會了,當你發一個消息的時候就會時振動起來了。

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做強提醒的目的更多的是覆蓋到線下的場景。

所以強提醒的本意是:希望它用在線下,甚至包括線上的一些,你可以在小程序里面設一個強提醒——對于用戶而言,你有什么可以提醒一下。

分析:

對于小程序深入來講,微信提出戰略性的方向就是搜索——通過搜索來觸達服務,同時也可以引導一部分流量進來。

這就是做系統的好處,APP是死的小程序是活的,不存在信息孤島,至少同類型的小程序之間是互相導入互相引流的。

同時,微信再次暴露了未來的方向。搜索作為未來產品最重要的能力,同時也是核心手段,就像是:在PC時期,用戶通過百度搜索引擎搜索關鍵詞來接入網頁,最終完成信息觸達。

微信從之前兩個版本開始,搜索開始愈加重要。

作為一個信息閉環,每個人的微信里基本都是自己的熟人關系鏈,同時都只存在于強關系之間的傳遞,即使有朋友圈內容的傳遞也僅僅是點對點。搜索成功的讓點連成了網,之前對于搜索引擎的布局讓微信可以不被制約的任意分發內容,而將掃碼的形式做為地面的通道,則讓線上線下聯系更緊。

而評價體系,則是更多的讓功能盡可能的產生公信力,同時也具備篩選的能力。讓優質的小程序通過社交評價脫穎而出,一方面好評讓小程序在服務中涵蓋更廣,另一方面社交評價增加轉化率。

在涉及找回小程序的時候,張小龍認為:由于之前所有軟件都把推送用到極致,導致用戶基本忽略所有推送。所以,目前也只能把關注過的和最近使用的優先排布。

可圈可點的是:新的強提醒功能。

之前我也以為是公司用的,后來發現強提醒并不作為一個高頻的功能,它只是設定以后響應一次。

張小龍在這次公開課上解答了:強提醒實際上是為觸及線下場景而做的一種即用即走的功能。就好像,我們去鮮芋仙點奶茶時,不用再拿特制的等待牌就可以直接通過微信的生態來接收信息,變的更加的便利。

六、小游戲

小游戲做到現在,如果從商業的角度來講,發展是挺好的,但張小龍并不滿意。

因為它離我們的期望還有一個差距。

我們期望的,并不是我們要獲得更多的現金的回報,而是現狀是:這里面真正高質量原創的游戲還不是特別多。大部分的游戲還是互相拷來拷去的,就在一輪一輪的洗用戶的流量。

小游戲的原動力是什么?

微信認為:這不是公司的一個盈利渠道,騰訊也沒有要求微信要做游戲。

張小龍認為:一切盈利都是做好產品做好服務后的自然而來的副產品。

小游戲的原動力就是:它應該是一個關于創意的平臺,并且讓產生創意的人體現價值。

什么是創意的平臺?

他覺得微信理解的、大家理解的小游戲和外界對于小游戲的理解是不太一致的。

外界對于小游戲的理解:就是現在那些比較小型化的游戲,把它套用一個小程序的殼就變成小游戲了,但是他們并不是這樣來理解小游戲的。

小游戲應該是一個體現創意的地方。

所謂創意的平臺,是游戲,是一個載體,或者說小游戲就是一個載體,它可以承載各式各樣的創意。

舉個例子,以前很多人會去看中篇小說、短篇小說,現在大家不怎么看了。

但是,這些小說的創意并不會消失掉。很多人會有這樣的創意,但是他寫小說已經體現不了這樣的創意了。希望能夠通過平臺把他寫小說的創意放在小游戲來實現,它只是一個載體。

關于創意的載體,我們發現:確實有一些小游戲有這樣的載體,它像讀一本小說一樣有情節,然后用故事線來設定這個游戲的發展。

分析:

在小游戲這個部分,微信希望:不僅是游戲和走量的作用,而是在生態里面通過小游戲打開一個新的缺口,主要目的還是做創意領域。通過創意來包裝各種IP形成資源池,這就跟單純導量不一樣。單純走量是沒有太高轉化的,做社群還可以帶活周邊。同時能夠幫助微信形成自己獨特的內容生態,增加競爭力。

同時,對于微信而言,流量司空見慣。流量本身并沒有太大意義,真正有意義的是這些流量能夠吸引商家來打廣告,同時能夠聚攏一大批中小商戶鞏固陣地。

七、關于公眾號

看起來經過了幾年,公眾號的流量紅利早就沒有了。當然紅利從來不是微信考慮的一個范圍。以前張小龍就說過,公眾平臺不是為自媒體準備的,但確實是被自媒體用得最好的一個領域。

雖然不是為大家準備的,但我們其實真的想要很好的服務大家。所以,公眾號最近其實做了特別大的一些變化——包括公眾號的改版,也包括在看一看里面有一個“好看”。

簡單回顧公眾號歷史的話,在剛發布的時候,有很多人利用當時的流量口獲得了巨量的粉絲。在當時,公眾號有一個特別好的現象,就是最早的公開課里面分享過一個數據——當時的公眾號閱讀量其實70%、80%來自朋友圈的轉發,只有20%、30%是來自于訂閱號的。

微信認為這樣符合二八定律,20%的人去挑選信息,剩下80%的人去獲益,通過20%的人挑選去閱讀文章。

幾年下來的話,一是用戶他可能接觸信息的渠道更多了;另外,假如微信公眾號在內容的質量上沒有持續性的話,這里與用戶的聯系確實會有所降低。

他們做了一次改版,發現效果并沒有很大。有很多公眾號會覺得自己的效果反而變差了,從數據來看并沒有太多好壞的變化。

對于改版來說,只是幫助用戶重新梳理一下他的閱讀方式,微信認為改版的目的只是為了讓用戶覺得閱讀效率更高——也就是說,當他繼續找一篇文章更容易找到或者瀏覽更方便了。

這是一個本質的問題,不是他看到這個文章效率的問題,而是他對這些內容有沒有吸引力。我們自己盤點畫像,在內容吸引力方面是我們強化的地方。否則的話,我們不管怎么改變版面,用戶不會再這里停留,也不會看它。好的內容才是根本。

對于平臺來說,一個好的平臺應該自然會鼓勵更多的內容創造者創造好的內容。他覺得他們的方向仍然是讓平臺能夠吸引更多的人來創造文章。

分析:

公眾號作為最開始的流量口,給自媒體曾經帶去了大批的流量,也幫助一些自媒體成功商業化,雖然這并不是微信的本意。

最早只是一種嘗試和輔助功能,沒想到自媒體玩出了花。并且基于公眾號的機制產生了很多變種,包括三種大類:資訊類、技術類、社會人文類和若干小類。當時公眾號逐漸成為創意平臺,檢測創意是否被接受就通過閱讀量這個關鍵數據。

但是,最近兩年來由于洗稿嚴重,微信公眾號生態遭到極大地破壞——有時會出現原創無人讀,洗稿十萬加的亂象。

究其本質,還是某些自媒體在內容上缺少創造力和愿意創造的態度,總是喜歡不勞而獲,通過洗量來吸引商家打廣告。微信自己也意識到了這種情況,所以,未來對于洗稿必然是會出一套反制措施的。

那么這次透露出來的信號是什么?

就是微信想要通過算法來做內容領域。之前他們說自己并不打算做算法的意圖現在看來動搖了,這樣的方式更實用。

就像:UC大魚號引入智能系統和人工識別,整體洗稿率降低很多。阿里的決心無疑更大,可以看看UC查處的力度,基本都是跨線就永久封停。只是UC因為做平臺,所以不具備太高的用戶黏性和渠道。

八、關于社交

關于社交之前已經講過很多了,這里著重講一下多少天可見的問題。

但是這里很矛盾,因為我們需要一個人表達得很清楚,如果要最沒有壓力,那就是自己對自己說話。但是,自己對自己說話是不可能獲得朋友的回饋的。也就是說,它是沒有社交上的回報。他跟人說的話被越多人聽到,他的社交回報越大,但是他的壓力也會越大。所以,也有很多人因為這樣子把朋友圈設成三天可見了,他自己覺得壓力小了。

有很多人問他:為什么要設三天可見的東西?朋友之間不會反目?

他簡單解釋了一下:

作為一個設置里面的開關,一般來說,用的人是很少的。做產品的人都知道,大部分人很懶。但這是微信里面最多人用的一個開關,超過1億的人把這個開關設置了三天可見,可以看出,三天可見是一個用戶的強大需求。

所以,微信鼓勵用戶去設置三天可見,希望這樣子能夠使得用戶更加勇敢的去發朋友圈。他不用顧慮:我發的每一個都是可以被別的朋友很久以后來翻看。

分析:

雖然三天可見確實很多人用,但是張小龍似乎弄錯了一個問題。

不是因為三天可見是用戶強大的需求,而是他們只提供了三天可見。換句話說,這種私密的思路是對的,但是在執行的過程中,往往會犯經驗主義這樣的錯誤——我會想,如果是七天五天可能會更好一點,畢竟三天太過于冰冷。

之前有個段子就說:非對方好友看10天的動態,而好友卻只能看三天,是不是玩呢?

那種疏離感出現在一個強關系的產品里,就顯得非常的扎心。

這樣其實會減少很多社交互動,例如:你上周發的文章我看了我想安利給我朋友的時候,再來翻你朋友圈的時候,很冰冷。

所以,其實這些是張小龍他們沒有看到的。畢竟,人都是在自己的處境里,很難得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專欄作家#

王碧池,公眾號:王碧池,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ヂ摼W重度洞察愛好者。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友情提示 訂閱收藏可有助于避免錯過下一期的精彩內容

    來自四川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