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下半場是K12教育變革的機會?

0 評論 5659 瀏覽 27 收藏 14 分鐘

互聯網下半場還有一個主場,這個主場它不僅僅是讓生活變得更好而已,它魅力所在或許是讓我們自身變得更好——它就是伴隨我們一生的教育。

互聯網上下半場之分

流量紅利的消失致使互聯網野蠻生長后勁不足的事實,似乎向我們宣告:人們的生活方式及需要已經成定局。

縱觀衣食住行娛等生活方方面面的便捷式場景,我們很難想象出未來不再以淘寶、京東等網購的方式來購買東西。我們也很難接受被互聯網時代養成的習慣要發生改變,更不愿意被告知我們要走出這個能被自己掌控的世界到另一個不確定的地方。

這些我們不愿聽到、看到的“假想敵”似乎在熒幕、生活中已經接近了。

走進《頭號玩家》這部影片給我們呈現的虛擬現實及混合現實的世界中,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具有虛擬角色的人物,帶上影片中的設備開始體驗虛擬的世界,我們可以去到想去的地方,我們游遍所有商場試穿各類衣服,購買下心儀的西服后退出虛擬世界來到現實生活中,兩天后西服已然送達家里。如此有趣的場景,我們豈能抗拒?

的確,這是科幻,但日新月異的科技總會讓我們更愿意想象。所以,不管對未來明確還是不明確,我們以樂觀主義者的身份生存就不懼怕不可抗拒的變化。

那作為互聯網用戶的我們,就不會選擇一直下沉下去,我們還想提出更瘋狂更多元的需求。作為創造互聯網產品的我們,就會去發現科技的更多秘密來吸引用戶,讓用戶自發活躍起來。

科技創新是一場非零和的游戲,更多的玩家加入不是為了撕殺來使互聯網時代結束,而是想豐富應用場景來使互聯網永生?,F在,只不過是互聯網的上半場需要落幕而已。

互聯網頭部玩家紛紛轉戰互聯網下半場,對于他們所預見的下半場是產業互聯網?;蛟S只有變革傳統產業,才能以更新穎的方式繼續改變消費領域。

工業被變革后,實現無人車間并更快更好的生產物品;交通被變革后,實現自動駕駛并更安全快捷的出行;醫療被變革后,實現機器精準診斷病癥并預防疾病。當這些產業逐漸被革命后,我們的生活方式及需要或許就會隨之產生變化。

當然,下半場還有一個主場,這個主場它不僅僅是讓生活變得更好而已,它魅力所在或許是讓我們自身變得更好——它就是伴隨我們一生的教育。

教育說法

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思想深諳教育需平等,的確現在我們接受教育的機會不會受到客觀因素而被限制,反而呈現“適齡的人不能因主觀因素而拒絕教育”的局勢。為此,我們似乎都按照約定俗成的“知識改變命運”這既定的規則,不惜重金地爭取好的小學,埋頭苦干拼命地爭奪好大學的入場券,只為最終找到一份好職業。

其實設定這樣的人生歸屬并沒有錯,誰都想獲得一份好職業然后高枕無憂的生活。但要是認為未來還需要繼續以這樣的人生軌跡去發展,那或許就錯了。

現在回頭看看,我們在“唯分數,唯升學,唯學歷”的教育怪圈下發生的問題:學生因成績不好被貼上“壞學生”的標簽而不被重視,學生因升學壓力而沒法發展自己的興趣,學生掌握的知識大部分都是應試所需,學生好奇心、創造力、想象力被扼殺,學生失去批判性思維,學生缺失協作、探究精神的培養等。

再縱觀當今“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形勢,出現這種情況想必是有兩方面的原因:

  • 其一是因為有很大一部分的工作都被機器取代了,導致崗位供應不足;
  • 其二是因為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不能適應市場需要。其實也就是低不就高不成的說法,造成這種局面或許跟教育有關系。

或許我們想象不未來是無工可打的情形,實際上政府和企業也是費盡心思地造就更多工作崗位。但隨著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VR/AR等新科技的深度融合、連接共生后,社會將是什么樣子的?還會是我們想象中靠腦力勞動的崗位一定不被取代的狀況嗎。就近期的藍標AI寫稿、搜狗AI合成主播、阿里魯班AI設計海報、AI作詩作曲等層出不窮的公開人工智能的發展。

雖然我們并不覺得它們已經靠近自己,但這已經初現未來的雛形。那現在我們還自認為傳統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一定能適應和改變社會嗎

印度教育科學家蘇迦特提出“你能夠確定,你所教的和考核的東西,在今后20年學生們走向工作崗位還管用嗎”。馬云也表示如果再繼續沿用傳統的教育理念對孩子進行灌輸式的教學,三十年后孩子們將找不到工作。

上半場的互聯網教育

得益于互聯網的發展,使得知識傳播有了新的載體,讓更多學生可以獲取和使用線上學習資源,對此為在線教育的發生奠定基礎。從數據上來看:基礎教育的學生使用在線學習平臺的規模逐漸增長,但相較于中國有1.6億的K12學生,這說明還有很多學生或學生家長對在線教育都處于觀望狀態,持警惕心理。

以這樣的增長趨勢外加國家實行的“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的政策,我們很容易預測出將有更多甚至全部的K12學生會成為在線教育的用戶。如果單從市場的視角來說,這就是一件蘊含著無限商機的天大美事。

僅僅從“在線教育用戶”的角度來看,我們就能說明接受在線教育的學生們與時代接軌了?他們學會如何應對互聯網所帶來的變化了?他們掌握互聯網思維了?他們與市場高度契合了?

不妨,我們看看使用在線教育平臺的學生們都在做什么。從以下數據反饋來看,用來學習應試科目的占比有70%,也就是說絕大部分的學生還是為了提高考試成績而學習。那么我們或許可以這樣猜想:有一些學生是為了應付作業而使用拍照搜題工具;有一些學生抱著大量刷題來提高考試成績的僥幸心理等。

這樣的在線教育還是無法脫離應試教育的魔掌,課堂還是那個以教師為中心單向的教學,大部分學生依舊是處于被動學習狀態,他們仍然以學習成績為目標導向,帶有功利性的學習??上攵?,在高負荷、受壓迫的環境下想讓學習變得輕松愉快是一件很難的事。所以,在我們認知里學習就是一件痛苦的事而并非一件自然事。

在線教育應該是使學生得到一種向好的培養方式,而不是訓練學生對應試走火入魔的工具,在互聯網時代,我們應該重新定義教育模式,重新構建教育規則。

就是此時,下半場我們應該還給他們一個可以看到真實世界的環境。

下半場機會在哪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教師節的教育大會上明確指出:“要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的指揮棒問題”;教育部長陳寶生在201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上也指出“要把教育評價改革作為“最硬的一仗”來推進。“,那或許下半場該以“教育評價”為破局點。

根據政策指出要以綜合評價為重點,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那我們該以什么樣的評價指標,以什么樣的評價方式呢?或許我們可以從現存教育問題中尋找答案。

從以上不完全準確的對話及實際發生的現象,似乎反應了一些癥狀:

1. 教學和課堂存在的問題

教學方式還是一貫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根據經驗判斷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教師按照教學大綱趕進度,學生對于課程沒有自主的選擇權利,課堂少有時間進行互動交流,課堂缺少有趣的教學環節,對此,一一剖析存在的問題將對學生產生什么影響:

  1. 從個體差異角度來說,一刀切、千人一面的教學方式是一種不尊重獨特個體的行為,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學,弱化自我效能的作用。
  2. 以經驗向導的教學方式是無法精準把握學生的個性需求,容易忽視課程難點及學生薄弱環節,讓學生無法更科學更系統的發現事物。
  3. 學生沒有自主選擇的權力,容易讓學生失去對結果全權負責的態度,更沒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心理。
  4. 缺少互動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失去參與感。缺少有趣的教學環節不能讓學生有輕松愉悅的學習體驗。

2. 學生存在的問題

學生以考試為導向沒有探索欲,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學生之間沒有互助的習慣,學生缺少自制力;同樣,學生自身存在的弊端也對自己產生比較深刻的影響,其中:

  1. 學生對成績的追求失去了他們原本存在的能力與天分,讓他們失去對自身的認知與規劃,讓他們形成一種適可而止的心理。
  2. 同學間沒有形成互幫互助的行為習慣,讓他們失去批判性的思維提升,失去相互學習的機會。

3. 環境存在的問題

父母缺少有效引導孩子的能力,父母缺失與孩子一起“玩”的心智,缺少協作、創造的空間,缺少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機制,缺少共享的平臺,缺少尋求幫助的平臺。當然,環境對于他們來說極其寶貴,缺少環境的成長,很難應對現實社會。

所以,綜合評價體系應該包含“學習能力、分析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創新創造能力、服務意識、品行修養“等指標。

那什么樣的評價方式才能對這些指標有一個系統化、公平化的評估呢?或許我們需要采用不具刻意性沒有主觀性的評估方式。

現在,我們想到的解決方案應該是借助大數據技術,利用大數據全面記錄學生的成長過程,動態持續將指標的量化結果可視化的呈現給學生、教師、父母。未來我們應構建一款服務于學生及學校的產品,產品以綜合評價體系為導向,解決教育痛點。產品應圍繞新學習方式來滿足學生對輕松有效愉快學習體驗的需求。

產品規劃還在構思中……

 

本文由 @不一樣先生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